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8.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04千字
字数
2013-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集结丁玲各时期小说代表作,展示丁玲一生创作成就,见证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选入丁玲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一九三○年春上海》《我在霞村的时候》五篇小说,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女性的崛起,同时也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丁玲用细腻的感情与文字,深情地刻画出五四之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自由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她们身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
目录
-
版权信息
-
梦珂
-
一
-
二
-
三
-
莎菲女士的日记
-
十二月二十四
-
十二月二十八
-
十二月二十九
-
一月一号
-
一月三号
-
一月四号
-
一月六号
-
一月十号
-
一月十二
-
一月十五
-
一月十六
-
一月十七
-
一月十八
-
三月四号
-
三月六号
-
三月八号
-
三月九号
-
三月十三
-
三月十四
-
三月十四晚上
-
三月十七
-
三月十八
-
三月十九
-
三月二十
-
三月二十一
-
三月二十一夜
-
三月二十二
-
三月二十三
-
三月二十四
-
三月二十四夜深
-
三月二十六
-
三月二十七
-
三月二十七晚
-
三月二十八晨三时
-
阿毛姑娘
-
第一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二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三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一〇
-
一一
-
我在霞村的时候
展开全部
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采用散文式的日记体形式,行文舒缓流畅,细腻委婉、深刻生动的人物的心理描写。不论是《梦珂》《阿毛姑娘》,还是《莎菲女士日记》,描写的是 “五四” 后,病态的社会、腐败的教育,新旧思想的矛盾,女性内心渴求解放和旧家庭的冲击,青年人追求在爱情中充满痛苦并难以自拔的矛盾。他们陷于 “爱” 的旋涡,仅以性爱的满足作为生活幸福的主要标志,内心充满寂寞的、空虚的。而《一九三 O 年春上海》《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看到一些知识青年,走出个人卿卿我我的小圈子,投身到时代洪流中,摆脱过去无病呻吟的状态,生命重新被点燃,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摘抄两句非常经典的语句:1. 不要忽略了蔑视了那可贵的真诚,而把自己陷到那不可拔的渺茫的悲境里。2. 幸福不是在有爱人,是在两人都无更大的愿望,商商量量平平和和地过日子。
丁玲,复杂的人生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 1904 年 10 月 12 日出生于湖南常德。父亲是临澧的名门之后,在她 4 岁时便去世了。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丁玲母亲只得回到娘家投靠丁玲的舅舅。1910 年,32 岁的母亲进入常德女子师范学校求学,将 6 岁的丁玲放在该校的幼稚班,母女同校学习,一时轰动了常德县城。当时 18 岁的丁玲不满与表哥的娃娃亲,提出解除婚约。三舅不同意,她就写了篇文章拿到当地的《民国日报》上发表,揭露做官舅舅平日的腐败黑暗,婚事才告吹。1922 年 2 月,丁玲与四川姑娘王剑虹同赴上海求学。1923 年,她俩进入上海大学学习,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施蛰存与戴望舒就坐在丁玲座位后三排。在此期间,丁玲牵线搭桥,促成瞿秋白与王剑虹的爱情,1924 年 1 月,瞿王两人举行了婚礼。但王剑虹新婚仅半年,就因病去世。在这时,丁玲认识了《京报》副刊年轻的编辑胡也频,并同居。他们的生活充满理想又穷困潦倒,丁玲想过做演员,她在北京看了洪深拍的电影《空谷兰》后,给素昧平生的洪深写信,表达投身电影的志愿。丁玲参加了一部影片的拍摄,但她很快便对电影界失望了。1927 年秋,短暂的从影经历被丁玲写入处女作《梦柯》中,这篇文章被叶圣陶一眼相中,发在《小说月报》上,在文中她第一次使用了 “丁玲” 这个笔名。同年冬,丁玲的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再上头版,引发轰动,丁玲凭此一鸣惊人。1928 年底,怀着文学梦的丁、胡与沈从文,还一起创办文艺期刊《红黑》,但不久就倒闭了。1930 年,胡也频与丁玲,经潘汉年介绍加入了 “左联 ”,同年 5 月,胡也频因激进言论被国民党通缉。11 月 8 日,他们的孩子胡小频(蒋祖林)诞生,90 多天后,从事革命活动的胡也频被捕。1931 年 2 月 7 日,胡也频与柔石、殷夫、李伟森、冯铿在上海龙华司令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 28 岁,后人称他们为 “ 左联五烈士 ” 。同年,党中央决定让丁玲创办一份左联的刊物《北斗》。丁玲全面负责。《北斗》于 1931 年 9 月创刊出版。1932 年 3 月,丁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冯达在这时走进丁玲的生活。他是中共党员、左联成员,为史沫特莱担任私人秘书时与丁玲相识。1932 年底,他们住到了一起。1933 年 5 月 14 日冯达被捕并叛变,出卖了丁玲。丁玲被捕后,押往南京,先后软禁在莫干山与曹公馆。软禁期间,丁玲和冯达被强令关在一起,1934 年 10 月,他们的女儿蒋祖慧降生。1936 年 9 月,经过蔡元培、邹韬奋、林语堂、叶圣陶、郁达夫、宋庆龄等多位国内外知名人士的争取,丁玲获释。此后她与冯达再未相见。冯达后来在台湾 “国际关系学院” 从事研究翻译工作,取笔名 “一心”,“一” 是 “丁” 字的第一个笔画,“心” 是蒋祖慧 “慧” 字的末尾。1936 年冬,逃出樊笼的丁玲到达党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丁玲受党的高度重视,抵达当晚就专门为她举办了一场欢迎茶话会。毛泽东握着丁玲的手说: 我读过你的几篇作品,很欣赏你的文笔。