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沉溺于写作与研究、讲台与书斋的文人斗士朱自清,文笔清丽的自述其坎坷的经历、纠结的思想。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朱自清的自述回忆性作品,作者本人从人生传奇、思想写作、家庭朋友三个方面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做了栩栩如生的回忆。它朴素缜密、风格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为中国自传性作品的写作树立了典范。作者从沉溺于写作与研究、讲台与书斋的文人学者,成为一个走到时代前列的斗士,其坎坷的经历、纠结的思想、曲折的道路,都笼罩着一层传奇与神秘的色彩,也让游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大众得到人生的启迪。它从大量的为人们忽视的材料中发掘出一个与印象中不同的,但又是非常熟悉的已走进无数人记忆的智者形象,会让读者重新全面地认识这位大师。作者通过自己那些极具感染力而每个大中小学生又必须读的作品,走进了几代人的记忆,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在中国人中有极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他的人生对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又是一部形象的励志书。作为中国人“精神导师”的朱自清,有更多的大众读者需要他。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部
  • 我是扬州人
  • 我七岁到扬州
  • 家乡的夏
  • 幼时看花
  • 我的父亲
  • 择偶
  • 儿女
  • 只有我们四人
  • 亡妻
  • 第二部
  • 我生在一个动乱时代
  • 在春晖中学
  • 我在白马湖
  • 从浙江到上海
  • 初来清华
  • 清华的一日
  • “三·一八”大屠杀
  • 在欧洲旅行
  • 日军占领北平
  • 随联大到蒙自
  • 在成都消夏
  • 暑假在重庆
  • 由联大回到北平
  • 拒购美援面粉
  • 我与新诗运动
  • 我选新诗
  • 国学是我的职业
  • 我的写作
  • 我的几本书
  • 第三部
  • 我遇到的一个小女孩
  • 我遇到的西洋父子
  • 我看女人
  • 我人生的一种态度
  • 走出“象牙塔”
  • 真能顾到眼前的人
  •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 知识分子的两条道路
  • 我希望的新中国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朱自清回忆录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357 本)#2023 年精读作家(38)朱自清《朱自清回忆录》大家好!今天开始阅读朱自清先生的第六本作品《朱自清回忆录》,沉溺于写作与研究、讲台与书斋的文人斗士朱自清,文笔清丽的自述其坎坷的经历、纠结的思想。本书是朱自清的自述回忆性作品,作者本人从人生传奇、思想写作、家庭朋友三个方面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做了栩栩如生的回忆。它朴素缜密、风格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为中国自传性作品的写作树立了典范。作者从沉溺于写作与研究、讲台与书斋的文人学者,成为一个走到时代前列的斗士,其坎坷的经历、纠结的思想、曲折的道路,都笼罩着一层传奇与神秘的色彩,也让游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大众得到人生的启迪。它从大量的为人们忽视的材料中发掘出一个与印象中不同的,但又是非常熟悉的已走进无数人记忆的智者形象,会让读者重新全面地认识这位大师。作者通过自己那些极具感染力而每个大中小学生又必须读的作品,走进了几代人的记忆,成为他们的 “精神导师”, 在中国人中有极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他的人生对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又是一部形象的励志书。作为中国人 “精神导师” 的朱自清,有更多的大众读者需要他。2、精彩内容:①我是扬州人六岁那一年父亲将全家搬到扬州。后来又迎养先祖父和先祖母。父亲曾到江西做过几年官,我和二弟也曾去过江西一年;但是老家一直在扬州住着。我在扬州读初等小学,没毕业;读高等小学,毕了业;读中学,也毕了业。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还有陈春台先生,他现在是北平著名的数学教师。这两位先生讲解英文真清楚,启发了我学习的兴趣;只恨我始终没有将英文学好,愧对这两位老师。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 “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 了。现在亡妻生的四个孩子都已自称为扬州人了;我比起他们更算是在扬州长成的,天然更该算是扬州人了。