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讲述篆刻文化在江苏的发展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线,论述了江苏篆刻文化从战国至民国的发展轨迹,对境内篆刻出土文物、篆刻的发端、印人、印谱、篆刻流派、篆刻研究著作、篆刻艺术生态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江苏境内的篆刻文化发展历史。

作者力求史料详实、论证公允、考量方法科学细致,以扎实的史料和深刻的论述,充分展示了江苏地区在篆刻艺术方面不可逾越的斐然业绩及在印史印论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

目录

  • 版权信息
  •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
  • 编纂出版委员会
  • 出版说明
  • 江苏文库·研究编编纂人员
  • 一脉千古成江河 ——江苏文库·研究编序言
  • 导论
  • 第一章 战国至秦汉两朝与省内出土之玺印
  • 第一节 苏州出土的“上邦相玺”等
  • 第二节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汉印
  • 一 概述
  • 二 个案研究报告
  • 第三节 扬州邗江出土的“广陵王玺”
  • 第四节 南京博物馆所藏三方汉铜印
  • 小结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出土之官私印
  • 第一节 文学理论与书法理论著作的影响
  • 第二节 魏晋官私印
  • 一 魏晋官印
  • 二 老虎山晋墓二号出土的私印
  • 三 晋代官印
  • 第三节 南北朝官印
  • 一 南北朝官印的三个特点
  • 二 刘宋的传世官印
  • 小结
  • 第三章 隋唐五代概说与篆刻
  •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文化发展
  • 第二节 隋唐官私印简述
  • 第三节 唐宋朱记
  • 第四节 南唐的文艺
  • 一 书画与文房四宝
  • 二 建业文房之印
  • 第五节 徐锴、徐铉兴起“篆学”
  • 一 篆学兴起的背景
  • 二 《说文通释》等问世
  • 小结
  • 第四章 宋元时期江苏篆刻发展与代表人物的概况
  • 第一节 字书与篆刻创作
  • 一 大徐本
  • 二 常用工具书
  • 第二节 人文篆刻的开山鼻祖——米芾
  • 一 米芾的书画成就
  • 二 前无古人的米芾
  • 三 米芾成套用印考
  • 四 米芾以符号入印
  • 第三节 杨克一与《集古印格》
  • 一 晁克一为讹传
  • 二 杨克一为张耒外甥
  • 三 杨克一精于刻印
  • 第四节 宋代的印牌并用
  • 一 荣州防御使印
  • 二 出土概说
  • 第五节 元代文人印章发展的三个阶段
  • 一 吾衍的弟子吴睿
  • 二 吾衍的再传弟子吴珪
  • 三 “吹鼓手”顾阿瑛
  • 小结
  • 第五章 明清两代江苏篆刻研究的盛况
  • 第一节 明清经济文化与篆刻
  • 第二节 周应愿与《印说》
  • 一 《印说》成书的背景
  • 二 《印说》的构建
  • 三 《印说》的两个删节本和一个钞本
  • 第三节 甘旸与《集古印正》等
  • 一 《集古印正》简介
  • 二 《印正附说》简介
  • 三 有关版本研究
  • 四 《印正附说》的内涵与意义
  • 五 将此专题研究引向深入的徐上达
  • 第四节 沈野标榜“禅理”的《印谈》
  • 一 追究自然天趣的美学观
  • 二 开拓篆刻艺术的文学属性
  • 三 有关沈野的刻印
  • 第五节 杨士修鼓吹个人风格的《印母》
  • 一 “印如其人说”
  • 二 强调风格即人
  • 三 “变”是创新的思想
  • 第六节 朱简与《印经》等
  • 一 建树甚丰的朱简
  • 二 朱简的流派说
  • 三 书法是刻印的基础
  • 四 朱简的刻印
  • 第七节 出版家篆刻家的胡正言
  • 一 多才多艺的胡正言
  • 二 胡正言的篆刻
  • 三 关于《印史初集》
  • 第八节 周亮工与《印人传》
  • 一 喜爱收藏的周亮工
  • 二 《赖古堂印谱》与《赖古堂印人传》
  • 第九节 朱象贤与《印典》
  • 一 朱象贤的出身与师承
  • 二 《印典》——一部有关印事的史料类编
  • 第十节 瞿中溶与《集古官印考证》
  • 一 瞿中溶行状
  • 二 重在考证的《集古官印考证》
  • 三 《集古官印考证》的三个贡献
  • 四 名家评论
  • 第十一节 阮充与《云庄印话》
  • 一 阮充其人
  • 二 阮充精治印
  • 三 《云庄印话》的内容
  • 四 《云庄印话》所录清初以来在扬州的印人
  • 第十二节 有关收藏家、鉴赏家与几部名家印谱的概说
  • 一 顾从德《集古印谱》
  • 二 张灏的《承清馆印谱》《学山堂印谱》
  • 三 方用光《古今印选》
  • 四 瞿镛《铁琴铜剑楼集古印谱》
  • 五 顾湘的有关著录
  • 六 吴大澂与《十六金符斋印存》
  • 小结
  • 第六章 明代江苏篆刻创作走向与开宗立派
  • 第一节 从文徵明、文彭父子说起
  • 一 文彭的生平简介
  • 二 从自篆牙章到自刻印章
  • 三 三桥派的组成与传人
