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推进了对“了”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尽量充分地观察语言事实,证明普通话的时体词“了1”“了2”共时上存在梯度异质性。

具体而言,这两个“了”句法性质上皆存在“动相补语→助词”的连续统,它们均有多个时体功能,这可称为“汉语‘了’的梯度异质假设”。

该假设的直接证据来自普通话“了1”“了2”的分布态势和语义效果,间接证据是北方方言里“了”类词的语音变体现象。

另外,全书的分析支持了雅洪托夫(1958)以来提出的“了1”“了2”是时体混合标记的观点,认为两个“了”除却标示结果达成、完整体等情状体貌义,它们的大多数功能还兼有相对非将来时的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丛书序言
  • 自序
  • 体例与符号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公认难题:对以往看法的接纳与质疑
  • 1.1.1 高频使用
  • 1.1.2 “了1”的语义争论
  • 1.1.3 “了2”的语义争论
  • 1.1.4 动相补语“了”的争议
  • 1.2 另辟蹊径:普通话的描写和方言间的对照
  • 1.2.1 基本问题:使用条件
  • 1.2.2 研究目标:描写为先
  • 1.2.3 考察方式:控制变量
  • 1.2.4 旁证来源:方言语料
  • 1.3 内容介绍与时体认识
  • 1.3.1 章节安排
  • 1.3.2 体貌刻画
  • 1.3.3 时制认识
  • 第二章 谓语的整体属性与“了1”(上)
  • 2.1 描写角度:三个分布参数
  • 2.2 谓语的现实性状况:非现实谓语的内部差异
  • 2.2.1 “了1”的分布细节
  • 2.2.2 谓语的现实性特征
  • 2.3 从“了1”看汉语谓语的现实性界定
  • 2.3.1 相对实现性的决定作用
  • 2.3.2 时间顺序原则与汉语的时体编码
  • 2.4 “了1”编码相对非将来时
  • 第三章 谓语的整体属性与“了1”(下)
  • 3.1 谓语的句法地位(句法独立性)
  • 3.2 句末助词的性质(话语独立性)
  • 3.3 解释例外:“的”“才”“刚”“只”句
  • 3.4 动因假设:“了1”的梯度异质性
  • 第四章 谓语的构件属性与“了1”(上)
  • 4.1 概述
  • 4.2 宾语类型的详解
  • 4.3 数量宾语的特异性
  • 4.3.1 “了1”难隐去和谓语的完结义
  • 4.3.2 语法作用类似谓语的整体属性
  • 4.4 各类宾语制约“了1”分布的作用序列
  • 4.5 数量宾语的语法解释
  • 4.5.1 谓词性与量化义:“了1”难隐去、谓语含完结义
  • 4.5.2 低可及性与时制锚定:引发完句效应
  • 4.6 余论:无定量化的时制效应
  • 第五章 谓语的构件属性与“了1”(下)
  • 5.1 动词分类的角度
  • 5.2 结果型动词的特异性
  • 5.2.1 定义和小类
  • 5.2.2 搭配“了1”的强倾向性
  • 5.2.3 “了1”的结果达成义
  • 5.3 各类动词制约“了1”分布的作用序列
  • 5.4 动结式和动趋式的不同
  • 5.5 “了1”的隐去趋势与有界性体貌义
  • 5.6 “了1”的体貌异质性:完结体到非完整体
  • 5.6.1 “了1”的体貌特征和语法化程度
  • 5.6.2 “了1动相”的再分析
  • 5.6.3 “了1助词”的静态持续体功能
  • 5.7 “了1”梯度异质的两个方面:时制异质和体貌异质
  • 第六章 “了1”梯度异质的显性证据:方言里的变体现象
  • 6.1 概述
  • 6.2 谓语的整体属性:确立两变体的分布格局
  • 6.2.1 现实性状况:首要因素
  • 6.2.2 句法地位:次要因素
  • 6.3 谓语的构件属性:决定两变体的替换特例
  • 6.3.1 宾语类型:再次因素
  • 6.3.2 动词类型:最次因素
  • 6.3.3 谓语的构件属性跟整体属性的关联
  • 6.4 话语地位:句法地位背后的真正因素
  • 6.4.1 “了2”和“非了2”的分界
  • 6.4.2 句末助词与话语功能的关联
