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漫谈的随笔形式,分析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各种问题。

内容简介

作者对《儒林外史》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幸与不幸》《门第傲人》《六朝情结》《魏晋风度》《人贵有自知之明》《杂览和杂学》》《胜者王侯败者贼》《正途和异路》《船到码头车到站》《何吝之有》《好名之累》《金钱、才艺和门第》《全在纲常上做工夫》等篇,非评点而有评点的趣味,非考证而有考证的深度,非史学而有史学的严肃,不拘一格,拒绝程式,纵横捭阖,涉笔成趣,如戏曲之有打诨,武术之有醉拳,书法之有狂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幸与不幸
  • 门第傲人
  • 自食其力
  • 完全不同的眼光
  • 明清小说和江浙的缘分
  • 六朝情结
  • 魏晋风度
  • “南京这地方是可以饿的死人的”
  • 平常心
  • 写作精义
  • 人贵有自知之明
  • 举业的金针
  • 词赋气
  • 杂览与杂学
  • 理法和才气
  • 胜者王侯败者贼
  • 正途与异路
  • “全部书中诸人之影子”
  • 船到码头车到站
  • 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
  • 何吝之有
  • 他总能抓住理
  • 神来之笔
  • 聋妪的妙用
  • 卜家兄弟
  • 好名之累
  • 求名的途径
  • 名士的做作
  • 一学就会
  • 科场舞弊
  • 金钱、才艺及门第
  • 煞风景
  • “全在纲常上做工夫”
  • “自己的”故事
  • 猾吏玩贪官于股掌之上
  • 信和不信之间
  • 功名富贵与孝悌之间的对立
  • 同中之异
  • 范进中举与《变色龙》
  • 破题和入话
  • 《儒林外史》的结构
  • 挑战多数
  • 吴、曹异同
  • 姑妄言之
  • 附录
  • 《儒林外史》与清代的求实之风
  • 雅俗之辨及其在《儒林外史》中的投影
  • 盛世的悲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以漫谈形式解构《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既有 “非考证而有考证的深度” 的严谨,又融入 “如戏曲打诨、书法狂草” 般的灵动趣味,打破传统学术写作的程式化框架‌。通过 “非史学而有史学的严肃” 视角,既剖析小说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如范进中举的虚伪性),又探讨人性异化与封建伦理的冲突(如严监生守财的荒诞性),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书中以 “涉笔成趣” 的语言风格,将《儒林外史》中 “当众不以为奇” 的矛盾细节(如方老六与牙婆捉虱子的滑稽场景)转化为生动的讽刺案例,降低阅读门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善恶是道德伦理之分,贫富是经济地位之分,进退出处是道路选择之分,雅俗之辨是文化之分。作为文化,它跨越了政治和经济的分野,但又和政治经济紧密地联系着。政治可以一夜巨变,经济可以腾飞,文化却不能一夜爆发,不能腾飞。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沉淀需要足够的时间。文化是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法制经过磨合、整合、融合以后而形成的总和,而磨合、整合、融合是需要时间的。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到物质,反复进行的过程,这同样需要漫长的时间。文化的传统一旦形成,就具有比政治、经济更大的稳定性。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的时刻,文化的变化必定是滞后的。就个人而言,他的文化素养,也需要漫长的培养过程。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能力通过实践而提高,文化的素养和境界通过长期的修炼而养成。当人的政治或经济地位发生剧变的时候,文化素养和境界的改变,也必定是滞后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