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8千字
字数
2020-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反思平衡方法全面研究:历史、内在逻辑、优缺点与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稿向人们展开了一幅关于反思平衡方法的整体画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概述研究反思平衡方法的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并总结本研究的方法、思路以及特色与创新;第二,运用发生学的方法对反思平衡方法的起源、历史生成、演变样式进行纵向的考察,旨在探究该方法的提出背景以及发展脉络;第三,将历史的考察与逻辑的考察结合起来,系统揭示其内在逻辑、本质特征、基本结构和功能;第四,对反思平衡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客观地剖析其优势和缺陷,以获得该方法的合理定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反思平衡方法的缘起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理论缘起及其发展脉络
- 一 缘起古德曼
- 二 罗尔斯的传承
- 三 丹尼尔斯的发展
- 第二节 作为伦理学方法的背景
- 一 伦理学的基本方法及其优缺点
- 二 两种基本方法之争
- 三 反思平衡方法的提出
- 第三节 概念辨析和理论基础
- 一 道德理论
- 二 道德理论的辩护
- 三 基础论
- 四 融贯论
- 第三章 反思平衡方法的基本结构
- 第一节 反思平衡方法的定义及分类
- 一 何为反思平衡方法?
- 二 广义的反思平衡与狭义的反思平衡
- 第二节 反思平衡方法的组成要素
- 一 道德直觉
- 二 经过考虑的道德判断
- 三 道德原则
- 四 背景理论
- 第三节 反思平衡方法的内在结构
- 一 内在结构之构成维度
- 二 内在结构之辩护维度
- 第四节 反思平衡方法的基本属性
- 一 可信度
- 二 融贯度
- 三 客观性
- 第四章 反思平衡方法的应用程序
- 第一节 搜集——初始道德判断
- 第二节 筛选——经过考虑的道德判断
- 第三节 设置——道德原则备选项
- 第四节 排序——哲学论证或合理权衡
- 一 初阶反思平衡——狭义的反思平衡
- 二 次阶反思平衡——原初状态
- 三 高阶反思平衡
- 第五章 反思平衡方法的理论功能
- 第一节 为道德理论辩护提供力量之源
- 一 罗尔斯为“作为公平的正义”辩护
- 二 佩蒂特为“共和主义自由观”进行道德辩护
- 第二节 为伦理理论实践注入弥合之剂
- 第三节 为道德发现/惊奇打开方便之门
- 第四节 为道德分歧来源开启寻根之旅
- 第六章 反思平衡方法的实践功能
- 第一节 为道德原则/判断提供检验基础
- 第二节 为剖析伦理问题提供思考框架
- 第三节 为修订政策法规提供伦理基础
- 一 修正《赫尔辛基宣言》
- 二 修正《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 三 巴西修正遗传物质共享相关规定
- 第四节 为道德直觉正名提供伦理依据
- 第七章 反思平衡方法的总体评析
- 第一节 对反思平衡方法的批判与回应
- 一 对道德直觉可靠性的各种质疑
- 二 对反思平衡方法的认识论挑战
- 三 从建构主义角度提出的批评
- 第二节 反思平衡方法本质的新认识
- 第三节 反思平衡方法优劣的鸟瞰图
- 一 优势
- 二 局限性
- 第四节 反思平衡方法价值的再评估
- 结语
- 附录一 反思平衡方法有关示意图
- 附录二 最初状况的解释清单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