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了解王阳明的行动哲学,参透知行合一之教,从这本《传习录》译注开始。

内容简介

王阳明(1472—1529),明代大儒,与朱子并为宋明八百年儒学两大祭酒,心学的集大成者,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在王阳明的著作中,影响的应属《传习录》,它与《近思录》同为宋明儒学双璧。

1967年,钱穆先生在题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的演讲中,列举国人必读的经典,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其中,《传习录》作为王阳明的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距离当今最近的一部哲学经典。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收入《王文成公全书》的《传习录》(此为通行本,简称全书本《传习录》),共有三卷。其中,上卷收录徐爱、陆澄、薛侃记录的阳明先生问答语130条;中卷收录阳明书信8封、短文2篇;下卷收录陈九川、黄直、黄修易、黄省曾等记录阳明先生问答语143条。

然而,阳明《传习录》的内容,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在不同时期的编辑、刊刻过程中,经过多次的增订删减之后,后由钱德洪编定的。上古版《传习录》,以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刊本《王文成公全书》所收录之《传习录》为底本,对校本、参校本合计达十九种之多,精心点校,详尽注释,准确翻译,带你进入心学的殿堂,领悟阳明的气象,体证良知的光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传习录 序
  • 传习录 上
  • 徐爱录
  • 〇〇一
  • 〇〇二
  • 〇〇三
  • 〇〇四
  • 〇〇五
  • 〇〇六
  • 〇〇七
  • 〇〇八
  • 〇〇九
  • 〇一〇
  • 〇一一
  • 〇一二
  • 〇一三
  • 〇一四
  • 陆澄录
  • 〇一五
  • 〇一六
  • 〇一七
  • 〇一八
  • 〇一九
  • 〇二〇
  • 〇二一
  • 〇二二
  • 〇二三
  • 〇二四
  • 〇二五
  • 〇二六
  • 〇二七
  • 〇二八
  • 〇二九
  • 〇三〇
  • 〇三一
  • 〇三二
  • 〇三三
  • 〇三四
  • 〇三五
  • 〇三六
  • 〇三七
  • 〇三八
  • 〇三九
  • 〇四〇
  • 〇四一
  • 〇四二
  • 〇四三
  • 〇四四
  • 〇四五
  • 〇四六
  • 〇四七
  • 〇四八
  • 〇四九
  • 〇五〇
  • 〇五一
  • 〇五二
  • 〇五三
  • 〇五四
  • 〇五五
  • 〇五六
  • 〇五七
  • 〇五八
  • 〇五九
  • 〇六〇
  • 〇六一
  • 〇六二
  • 〇六三
  • 〇六四
  • 〇六五
  • 〇六六
  • 〇六七
  • 〇六八
  • 〇六九
  • 〇七〇
  • 〇七一
  • 〇七二
  • 〇七三
  • 〇七四
  • 〇七五
  • 〇七六
  • 〇七七
  • 〇七八
  • 〇七九
  • 〇八〇
  • 〇八一
  • 〇八二
  • 〇八三
  • 〇八四
  • 〇八五
  • 〇八六
  • 〇八七
  • 〇八八
  • 〇八九
  • 〇九〇
  • 〇九一
  • 〇九二
  • 〇九三
  • 〇九四
  • 〇九五
  • 薛侃录
  • 〇九六
  • 〇九七
  • 〇九八
  • 〇九九
  • 一〇〇
  • 一〇一
  • 一〇二
  • 一〇三
  • 一〇四
  • 一〇五
  • 一〇六
  • 一〇七
  • 一〇八
  • 一〇九
  • 一一〇
  • 一一一
  • 一一二
  • 一一三
  • 一一四
  • 一一五
  • 一一六
  • 一一七
  • 一一八
  • 一一九
  • 一二〇
  • 一二一
  • 一二二
  • 一二三
  • 一二四
  • 一二五
  • 一二六
  • 一二七
  • 一二八
  • 一二九
  • 一三〇
  • 传习录 中
  • 答顾东桥书
  • 一三一
  • 一三二
  • 一三三
  • 一三四
  • 一三五
  • 一三六
  • 一三七
  • 一三八
  • 一三九
  • 一四〇
  • 一四一
  • 一四二
  • 一四三
  • 答周道通书
  • 一四四
  • 一四五
  • 一四六
  • 一四七
  • 一四八
  • 一四九
  • 一五〇
  • 答陆原静书
  • 一五一
  • 一五二
  • 一五三
  • 一五四
  • 一五五
  • 一五六
  • 一五七
  • 一五八
  • 一五九
  • 一六〇
  • 一六一
  • 一六二
  • 一六三
  • 一六四
  • 一六五
  • 一六六
  • 一六七
  • 答欧阳崇一
  • 一六八
  • 一六九
  • 一七〇
  • 一七一
  • 答罗整庵少宰书
  • 一七二
  • 一七三
  • 一七四
  • 一七五
  • 一七六
  • 一七七
  • 答聂文蔚
  • 一七八
  • 一七九
  • 一八〇
