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7.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1千字
字数
2011-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非虚构文学创作的示范和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的每一章都是由一位作家或写作教师针对某一题目写的短文,篇幅短小精悍、可读性强,且很有很多小联系,比较实用,针对写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需要了解的地方加以说明,可以说,从10几岁到几十岁的人,只要对写作感兴趣,都能够看懂,也都会有所收获。
目录
- 版权信息
- “创意写作书系”顾问委员会
- 译者序 作家是可以培养的
- 中文版序
- 编者的话
- 开始动笔
- 能让我立刻停下来的三件事:关于发现与思考的练习
- 垂死的山羊
- 你的第一个厨房
- 一寸的窗户
- 从后门开始写作:绘画作为入口
- 文字作为灵感之源
- 形象描写
- 安娜的弹片:识别启示性的细节
- 走进照片
- 大脑地图
- 忧伤的五个阶段
- 一页纸中的生命
- 合成体
- 即兴文章
- 练习:即兴联想的词汇表
- 我要说什么?
- 非虚构文学创作中的真实
- “那是怎样一种感受?”或者说,如何找到一个主题?
- 可能法
- 在散文写作中挣脱“事实”的束缚
- 让经历选择你:散文创作的第一步
- 拼贴式散文
- 只要加点水:罐头中的实验型小散文
- 寻找真相
- 胜似千言
- 至关重要的事件
- 过去的尴尬
- 毋庸置疑
- 创造性与权威性
- 回忆与灵感
- 同时性:跨越界限
- 创作自己的白色纪念册
- 走入记忆
- 论得体,或对于出丑的恐惧
- 找出界限
- 隐喻的记忆
- 模糊的记忆
- 我写不出来,也要继续写——练习拼接
- 形象练习
- 观察而不判断
- 失与得:探索故事中的宝藏
- 回忆录:与时间相关
- 最初的记忆
- 人物刻画
- 作者作为叙述性非虚构作品中的人物
- 将人物形象化
- “我包罗万象”练习
- 人物的动机与“窗户”
- 学会谦虚
- 特征与人物
- 从生活到叙述:以第三人称探索人物与故事
- 回忆过去的画像
- 地点
- 亲自走一走
- 了解我们的地点
- 风景与回忆
- 创造一个有意图的世界:非虚构文学中地点的运用
- 方位感
- 记忆地图
- 东奔西走:探索地点
- 声音、对话和声响
- 工作中加点儿文字小游戏
- 你现在能听到我吗?
- 从孤独开始
- 机灵的“我”:风格和声音练习
- 句子的乐感
- 在时间中徜徉
- 他说了什么?
- 窃听许可证
- 天真和经验:非虚构文学创作中的声音
- 从对话开始
- 你能闻出来[你的名字]在做什么菜吗?
- 是谁的声音在讲故事?
- 技巧
- 提纲:作家的路线图
- 在场景中创造图形:意象作为战略保证
- 保持距离——平行的世界
- 曲折前行和跳跃:定位真正主题的方法
- 使用小图景的原因
- 词语与人物和背景的关系
- 每一个好故事至少是两个故事
- 不要只描写……唤醒它……让它变得真实!
- 我们达到了吗?如何绘制结构路线图
- 行文简洁
- 真实的虚构
- 在回忆录里巧设真实场景
- 一般现在时的力量
- 即兴变奏
- 修改
- 黄色标线测试
- 信手写来!诀窍在于编辑
- 找到中心
- 忘我作家的修改策略
- 写回忆录:“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文章需要修改!”
- 作者的网站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