但是从前一直马马虎虎的骑在墙上,并且自称浙江人的时候还多些,又为了什么呢?这一半因为报的是浙江籍,求其一致;一半也还有些别的道理。这些道理第一桩就是籍贯是无所谓的。年纪大起来了,世界人到底做不成,我要一个故乡。俞平伯先生有一行诗,说 “把故乡掉了”。其实他掉了故乡又找到了一个故乡;他诗文里提到苏州那一股亲热,是可羡慕的,苏州就算是他的故乡了。他在苏州度过他的童年,所以提起来一点一滴都亲亲热热的,童年的记忆最单纯最真切,影响最深最久;种种悲欢离合,回想起来最有意思。“青灯有味是儿时”,其实不止青灯,儿时的一切都是有味的。这样看,在那儿度过童年,就算那儿是故乡,大概差不多罢?这样看,就只有扬州可以算是我的故乡了。何况我的家又是 “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 呢?所以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②我生在一个动乱时代这是一个动乱时代。一切都在摇荡不定之中,一切都在随时变化之中。人们很难计算他们的将来,即使是最短的将来。这使一般人苦闷;这种苦闷或深或浅的笼罩着全中国,也或厚或薄的弥漫着全世界。在这一回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两年,就有人指出一般人所表示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到了大战结束后这一年,更显著了;在我们中国尤其如此。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我们也明白太平时代还遥远,所以先只希望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一般人失望之余,不由得感到眼前的动乱的局势好像比抗战期中还要动乱些。再说这动乱是世界性的,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大概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控制这动乱;我们不能计算,甚至也难以估计,这动乱将到何时安定,何时才会出现一个小康时代。因此一般人更深沉的幻灭了。动乱时代望小康时代,小康时代望太平时代 —— 真正的 “太平” 时代,其实只是一种理想。人类向着这个理想曲折的走着;所以曲折,便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现实与理想都是人类的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不免试验与错误,也就不免冲突。现实与现实冲突,现实与理想冲突,理想与理想冲突,样样有。从一方面看,人生充满了矛盾;从另一方面看,矛盾中却也有一致的地方。人类在种种冲突中进展。笔者希望由于描写这三类人可以多少说明了这时代的局势。他们或多或少的认识了现实,也或多或少的抓住了现实;那后两类人一方面又都有着或近或远或小或大的理想。有用的是这两类人。那颓废者只是消耗,只是浪费,对于自己,对于社会都如此。那投机者扰害了社会的秩序,而终于也归到消耗和浪费一路上。到处摇头苦脸说着 “没办法” 的人不过无益,这些人简直是有害了。改造者自然是时代的领导人,但希望他们不至于操之过切,欲速不达。③我的写作我是一个国文教师,我的国文教师生活的开始可以说也就是我的写作生活的开始。这就决定了我的作风,若是我也可说是有作风的话。我的写作大体上属于朴实清新一路。一方面自己的才力只能作到这地步,一方面也是国文教师的环境教我走这一路。我是个偏于理智的人,在大学里学的原是哲学。我的写作大部分是理智的活动,情感和想象的成分都不多。后来丢开诗,只写些散文;散文对于自己似乎比较合宜些,所以写得也多些。所谓散文便是英语里的 “常谈”,原是对 “正论” 而言;一般人又称为小品文,好似对大品文而言,但没有大品文这名称。散文虽然也叙事、写景、发议论,却以抒情为主。这和诗有相通的地方,又不需要小说的谨严的结构,写起来似乎自由些。我的写作的经验有两点也许可以奉献给青年的写作者。一是不放松文字,注意到每一词句,我觉得无论大小,都该从这里入手。控制文字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二是不一定创作,“五四” 以来,写作的青年似乎都将创作当做唯一的出路。不管才力如何,他们都写诗,写散文,写小说戏剧。这中间必有多数人白费了气力,闹得连普通的白话文也写不好。这也是时代如此,当时白话文只用来写论文,写文学作品,应用的范围比较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认识一个完整的朱自清先生

      从我,到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家人,我的一生不止《匆匆》,不止《背影》,不止《给亡妇》。对于朱自清先生最初的印象还是在课本里,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背影》,写父亲的那一段,从颤颤巍巍爬站台到手中的橘子,画面一直在脑海。等到成年再去读,就比较能感受先生当时的心酸和矛盾。直至今日,我自己的父亲也不再了,再去看,更多的是无言。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值得一读再读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