特别是你那篇《不是情书》写得很好。还提到杨开慧是丁玲的中学同学。中央准备安排丁玲在宣传部专事写作,但她主动要求赶赴陇东前线。12 月 30 日,毛泽东填写了本文开头那首词《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用军事电报发到聂荣臻司令部。毛泽东对丁玲表现了充分的欣赏与器重。1937 年 1 月,他任命毫无带兵经验的丁玲为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1941 年 5 月,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月报》在延安创刊,丁玲被任命为文艺栏主编。她签发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与自己的《“三八节” 有感》。同年,她与小自己 13 岁的陈明结婚。1942 年 5 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会上丁玲遭到激烈批评。6 月 11 日,在中央研究会批判王实味的大会上,她结合自己作了反省。她斥责王实味 “卑劣、小气、反复无常、复杂而阴暗” ,称《“三八节” 有感》 “是篇坏文章” 。丁玲写了两本学习心得,一本是《脱胎换骨》,一本是《革面洗心》。1944 年丁玲主动申请去陕甘宁边区体验生活。1946 年丁玲参加了晋察冀土改工作队,两年后反映土改生活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问世。1951 年,这部小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成为丁玲一生荣誉之巅。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作协副主席等职务。1955 年秋,她同《文艺报》的工作搭档陈企霞被打成 “丁陈反党集团” 。丁玲一直写信申诉,1957 年 1 月,毛泽东在中央召开的省市委书记会上,听了文委汇报后讲:对萧军、丁玲之类的人, 杀、关、管都不好,要抓住他们的小辫子批臭。1958 年《文艺报》发表了《再批判》一文,毛泽东亲自改定标题,并在按语中写道:谢谢丁玲、王实味等人的劳作,毒草成了肥料,他们成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教员。他们确实能教育人民懂得我们的敌人是如何工作的。丁玲被解除一切职务,开除党籍。1958 年她和陈明被下放到黑龙江监督劳动。他们在北大荒汤原农场生活了 5 年,随后在宝泉岭农场待了 6 年。1970 年春,她与陈明分别押回北京,关进秦城监狱。狱中无人交谈,她担心声带与语言退化,便自言自语,轻声背诵唐诗或唱歌。她还在狱中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泽东选集》,后丁玲来多次说:在秦城监狱,我读了一个马列学院。1975 年 5 月,两人从监狱放出来,送往山西省长治市嶂头村劳动改造。夫妻俩分离 7 年后团聚,1979 年夫妻俩返回北京前,将补发的 “文革” 期间的一万多元工资,捐给嶂头村买了一台拖拉机。1980 年丁玲恢复党籍,1984 年中组部发出《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她的历史问题彻底得到平反。丁玲在医院中听闻消息,坐直身子,摘下眼镜,长出了一口气说:这下我可以死了。 重返文坛后,丁玲惹起不少争议。首先是她与老朋友沈从文的决裂。丁玲突然在 1980 年 3 月号的《诗刊》上发表了《也频和革命》,文中称沈从文的《记丁玲》一书胡编乱造,是 “编得很拙劣” 的 “小说”,更暗指沈是” 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站在高峰上品评在汹涌波涛中奋战的英雄们的绅士”。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在重印前言中,表示自己写这本书时,好像怀着战士冲锋般的感情喊着,“为了毛主席,冲啊!” 另外,丁玲到国外出访,在接受外国记者提问时,她说对党的感情从未改变。毛主席是伟大的。她说:他对我怎么样,我不管,我对他一往情深。美国女作家於梨华为丁玲在北大荒所遭之苦落泪,丁玲对她说:我首先是一名党员,后才是作家。1980 年,丁玲发表了《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一文。她的一系列言论,被认为偏 “左”,有人开始称丁玲是 “红衣主教”。1984 年丁玲以 80 岁高龄创办《中国》杂志,拉赞助跑经费约稿件,亲力亲为。当时经她发表的朦胧诗比任何杂志都多,还刊登了一些先锋作品。张凤珠、黎辛等友人肯定 “她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还是一个爱才的作家 ”。但他们也说:“她需要一个平台,团结一批力量,能够与她的对手对垒。”1986 年 3 月 4 日,丁玲因病辞世。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对陈明说:你再亲亲我。2014 年 10 月 11 日,丁玲的骨灰由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回家乡常德。丁玲的一生是复杂的,而文学、爱情和政治是贯穿了丁玲一生的三个主题。晚年趣事:据王蒙回忆,在一次全国短篇小说评奖会上,一位老大姐作家根据当时的形势特别强调要严格要求作品的思想性。话没等说完,丁玲就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什么思想性,当然是首先考虑艺术性,小说是艺术品,当然先要看艺术性。有一次给青年作家学员讲话,她也出语惊人:什么思想解放,我们那个时候,谁和谁相好,搬到一起住就是,哪里像现在这样麻烦。 著名作家张凤珠看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的重印前言时,曾对丁玲说:我听到两种看法:一是不相信你说的是真话;还有一种是不理解,不能理解你蒙冤受屈,死去活来折腾二十多年以后,怎么还有红卫兵的感情,为毛主席而冲锋陷阵,为毛主席而写作。丁玲问,那你是哪种?张凤珠说我是第二种。丁玲说:看来这二十几年,你政治上进步不大。 王蒙评价丁玲:她比迄今为止 “五四” 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中表现过的(包括她自己笔下的)任何女性典型都更丰满也更复杂,更痛苦而又令人思量和唏嘘。
出版方
凤凰壹力
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江苏译林出版社有限公司与北京鹏飞一力图书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集图书出版、中盘分销和零售连锁为一体的合资企业,于2011年3月正式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