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提出了“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的观点,历经近百年沉淀的博学经典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威尔逊来中国考察的所见所闻。他不仅为用大量笔墨描述了沿途所见植物、作物等,同时也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地理地貌、社会文化、民俗历史等风貌。威尔逊以博物学家的视野深入观察和记录他的数次中国之行,开宗明义提出了“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的观点,强调中国植物对世界园林的贡献,也回顾了前人在中国采集植物的工作。

本书堪称“名作名译,名家导读”。特别增加了由译者胡启明撰写的《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威尔逊数次来华的目的和行程,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读
  • 前言
  • 第一章 中国西部
  • 第二章 湖北西部
  • 第三章 旅行方略
  • 第四章 宜昌的植物
  • 第五章 湖北西北部的一次寻花之旅
  • 第六章 森林与巉崖
  • 第七章 四川红盆地
  • 第八章 四川东部
  • 第九章 古代的巴国
  • 第十章 成都平原
  • 第十一章 四川西北部
  • 第十二章 松潘厅
  • 第十三章 汉藏接壤地区
  • 第十四章 嘉绒部族
  • 第十五章 穿越汉藏边界
  • 第十六章 穿越汉藏边界
  • 第十七章 打箭炉,西藏的大门
  • 第十八章 圣山峨眉
  • 第十九章 穿越老林
  • 第二十章 瓦山及其植物
  • 第二十一章 中国西部之植物
  • 第二十二章 主要用材树种
  • 第二十三章 野生和栽培的水果
  • 第二十四章 中药材
  • 第二十五章 园林和造园
  • 第二十六章 农业
  • 第二十七章 野生和栽培的重要经济树种及其产品
  • 第二十八章 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栽培灌木、草本植物及其产品
  • 第二十九章 茶叶与制茶植物
  • 第三十章 白蜡虫与白蜡
  • 附录一 林德利写给福琼的指示
  • 附录二 萨金特写给威尔逊的信
  • 附录三 威尔逊历次来华采集的时间、行程和地点
  • 附录四 植物学名译名对照表
  • 附录五 人名译名对照表
  • 附录六 地名译名对照表
  • 附录七 英制、市制与公制度量衡对照表
  • 译后记
  • 园艺,让生活更美好
  • 达尔文经典著作系列
  • 科学元典丛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作品,传百年

    从 1899 年初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到 1911 年最后离开,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园艺学家 E.H. 威尔逊(E.H.Wilson,1876~1930)前后 5 次、历时 12 年,到中国考察和采集植物,将 1000 多种全新植物引种到美国和欧洲。本书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威尔逊此次来中国考察的所见所闻。威尔逊不仅为欧美等西方国家发展园艺提供种源材料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以自然学者与植物学家探索科学的一双慧眼观察中国,将中国的植物、地理、社会生活以及民俗文化尽可能地介绍给了世界。那些我熟悉的植物名在一篇篇纸上一个个跳出来(杜鹃、芒草、野蔷薇、栾树.......),带给我最大快乐的还是由此书而得知的绿绒蒿,美得令人感叹这世间居然有如此空灵绝美之物,而我在网上查此花时多篇相关文章均提到了本书作者。当读到书中描述的某种我不认识的花的美丽时,我赶快上网去查,结果又认识了好多让人惊艳的花,比如四照花和高山报春花。还有,作者还详细地描述了许多植物的用处、经济价值及加工方法,比如桐油、生漆、虫白蜡等,并提出了自己对这些植物在经济开发方面的一些发展建议,有点类似于《天工开物》,我想,如果当时的有识之士早日读到此书并传播给农民,我估计定会受益颇多。喜欢植物的人,一定是普爱之人,他的爱不分国界,对所有的人都怀着深深的善意。当然,除了这些我喜爱的花花草草之外,还有如游记一样记录下的那些山山水水和城镇乡村,宜昌、松潘、阆中、巫溪、夹江、成都、巴朗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大园林

      每当论及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时,人们多引 “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 为证。至于此语之出处,知道的人却不多,读过 ChinaMother of Gardens 这本书的人可能就更少了。大约是 1954 年我还在庐山植物园当练习生时,第一次进京,工作后再见到叔祖父胡先骕,老人家即以他在哈佛大学求学时收藏的威尔逊的 ChinaMother of Gardens 一书见赠,并嘱:“抽时间把它翻译出来。” 可当时我的英文不过初中水平,何谈翻译!但叔祖父的教诲始终未敢忘怀。我的英语学习受益于恩师陈封怀先生的夫人张梦庄女士。师母早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西语系,曾在多所学校教授英语。后因身患严重肺病,在家休养,但为了提高庐山植物园青年人的外语水平,不辞辛苦坚持利用周日和晚上给我们授课,前后半年余。一同参加学习的有邹垣、王名金、袁葆诚诸君。自此稍有基础,继续自学,即使在下放劳动、落户干校、前途无望之日,亦不曾完全放弃。“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华南植物研究所头两轮出国考试与我无缘。我自知出身不好,亦不敢有此奢求。及至 1978 年夏天的某日,我上午去看病,中午赶回家,突然接到人事处通知,令我下午到中科院广州分院参加英语考试。我仓皇上阵,不期考分竟居科学院广州地区第一,得以参加科学院委托浙江大学在杭州举办的出国人员进修班。1979 年顺利前往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和皇家植物园(邱园)学习和工作两年有余。回国后,我一直忙于《中国植物志》及其英文版、《泰国植物志》《柬埔寨、老挝、越南植物志》和《香港植物志》的编研工作,无暇顾及其他事情。直到最后在 Flora of China 的总结篇中承担了 “中国植物采集史” 一章的编写,迫使我静下心来做一些深入的阅读。威尔逊著作精彩的内容给我许多启迪。作者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令人钦佩,也使我进一步领悟到当年叔祖父赠书的良苦用心。彼时老人家已去世 50 余年,他的遗愿尚未实现,我也步入耄耋之年,能工作的时间已所剩无多,终于下决心翻译此书。翻译工作于 2012 年 4 月开始,每天伏案工作 3~4 小时,于 2013 年 4 月完成初稿,再用了一年多时间查证、修改和补充。原著由美国斯特拉特福德公司(The Stratford Company)于 1929 年出版,至今已有 90 余年。书中所涉及的植物学名许多已有变动,中译本均按《中国植物志》和有关书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