  • 四 三桥派与吴门派的关系
  • 第二节 开个人印谱先河的何震与弟子梁千秋
  • 一 何震确系出于文彭
  • 二 何震的成就超越乃师
  • 三 何震的弟子梁千秋
  • 第三节 苏宣与泗水派
  • 一 博采众长的治艺过程
  • 二 “不主故常”是特色
  • 第四节 以草篆著称的赵宧光
  • 一 赵宧光与金一甫等崇尚仿汉
  • 二 褒贬不一的草篆入印
  • 第五节 名门出身的归昌世
  • 一 颇多卓见的《印旨》
  • 二 归氏印作赏析
  • 第六节 汪关与汪泓
  • 一 典雅平和的印风
  • 二 运刀有过人之处
  • 三 毁誉不一的两种观点
  • 第七节 程远的篆刻与《古今印则》
  • 一 择善从精
  • 二 创作上恪守法度
  • 第八节 刻帖刻碑名家温如玉
  • 一 明末清初的刻碑刻帖背景
  • 二 长洲儒士温如玉
  • 第九节 晚明杨维垣遗印出土
  • 一 杨维垣生平简介
  • 二 出土概况
  • 三 出土印章简述
  • 小结
  • 第七章 清代江苏篆刻流派与创作的发展
  • 第一节 以“文氏弥甥”名世的顾苓与文氏之传者
  • 一 隐居塔影园
  • 二 从三桥派传人到自立门户
  • 三 文氏之传者
  • 四 塔影园派的篆刻家及其延伸
  • 第二节 林皋与虞山派及同时期的篆刻家
  • 一 林皋的发迹
  • 二 虞山派之得名
  • 三 印风特点
  • 四 同时期篆刻家及受虞山派熏染者
  • 第三节 坚守民族气节的清初三名家
  • 一 “子孙不受北朝官”的万寿祺
  • 二 冒辟疆好友戴本孝
  • 三 诗人篆刻家吴麐
  • 第四节 黄经与东皋印派的篆刻家
  • 一 开派人物黄经
  • 二 寄籍如皋的童昌龄
  • 三 艺迹斑斑的许容
  • 四 喜欢以诗入印的乔林
  • 五 后起之秀的黄学屺
  • 第五节 四凤派的篆刻家及其历史意义
  • 一 “左臂”为艺的高凤翰
  • 二 王澍的高足沈凤
  • 三 适时趋变的高翔
  • 四 与郑板桥年龄相近的潘西凤
  • 五 寄籍扬州的汪士慎
  • 第六节 以程邃为首的歙四子
  • 一 器宇大方的程邃
  • 二 求学于江永门下的汪肇龙
  • 三 无所不能的巴慰祖
  • 四 深得巴氏亲授的胡唐
  • 第七节 初创邓派的邓石如及其传人
  • 一 人如顽石的邓石如
  • 二 邓派的臻于完美者——吴让之
  • 三 邓派传人
  • 第八节 陈鸿寿与江苏
  • 一 多才多艺的陈鸿寿
  • 二 陈鸿寿的印章
  • 第九节 赵曾望与《养拙斋印存》
  • 一 赵曾望的生平
  • 二 赵氏书法与《养拙斋印存》
  • 三 赵氏的印学理念
  • 第十节 有关云间(松江)篆刻演变
  • 一 概况
  • 二 篆刻名家辈出
  • 三 传承有自
  • 第十一节 吴昌硕与苏州
  • 一 吴云与吴昌硕
  • 二 忘年之交的杨岘
  • 三 师从俞樾于文字辞章之学
  • 四 “皆为东南一时之雄彦”
  • 第十二节 五个需要单列的课题
  • 一 无锡顾林墓出土明代流派印实地考述
  • 二 小说家李伯元治印
  • 三 清代海州印人拾遗
  • 四 应载入史册的篆刻家
  • 五 六合篆刻简史
  • 小结
  • 第八章 民国江苏篆刻艺术生态与特色
  • 第一节 “西学东渐”的正负反应
  • 一 教育体制的改观
  • 二 第一个“手工图画科”
  • 三 新文化运动与“美术革命”
  • 第二节 刘海粟与“上海美专”
  • 一 “上海美专”的创立
  • 二 培养全国名家的摇篮
  • 第三节 南京美术专门学校
  • 一 创始人与校址
  • 二 师资力量雄厚
  • 三 《南美杂志》与《印存》
  • 第四节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 一 “南高师”毕业生陆维钊
  • 二 学校易名简述
  • 第五节 文人结社与篆刻书画社团
  • 一 冶春诗社
  • 二 南社
  • 三 南通金石书画会
  • 四 文社
  • 五 正社
  • 六 江苏省金石书画研究会
  • 第六节 与篆刻相关的出版机构
  • 一 神州国光社
  • 二 文明书局
  • 三 有正书局
  • 四 艺苑真赏社
  • 五 省内书局一瞥
  • 第七节 篆刻展的形式与选址
  • 一 观念在变化
  • 二 展出地址的选择更接近民众
  • 第八节 印铸局与呈递国书
  • 一 在印铸局任职的篆刻家
  • 二 呈递国书
  • 第九节 印泥制造与篆刻家订润
  • 一 南京的两家印泥品牌
  • 二 篆刻润例
  • 第十节 中医汤剂处方
  • 一 以金陵名医张简斋为例
  • 二 江苏其他城市简介
  • 第十一节 “戳子”的实用性与普遍性
  • 一 戳子的材质
  • 二 戳子的广泛用途
  • 三 戳子的制造者
  • 第十二节 殷墟卜辞的问世与“甲骨学”
  • 一 刘鹗与《铁云藏龟》
  • 二 “甲骨学”的鼻祖——罗振玉
  • 三 江苏率先以甲骨文入印
  • 小结
  • 第九章 民国江苏篆刻流派与篆刻家
  • 第一节 流派传承的面面观
  • 第二节 客籍篆刻家在江苏
  • 第三节 江苏篆刻家在省外
  • 第四节 本籍篆刻家
  • 小结
  • 附记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江苏篆刻史

    篆刻在江苏的历史。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