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过犯罪行为、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规律、量刑等各个方面对犯罪和刑罚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

内容简介

《罪·恶》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设犯罪通论公选课的基础上,经过十余年的精心编排,编写的这本通俗读物。作者通过犯罪行为、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规律、量刑等各个方面对犯罪和刑罚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设计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了解犯罪与刑法有重要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1章 犯罪行为
  • 1.1 杀人
  • 1.2 见危不救
  • 1.3 洗钱
  • 1.4 性滥用
  • 1.5 不作为也犯罪
  • 1.6 罪的还原
  • 第2章 犯罪性
  • 2.1 犯罪性与秩序
  • 2.2 犯罪性即缺德?
  • 2.3 恶意与敌意
  • 2.4 犯罪“多米诺”
  • 2.5 中国的秘密社会
  • 第3章 动刑
  • 3.1 直接动刑
  • 3.2 间接动刑
  • 3.3 犯罪结果
  • 3.4 分不清的偷、骗、抢
  • 3.5 盗亦有道
  • 3.6 相当于犯罪的犯罪
  • 3.7 抢回自己的东西
  • 第4章 犯罪人
  • 4.1 罪与恶
  • 4.2 自然犯
  • 4.3 身份犯
  • 4.4 天生犯罪人?
  • 第5章 犯罪化
  • 5.1 风幡之动
  • 5.2 强奸的地方性
  • 5.3 可怕的孝子
  • 5.4 罗生门里的十二怒汉
  • 5.5 叫魂——放大版的罗生门
  • 5.6 洞穴内外的朗读者
  • 5.7 刑法保护不动产吗?
  • 第6章 除刑
  • 6.1 守法公民
  • 6.2 罪刑法定
  • 6.3 杀人未必定罪
  • 6.4 弹性刑法
  • 6.5 以量定性
  • 第7章 犯罪心理
  • 7.1 香水与母爱
  • 7.2 希特勒遇上弗洛伊德
  • 7.3 中国版的俄狄浦斯情结
  • 7.4 罪人如何对付内疚
  • 第8章 犯罪规律
  • 8.1 格林:被遗忘的伟大
  • 8.2 经典实证研究
  • 8.3 萨瑟兰怎么看《华尔街》
  • 8.4 灯泡理论
  • 8.5 资金如水
  • 8.6 犯罪自由
  • 第9章 量刑
  • 9.1 四级犯罪
  • 9.2 犯罪报价单
  • 9.3 量刑示范
  • 9.4 量刑平等
  • 第10章 被害人
  • 10.1 “正面我赢,反面你输”
  • 10.2 被害关系
  • 10.3 债务犯罪
  • 10.4 银行的被害性
  • 第11章 风险互动
  • 11.1 修女与妓女
  • 11.2 风险互动理论
  • 11.3 两个隐喻
  • 11.4 看得见的互动
  • 第12章 用刑
  • 12.1 沙滩效应
  • 12.2 “摆平”的艺术
  • 12.3 “小剪刀”与“大剪刀”
  • 12.4 恐怖陷阱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罪与恶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805 本)#2024 年读书主题(十二)法律 - 法律专著《罪与恶》(349)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法律的领域开始,选择法律专著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六本是《罪与恶》,通过犯罪行为、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规律、量刑等各个方面对犯罪和刑罚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罪・恶》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设犯罪通论公选课的基础上,经过十余年的精心编排,编写的这本通俗读物。作者通过犯罪行为、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规律、量刑等各个方面对犯罪和刑罚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设计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了解犯罪与刑法有重要作用。2、精彩内容:①犯罪行为按说,什么是犯罪行为,并不是很难判断。像杀人、放火、强奸、抢劫,当然都是犯罪。不过,我们还是常会看到,对同一种行为,有人说是犯罪,有人说不是犯罪;在有的国家被规定为犯罪,而在有的国家则被认为无罪。怎么会这样?对此,与其从理论到理论给出一般性解释,不如先来对具体问题进行实际观察,看看到底在哪些情况下,是不是犯罪的判断成了问题。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种行为被规定为犯罪的话,那它就应该是杀人。现在,全世界的立法者或者民众,都不会在这件事上有不同意见。可是,观察当代各国几十部刑法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每个国家的刑法都禁止随便杀人,但其罪名、罪状、范围、构成条件,五花八门。与 “恶意预谋” 相对的,就是可理解的理由。具体来说,有三种非预谋杀人:第一,由于 “充分的挑衅” 所引发的激情杀人,属于非预谋故意杀人。第二,行为本身是合法的,但以一种非法的方式实施,或者没有尽到 “适当谨慎和注意义务” 而导致的非故意杀人,属于非预谋故意杀人。在现代的表述中,即以刑事过失所实施的杀人行为。第三,在实施或试图实施非法行为过程中发生的非故意杀人,属于非预谋故意杀人。如果杀人行为是在实施重罪的过程中发生,则这种行为构成谋杀。②犯罪性犯罪和犯罪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较早对犯罪与犯罪性作出区分的,是美国学者赫希和戈特弗雷德森。他们认为,犯罪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进行的暴力或欺骗行为,犯罪性是个人从事犯罪行为的倾向。我国学者吴宗宪也认为,犯罪性只是个人从事犯罪行为的心理倾向,它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出来,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种行为。犯罪性在人们中大量存在,并非只有实施了犯罪的人才有犯罪性。在犯罪学中,“犯罪性” 的概念无形中影响着什么行为应该被称为犯罪。一个车辆驾驶员发现高速行驶的车辆制动失灵,而且,他还面临一个艰难抉择:如果按原路继续行驶,必然冲向人群,撞死许多人。但如果改变方向,只会撞向另一条路上一两个人。到底该积极转向,用一两个人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还是不做任何动作,任由有机械事故的车辆撞向人群?如果什么都不做,最终的责任可以推给维护车辆安全的技师,而一旦做了转向动做,则意味着实施了一个积极的故意杀人行为。当我们感觉某个行为没有明显的犯罪性时,也是由于我们置身于某种秩序关系中。如果某种行为不可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秩序关系构成颠覆性威胁,我们就没有理由感到不安全。可见,背后的原因是秩序。秩序让我们有能力判定,某个行为有没有犯罪性。③动刑面对一个犯罪性十足的犯罪行为,国家会动用刑罚手段作出反应,这就是动刑了。动刑并不是唯一的惩戒措施。除了刑罚,像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等等,也是对违法行为作出的惩戒性反应,但都不如刑罚手段严厉。剥夺生命或者人身自由,是刑罚的基本形式。不过,搞不好,刑罚也会伤人。所以,对何种行为动刑,如何对不同的犯罪行为动刑,都与动刑对象的犯罪性有关。犯罪性越大,动刑的理由就越充分。反之,社会可以选择刑罚以外的其他方法对违法行为作出反应。现行刑法中共有 55 个死罪,占罪名总数的 12.3%。其中,24.1% 的直接动刑的犯罪规定了死刑。相比而言,只有 9.4% 的间接动刑的犯罪规定了死刑。不用多说,至少在立法者看来,直接动刑的犯罪往往是更严重的犯罪。因为更严重,所以就更典型地代表了犯罪现象,也就无须更多的解释或限定。间接动刑的对象比较复杂。比如,刑法中并没有 “杀人罪”,要么是故意杀人罪,要么是过失致人死亡罪。这里的 “故意” 和 “过失” 就是对造成人死亡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作出的限制性说明。还有一种间接动刑,其间接性主要体现在某某行为前面有一个 “非法” 的限制性说明上。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