  • 一八一
  • 一八二
  • 一八三
  • 一八四
  • 一八五
  • 一八六
  • 一八七
  • 一八八
  • 一八九
  • 一九〇
  • 一九一
  • 一九二
  • 一九三
  • 一九四
  •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一九五
  • 教约
  • 一九六
  • 一九七
  • 一九八
  • 一九九
  • 二〇〇
  • 传习录 下
  • 陈九川录
  • 二〇一
  • 二〇二
  • 二〇三
  • 二〇四
  • 二〇五
  • 二〇六
  • 二〇七
  • 二〇八
  • 二〇九
  • 二一〇
  • 二一一
  • 二一二
  • 二一三
  • 二一四
  • 二一五
  • 二一六
  • 二一七
  • 二一八
  • 二一九
  • 二二〇
  • 二二一
  • 黄直录
  • 二二二
  • 二二三
  • 二二四
  • 二二五
  • 二二六
  • 二二七
  • 二二八
  • 二二九
  • 二三〇
  • 二三一
  • 二三二
  • 二三三
  • 二三四
  • 二三五
  • 二三六
  • 黄修易录
  • 二三七
  • 二三八
  • 二三九
  • 二四〇
  • 二四一
  • 二四二
  • 二四三
  • 二四四
  • 二四五
  • 二四六
  • 二四七
  • 黄省曾录
  • 二四八
  • 二四九
  • 二五〇
  • 二五一
  • 二五二
  • 二五三
  • 二五四
  • 二五五
  • 二五六
  • 二五七
  • 二五八
  • 二五九
  • 二六〇
  • 二六一
  • 二六二
  • 二六三
  • 二六四
  • 二六五
  • 二六六
  • 二六七
  • 二六八
  • 二六九
  • 二七〇
  • 二七一
  • 二七二
  • 二七三
  • 二七四
  • 二七五
  • 二七六
  • 二七七
  • 二七八
  • 二七九
  • 二八〇
  • 二八一
  • 二八二
  • 二八三
  • 二八四
  • 二八五
  • 二八六
  • 二八七
  • 二八八
  • 二八九
  • 二九〇
  • 二九一
  • 二九二
  • 二九三
  • 二九四
  • 二九五
  • 二九六
  • 二九七
  • 二九八
  • 二九九
  • 三〇〇
  • 三〇一
  • 三〇二
  • 三〇三
  • 三〇四
  • 三〇五
  • 三〇六
  • 三〇七
  • 三〇八
  • 三〇九
  • 三一〇
  • 三一一
  • 三一二
  • 三一三
  • 三一四
  • 三一五
  • 三一六
  • 黄以方录
  • 三一七
  • 三一八
  • 三一九
  • 三二〇
  • 三二一
  • 三二二
  • 三二三
  • 三二四
  • 三二五
  • 三二六
  • 三二七
  • 三二八
  • 三二九
  • 三三〇
  • 三三一
  • 三三二
  • 三三三
  • 三三四
  • 三三五
  • 三三六
  • 三三七
  • 三三八
  • 三三九
  • 三四〇
  • 三四一
  • 三四二
  • 三四三
  • 征引与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便是良知,而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也花了不少篇幅探讨良知,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考察此二种良知究竟有何异同。而这种考察对于我们跟深入地理解阳明先生的良知是很有帮助的。王阳明所说的 “良知” 究其来源,就是孟子所说的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篇》)—— 从这个方面看来,良知便是一种先天的知识,良能便是一种先天的能力,它们都是人本来就有的 “内在的道德性”,其本源都是人心。人的本心能自发地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敬……。王阳明将良知代表人的本心,所以它也综括了孟子所说的心之四端,阳明说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传习录》卷三) 这样阳明就把孟子的是非之心、羞恶之心合起来一起收于其良知上来讲,一起皆是其良知之表现。阳明还说道:“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传习录》卷二 “答聂文蔚”)—— 这是阳明于真诚恻怛说良知,真诚恻怛便是良知的本体。良知这个作为人最内在的自性本性在种种特殊的机缘上,便自然而自发地表现而为各种不同道德 “天理”,如在亲亲,敬长,从兄,事君等事上表现为仁、义、弟、忠等,仁、义、弟、忠便是所谓的天理(道德法则)。而这些天理,乃至所有的天理都不是外在的,而是良知本身所自然明觉的,而且是自发产生的。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讲性本善、理同然、求放心等,都成了宋明理学心学的先驱。阳明接着孟子这条路走,因此总说 “良知即是天理”,天理不是良知的对象,而是良知本身之真诚恻怛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静心读之,使心静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