  • 6.4.3 再看现实性主句的“了1”变体
  • 6.4.4 话语地位与句法地位的归一
  • 6.5 “了1”两变体的语义差异
  • 6.6 “了1”两变体与“了1”梯度异质性的关系
  • 6.6.1 预测邢台话“了1”变体的核查程序
  • 6.6.2 预测其他方言“了1”变体的蕴涵序列
  • 6.7 “了1”类词变体的其他形式
  • 6.7.1 异源变体
  • 6.7.2 动词变韵
  • 6.7.3 隐去为零
  • 6.7.4 隐去“了1”与使用“了1弱”的一处不对应
  • 第七章 从单双“了”的对立看“了2”的时体功能
  • 7.1 “单双‘了’体貌对立说”引发的思考
  • 7.2 单双“了”的体貌对立不系统
  • 7.2.1 粤语“V喇”和“V咗喇”的格式对应不成系统
  • 7.2.2 北方方言的句末只有“V了2”形式
  • 7.2.3 普通话“VO了2”和“V了1 O了2”的体貌对立不周遍
  • 7.3 现实句“VO了2”的使用条件
  • 7.3.1 现实句“VP了2”的表义状况
  • 7.3.2 近过去的“了2”和已开始义
  • 7.3.3 单独过去的“了2”和已停止义
  • 7.3.4 小结
  • 7.4 “单双‘了’体貌对立说”之外的动因
  • 7.5 单双“了”的时制对立更普遍
  • 7.5.1 跨方言的普遍状况
  • 7.5.2 略高的系统周遍性
  • 7.6 “了2”时体功能的分合
  • 第八章 句末助词“了2”的时体特征分析
  • 8.1 概述
  • 8.2 典型性“了2”的句法特点
  • 8.3 典型性“了2”的语义特征
  • 8.3.1 体貌特征 [+事件起始]
  • 8.3.2 时制特征 [+相对非将来]
  • 8.4 近将来“了2”的语法特点
  • 8.4.1 近将来“了2”的使用限制
  • 8.4.2 近将来“了2”的语义特征
  • 8.5 “了2”时制分析的缺漏
  • 第九章 句末助词“了2”的语篇特征分析
  • 9.1 “了2典型”的语篇特征 [+回应预期]
  • 9.1.1 所有“了2”句的语篇共性
  • 9.1.2 “了2典型”句的语篇特性
  • 9.2 双了句的预期效应
  • 9.2.1 “了2典型”和“了2过去”的语篇对立
  • 9.2.2 V的情状差异和双了句的预期差异
  • 9.3 “了2典型”句至少是达成预期
  • 9.3.1 “了2典型”反预期的限制
  • 9.3.2 “数量NP+了2典型”的超预期义
  • 9.3.3 重审“了2”的现时相关性
  • 9.4 不同的副词和“了2”
  • 9.4.1 超预期副词搭配“了2”
  • 9.4.2 低预期副词排斥“了2”
  • 9.5 例外:特殊疑问句用“了2”时的焦点位置
  • 第十章 动相补语“了2”的证据
  • 10.1 概述
  • 10.2 “了2动相”的句法特点
  • 10.3 “了2动相”的语义特征
  • 10.4 方言证据
  • 10.5 辨别假象
  • 10.5.1 “了2助词”可用于非现实句并有语气变体
  • 10.5.2 “了2语气”可自由隐去
  • 10.6 “了2”的梯度异质性
  • 10.7 再看“了2”的以往研究
  • 10.7.1 重审祈使句里的“了2”
  • 10.7.2《祖堂集》《清文指要》里的特殊“了2”
  • 第十一章 “了1”“了2”梯度异质的相关问题
  • 11.1 “了1”和“了2”的异同点
  • 11.1.1 “了1典型”和“了2典型”的时体平行性:兼论其他时体词
  • 11.1.2 “了1动相”和“了2动相”的语法近似性:谈准时体词
  • 11.2 句法地位、话语地位归入现实性状况
  • 11.2.1 准时体“了”的扩展性用法
  • 11.2.2 再看“了1”的前述结论
  • 11.2.3 准时体“了”不是完成体
  • 11.2.4 现实性、使用频率和语法化
  • 11.3 简评“了1”“了2”语法异质的其他研究
  • 11.3.1 语法异质乃汉语时体词的共性
  • 11.3.2 “了”的语法异质性有不同的提议
  • 第十二章 结语
  • 12.1 逐级离析、关注语篇
  • 12.2 枝蔓性结论的价值
  • 12.3 遗留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