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1千字
字数
2020-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深入研究民众生活变化对近代社会转型的作用及中华文明潜力,基于丰富资料与作者30年研究积累。
内容简介
本书主体内容为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的近代变迁”的结项成果。作者运用了近代档案、方志、日记、笔记小说、报刊、外国人游记等丰富资料,考察晚清至民初(1840-1930)中西文明碰撞交汇下,民众生活世界发生的变化及观念演变,探讨这段政治衰弱与混乱时期,民众生活变化对社会转型发挥的作用及机制,揭示在政治缺位情况下,民众生活世界蕴藏的中华文明潜在生命力和再生力,对中华民族生存延续与复兴所起的作用。本书基于作者三十年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社会生活史研究的积累,以多篇曾发表的相关专题深入研究论文为基础,按新体系进行较大幅度改写,并新撰写所需部分,使全书既有围绕主旨的体系,又有专题深入研究,是一部宏微相济、自成一体的近代生活史研究专著。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辅文
- 导言
- 一 “微历史”与大变动时代
- 二 生活史论述的回顾
- 三 问题与思路
- 四 结构与内容
- 第一章 城乡生活环境:西力东来与基层社会
- 一 乡民生活中的鸦片战争:舟山
- (一)舟山:英人第一占领目标
- (二)绅民对英占领军的抵抗
- (三)官民关系与英人放弃舟山
- (四)小结
- 二 城市开埠:英国教士闯福州
- (一)“闯入者”与官民反应
- (二)商贸网络与西方元素
- (三)宗教界和官员对西方宗教及文化的态度
- (四)余论
- 三 城乡管理体制:官府与救灾
- (一)乾隆江苏如皋饥疫:恶性案例
- (二)光绪山东惠民水灾:良性案例
- (三)宣统直隶保定防疫:体制转换
- (四)小结
- 第二章 消费生活:洋货流行与生活启蒙
- 一 洋货流行、社会风习与生活新观念
- (一)日用洋货的流行与消费观念
- (二)商业繁盛与“从商热”
- (三)社会生活方式及身份观念的变化
- (四)小结
- 二 洋货流行与消费风气
- (一)洋货初销、流行与普及
- (二)洋货流行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 (三)小结
- 三 “洋货”符号意义与思想启蒙
- (一)“奇技淫巧”说
- (二)“漏卮”“利权”说
- 四 “洋货”“国货”与社会运动
- (一)义和团“灭洋”与销毁洋货
- (二)“抵制美货”与“文明拒外”运动
- (三)“抵制外货”与“提倡国货”
- (四)小结
- 第三章 城市生活:空间·生活·观念
- 一 城市生活新景观:上海
- 二 城市新风尚与民间生活伦理
- (一)社会风尚与民间生活伦理
- (二)民间生活伦理与近代化
- (三)小结
- 三 市民生活“公共休闲”与“公共时间”
- (一)城市“公共休闲”的兴起
- (二)城市夜生活的兴起
- (三)星期休息制度的实行
- (四)作息定时习惯的形成
- (五)小结
- 四 市民生活公私领域与私观念
- (一)传统公私领域与私观念
- (二)晚清上海公私领域的变动
- (三)“私”观念的变动
- (四)小结
- 第四章 婚姻家庭生活:性别·权利·制度
- 一 妇女生活与家庭伦理
- (一)传统妇女角色与家庭伦理二重性
- (二)通商城市妇女生活方式的变化
- (三)对妇女角色变化的新认识
- (四)家庭伦理与夫妇关系的新认识
- (五)小结
- 二 “良贱婚姻”引发舆论战:“杨月楼案”
- (一)“杨月楼案”引起争论
- (二)“良贱不婚”与身份观念的变动
- (三)乡党关系与宗族观念的变动
- (四)断案争论与法律观念的变动
- (五)结案与结论
- 三 家庭观念的新旧会通:《浮生六记》与五四文化人解读
- (一)《浮生六记》与两种家庭文化传统
- (二)俞平伯:新文学青年的启蒙主义解读——“个性解放”
- (三)林语堂:边缘文化人的西方视角解读——“闲适生活”
- (四)潘光旦:社会学家的优生学方法解读——“个人主义家庭观”
- (五)小结
- 四 妇女家庭角色与财产权
- (一)历朝律法中的妇女财产权益
- (二)清末修律与妇女财产权的初萌
- (三)五四时期民法草案中的妇女财产权
- (四)五四后新民法与妇女财产权的确立
- (五)启蒙—规则—生活的交错
- (六)余论:近代妇女财产权演变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