传播学
类型
8.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5千字
字数
2016-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跳脱了新闻社会学与国际传播的学科疆界,从更开阔的理论视野审视国际新闻的生产。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探讨了北美与西欧媒体如何报道国际事务,如何引领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新闻界定,并进而影响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借助不同的理论视角与大量鲜活的案例,作者雄辩地说明,新闻媒体对国际事务的报道,更多是由特定文化、意识形态及新闻生产逻辑塑造的“社会建构”或“社会呈现”,而不是单纯提供一扇通向大千世界的窗户。该书因而也挑战了那些不容置疑的媒介客观性观念。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丛编委会
- 总序FOREWORD
- 中译本序言
- 前言PREFACE
- 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
- 〉》思维地图
- 〉》心理框架
- 〉》对人的架构
- 〉》新闻与观点
- 〉》博达模式
- 〉》“知识”的社会建构
- 〉》本书的取径
- 第二章 何为新闻?大人物与小事件之哲学WHAT IS NEWS, AND WHAT IS “NOTHING NEW”?THE PHILOSOPHY OF THE NOTABLE AND THE INCONSPICUOUS
- 〉》全球视角中的“死亡惨剧”
- 〉》何为新闻?一项早期的美国研究
- 〉》新闻价值:一项早期的斯堪的纳维亚研究
- 〉》“新闻价值”如何影响新闻中的价值
- 〉》国际新闻作为被遮蔽的世界观
- 〉》越轨行为与道德恐慌
- 〉》一个跨文化案例:毒品
- 第三章 哪些媒体最具国际影响力?富媒体与穷媒体之经济学WHICH ARE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MEDIA?THE ECONOMICS OF RICH AND POOR MEDIA MARKETS
- 〉》客观性的经济学
- 〉》国际新闻通讯社
- 〉》富媒体与穷媒体
- 〉》媒体所有权与集中化
- 〉》媒体收入的来源:生存还是毁灭
- 〉》广告与环境效应
- 〉》环境效应一例:广告与吸烟
- 〉》经济与价值
- 第四章 新闻记者是谁?他们如何工作?专业人士与门外汉之社会学WHO ARE JOURNALISTS AND HOW DO THEY WORK?THE SOCIOLOGY OF PROFESSIONALS AND LAYMEN
- 〉》法国案例:一桩没有发生的事件
- 〉》初级社会化:文化
- 〉》媒体人招募与“玻璃天花板”效应
- 〉》次级社会化:专业主义
- 〉》垂直等级制:第三层社会化与组织同化
- 〉》水平新闻处理:把关与塑形
- 〉》同行群体:组织顺从与集体荣誉
- 〉》职业价值与仪式
- 第五章 谁能在国际新闻中发声?喧哗与低语之政治学WHO GETS TO SPEAK IN THE WORLD NEWS?THE POLITICS OF LOUD AND WHISPERING VOICES
- 〉》议程设置:一个替代性的分析取径
- 〉》消息来源的三项标准
- 〉》声刺、拍照机会与舆论控制
- 〉》世界上最重要的新闻来源
- 〉》宣传与审查
- 〉》专家
- 〉》人民之声(Vox populi)
- 〉》引述与引号
- 〉》为引述定调
- 第六章 事件何时变成国际新闻?断裂与延续之历史学WHEN DOES SOMETHING BECOME WORLD NEWS?THE HISTORY OF RUPTURES AND CONTINUITIES
- 〉》现场直播世界史?
- 〉》首要界定
- 〉》时效性、过程与事件
- 〉》新闻节奏与同步化
- 〉》新闻策划与媒介事件
- 〉》行事历新闻(calendar journalism)与纪念报道
- 〉》突发新闻与历史话语
- 第七章国际新闻从哪里来?中心与边缘之地理学
- 〉》新闻中心
- 〉》新闻边缘
- 〉》异乡人的日常生活
- 〉》降落伞新闻(parachute journalism)与一窝蜂新闻
- 〉》新闻流动
- 〉》新闻中的世界
- 第八章 新闻讯息如何生成?言下之意与弦外之音的语言学HOW ARE MESSAGES FORMULATED?THE LINGUISTICS OF LINES AND BETWEEN THE LINES
- 〉》词语的选择
- 〉》语法、习语和格式手册
- 〉》从词汇到句子
- 〉》新闻的标准元素及其构成
- 〉》新闻叙事与神话
- 〉》意识形态与话语
- 第九章 画面如何表意?敞开与遮蔽之符号学HOW DO IMAGES COME ABOUT?THE SEMIOLOGY OF WHAT IS SEEN AND OVERSEEN
- 〉》静态新闻摄影
- 〉》图片编辑
- 〉》晚间电视新闻
- 〉》道具与背景
- 〉》预先制定的脚本
- 〉》新闻班底与新闻生产阶段
- 〉》电视采访:对“采访对象”的差异化展现
- 〉》英国案例:罢工、冲突与其他坏消息
- 〉》电视新闻的吟游功能
- 第十章媒介有何效果?同情与误解之心理学
- 〉》媒介内容的文化接受
- 〉》媒体使用的动因
- 〉》媒介内容的认知处理
- 〉》分类化与刻板印象
- 〉》媒介内容的涵化效果
- 〉》好莱坞纪实剧中的事实与虚实
- 第十一章 结论:我们(美国、西欧)与他们[1]CONCLUSION: US, WE AND THEM
- 〉》政治奇观的媒介建构
- 〉》电视与教育
- 〉》美国(US)与西欧(WE)的种族和西方中心主义
- 〉》破除丁丁神话
- 附录:研究全球媒体APPENDIX: STUDYING GLOBAL MEDIA
- 〉》一般程序
- 〉》第一次讨论
- 〉》第二章 何为新闻?
- 〉》第三章 哪些媒体最具国际影响力?
- 〉》第四章 新闻记者是谁?他们如何工作?
- 〉》第五章 谁能在国际新闻中发声?
- 〉》第六章 事件何时变成国际新闻?
- 〉》第七章 国际新闻从哪里来?
- 〉》第八章 新闻讯息如何生成?
- 〉》第九章 画面如何表意?
- 〉》第十章 媒介有何效果?
- 〉》第十一章 结论:我们(美国、西欧)与他们
- 索引INDEX
- 文后辅文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