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9千字
字数
2009-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多角度立体解析大众传媒
内容简介
本书从“哲学与传媒”“意识形态视角”“出版事业与大众传媒”等多个视角解析大众传媒,以期对大众传媒有一个多角度、立体的认识。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哲学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哲学是大众传媒运作理念的根本指导思想
- (一)自由主义哲学是西方大众传媒的指导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大众传媒的根本指导思想
- 三、大众传媒在当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对哲学提出了概括其活动规律的要求
- 第二章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大众传媒的基本问题
-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 二、大众传媒的基本问题
- (一)大众传媒的生产主体和生产工具是物质的,生产出的产品具有意识的属性
- (二)大众传媒的传播载体是物质的,传递给广大受众的内容是意识的
- (三)大众传媒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影响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 三、大众传媒的真实性原则
- 四、大众传媒基本问题的本质
- (一)大众传媒意识内容和大众传媒现实物镜世界的关系是对现实大众传媒文化生活深层根本矛盾的反映
- (二)大众传媒意识内容和大众传媒现实物镜世界的关系是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内在矛盾本质的反映
- 第三章 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大众传媒的阶级性
- 一、大众传媒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
- 二、大众传媒的内容具有阶级性
- 三、大众传媒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
- 第四章 广播电视传播与和谐社会建设
- 一、广播电视传播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 (一)搞好理论武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思想基础
-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 (三)促进文艺繁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人际关系
- (五)促进文化生活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群众基础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广播电视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 (一)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 (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 (三)运用道德手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 (四)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
- 三、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传播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 (一)提升正确舆论导向的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 (二)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
- (三)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改进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学思考
-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传播学的联系
-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传播学的着力点
-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灌输问题的再认识
-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模式化探讨
- (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分析
-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策略
- (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的拓展
-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国际的思考
- 第六章 自由与新闻自由的法律审视
- 一、自由的哲学含义
- 二、社会政治意义上的自由
- 三、表达自由与新闻自由
- 四、西方政治与法律的自由传统和新闻自由的法律保障实践
- 五、对表达自由和新闻自由的限制
- 六、自由与新闻自由的中国语境
- 1.自由的中国哲学语境
-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与权利观念的审视
- 3.中国社会新闻自由实际样态辨析
- 七、国际社会人权保障中的新闻自由
- 第七章 新闻法立法的难点及现实可能性
- 一、新闻法立法的难点分析
- 1.宪法与专门法的关系
- 2.新闻立法的作用及合理性问题
- 3.新闻业有无特殊性问题
- 二、新闻立法的现实可能性分析
- (一)知情权
- (二)采访权
- (三)报道权
- (四)评论权
- 第八章 大众传媒对文明执政的促进
- 一、对科学合理的促进
- 二、对和谐认同的促进
- 三、对公正规范的促进
- 第九章 网络传播与国际新闻中的英语强势
- 一、网络传播促进英语强势地位的原因
- 二、网络中的英语强势对国际新闻的冲击
- 三、网络英语强势下的中国国际新闻对策
- 第十章 出版事业与大众传播
- 一、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媒介
- 1.纸质媒介与大众传播
- 2.纸质媒介所面临的挑战
- 二、出版传播的媒介类型
- 1.以复制技术划分
- 2.以承载作品信息的符号形式划分
- 3.以出版物流通的渠道划分
- 4.以出版传播的功能划分
- 三、出版传播的效果分析
- 1.出版传播的主体与客体
- 2.抓住“内容经营”的中心
- 3.营销2.0、fans营销与出版传播的关系
- 四、从奶酪神话到长尾理论
-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全球化与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
- 一、大众传播全球化
- 二、国际传播秩序的不平等
- 三、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
- (一)建立传播领域的非政府组织
- (二)建立区域性传媒联合体
- (三)加强互联网建设
-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与中美关系
- 一、媒体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中美两国人民对客观事件的不同见解
- 二、国家利益的差异影响中美对客观事件的判断
- 三、中美大众传播实力不对等
- 第十三章 战争催生大众传媒的革命
- 一、战争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 (一)报纸
- (二)电台
- (三)电视
- (四)互联网
- 二、战争对新闻原则、新闻理念的冲击
- 第十四章 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分析
- 一、新旧结合,多管齐下
- 二、授受合一,角色互化
- 三、扩散集聚,群体黏合
- 四、积极应对,主动开发
- 五、明确导向,内容为大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