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本书采用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科学实证,将濒临不可言喻的灾难的古代世界重新注入生命。

内容简介

公元七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维苏威火山爆发,一场惊天动地的灾难毁灭了庞贝。

二十四小时之内,一整座城市埋入地下,一个世界从此戛然而止。

这座城市为何毁灭?为何这么多人同时丧生?至今仍是令人不解的秘密……

极富正义感的年轻水务官阿蒂里乌斯先警觉到灾难将至,他寻求舰队司令、自然学者老普林尼的协助,但却遭到利欲熏心政客的阻挠。操控这一切的是奴隶出身的地产商人,危机使他致富,也使他被权力蒙蔽了双眼。究竟,维苏威火山爆发,将一座城市在数小时之内埋入地下,是自然的咆哮,还是来自上帝的天谴?这里面蕴涵的是一桩阴谋,还是来自神明的警告?死亡就在眼前,但权力仍是最大的欲望……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百页里,你会发现地狱的模样。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书获誉
  • 作者的注解
  • 火曜日
  • 凌晨 04:21
  • 第十一时辰 17:42
  • 第十二时辰 18:48
  • 黄昏 20:07
  • 夜阑 23:22
  • 水曜日
  • 黎明 06:00
  • 第四时辰 09:48
  • 第五时辰 11:07
  • 第六时辰 12:00
  • 第七时辰 14:10
  • 第十二时辰 18:47
  • 黄昏 20:00
  • 夜寝 22:07
  • 木曜日
  • 第一时辰 06:20
  • 第四时辰 10:37
  • 第六时辰 12:57
  • 第九时辰 15:32
  • 黄昏 20:02
  • 金曜日
  • 转辰 00:12
  • 黎明 06:00
  • 第二时辰 07:57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意外的好看

    一看这本书的写法,我立刻就联想到了马伯庸的《长城十二时辰》,都有个 Dead Line。庞贝城的最终命运其实已经注定,这个没什么疑问。但在这 48 小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最后一刻人们都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作者如何这讲好这段故事 就足以引起我的兴趣。“最后时刻” 的到来其实不无兆头,灾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人性的弱点以及眼前的利益,再加上维苏威火山的 “欺骗性”,显然遮住了很多人的眼睛,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力。维苏威火山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数千年来一直在不断喷发,庞贝城就是建筑在远古时期维苏威火山一次爆发后变硬的熔岩基础上的城市。公元 62 年的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过这座城市 —— 小说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而地震过后,庞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华…… 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的力量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 特别是在人的力量并没有现代化科技力量加持的庞贝城时代,基本上只能听天由命,看各人的运气布局。只有在这个时候,人的身份、地位、财富都基本上无足轻重,“最后时刻” 的选择才更关键。于是,在《庞贝》的故事里,刚直坚定的水务官阿蒂里乌斯、善良勇敢的富家小姐科蕾利亚、贪婪残忍的暴发户安普里亚特斯、博学坚毅的舰队司令老普林尼…… 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得以呈现。在庞贝古城这最后的 48 小时,开头仿佛象是一个悬疑故事的开始:原来的水务官神秘失踪,新的水务官阿蒂里乌斯纯粹就是个技术狂,一心想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却屡屡要与贪婪残忍的暴发户打交道,一直到最后。当然,整个故事 “倒计时” 的过程中,古罗马时代的生活图景也是不容错过的一道好风景 —— 同样真实得令人拍案。其间夹杂所谓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大体上还是挺不错的。另外在本书中每一章的开头,都会以地质学专业书中的内容普及火山爆发不同时段的不同表现,带来的是一些专业知识背景与介绍,更与天灾的 “倒计时” 环环相扣,平添了不少真实性与压迫感。也算是加分项。时间定格在公元 79 年的特定一天: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厚厚的火山灰毫不留情地将庞贝从地球上抹掉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庞贝古城当年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以小说视角告诉你。

      一星期中七天的名称分别为 “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日曜日”。《庞贝》的故事发生在四天内。在公元七十九年八月第四个星期,那不勒斯湾的日出时间约为六时二十分。人们已经发现,火山爆发的强度与火山爆发前休眠期的长短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历史上几乎所有特大型火山爆发都出自那些已经休眠数世纪的火山。小道上到斜坡的一半便开始朝另一边下行。他停住脚,慢慢将身子转了一圈。要么是他的眼睛已经适应,要么是黎明即将到来。如果真是黎明即将到来,那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要想预测火山爆发,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是注入的新岩浆与随后的火山爆发之间会有多长的时间间隔。对于许多火山来说,这种时间间隔可能会长达数周或数月,但对另一些火山而言,这种时间间隔似乎要短得多,可能只有数日乃至数小时。在爆发前夕,(空气中)硫 / 碳、二氧化硫 / 二氧化碳、硫 / 氯之比以及氯化氢的总量都会明显增大…… 如果水中地幔成分的比例明显增大,这常常是熔岩已经涌入一座休眠火山,而且该火山可能会爆发的迹象。他的确相信命运。人一生下来就被套在了自己的命运这个枷锁上,就像那是一辆移动的马车,最终目的地永远无法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只是到达目的地的方式 —— 挺直腰杆走到那里,或者一路抱怨着穿过尘土被拖到那里。然而,目送她远去时,他仍然觉得心里难受。他与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太阳照亮了周围的景色,因此他可以久久地望着她,直到马匹进了一片橄榄树丛,她从他的视线中彻底消失。他只是远远地望着庞贝,但这种远眺却让他感到有些头昏脑涨,仿佛他本人只是一颗花粉,随时会被热空气吹起,融在蓝色的天空中。他感到一种难以遏制的冲动,准备向天空低头认输 —— 对那种完美的蓝色虚无的渴望如此强烈,他只好强迫自己将目光转向别处。在一百二十英里外的罗马,人们听到的是嘭的一声,像一座沉重的塑像或一棵大树倒下的响声。由于庞贝城位于维苏威山下风方向五英里处,那些逃离庞贝的人总是发誓说他们听到了两声刺耳的砰砰巨响,而在二十英里外的卡普阿,那响声从一开始就像连续不断的雷鸣声。一场炽热发光的沙尘暴飞速冲下山坡,向安普里亚特斯扑来。暴露在外的墙壁被拦腰截断,屋顶炸裂,砖瓦、房梁、石头和尸体朝他飞来。然而,他临死前那一刻对他而言似乎那么漫长,那一切来得那么缓慢,他可以看到那些东西在一片灿烂中翻滚。接着,冲击波袭到了他身上,震破了他的鼓膜,点燃了他的头发,吹走了他的衣服和鞋子,然后卷起他,将他头朝下重重地摔向一座建筑的侧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和地理的双重盛宴

        因为去过庞贝,所以带着回味的想法随手点开了这本小说,但情节出乎意料的非常引人入胜。另外对于火山爆发前的自然变化的描述,对人们心理过程的刻画,详细而贴切。对于喜爱历史和地理的读者来说,是双重享受也是收获良多。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