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自打上了高铁,他的生命就成了一段悬案。高铁科幻进化史,宇宙文明的生死循环。华语科幻代表作家韩松“轨道三部曲”承上启下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华语科幻代表作家韩松被称为“中国当代的菲利普·迪克”,科幻写作三十余年,其作品诡谲多姿,诗意辩证,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识,人文关怀和哲学理念。

韩松将其长篇小说代表作《地铁》《高铁》《轨道》修订。现实主义的深刻实践。逐渐的转变,折射着国家的变化,再造了技术和社会版图,也重塑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再版为“轨道三部曲”,隐含了丰富复杂的生存体验,以寓言式的文本预测宇宙文明,重现一位中国观察者与思考者的反乌托邦力作。

《高铁》是华语科幻代表作家韩松的经典“轨道三部曲”承上启下之作,可视为分段式长篇小说。

《动车》《产房》中高铁控制系统失灵,演变出独特的人工宇宙,乘客是某种集体意识的投影,周原被分配为挽救列车的种子人物,但他却因为胆怯而逃跑了;

《高塔》中,出生并成长于高铁的周铁生在新一轮动乱中发现了父亲周原的秘密,火车正在被改造成人工肌肉型,利用人工恒星建立新的生物链;

《雷霆》中的火车已是一座大型农场,男孩们被渗入其中的城市少女引诱,发现它实际上是伪装的移动核导弹发射基地;

《危楼》中探险者们在列车上不断莫名回到原点,直到最后的战斗毁灭了车内的所有生命,而列车仍继续运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动车
  • 一、事故
  • 二、医务室
  • 三、“去住院部吧”
  • 四、废墟中的陌生男人
  • 五、病友
  • 六、女人
  • 七、答案
  • 八、舞器
  • 九、坦克车手与小学教师
  • 十、车顶餐厅
  • 十一、故障的起因
  • 十二、钱
  • 十三、绝不下车
  • 十四、群众
  • 十五、“宇宙”
  • 十六、信号问题
  • 十七、长征
  • 十八、突破“孤岛”的战斗
  • 十九、飞船设计师
  • 二十、老婆婆讲的故事
  • 二十一、实验室
  • 二十二、彩绘玻璃
  • 二十三、人工智慧生物
  • 二十四、神
  • 二十五、通往虫洞的集结点
  • 二十六、造反
  • 二十七、自由
  • 二十八、列车长
  • 二十九、时间
  • 三十、播种
  • 三十一、新生
  • 产房
  • 一、新家
  • 二、老爷子
  • 三、烟幕
  • 四、真正厉害的角色
  • 五、粉丝们
  • 六、姑娘
  • 七、梦
  • 八、新衣
  • 九、“未来”
  • 十、女秘书发布的新闻
  • 十一、毁灭与复制
  • 十二、出逃
  • 高塔
  • 一、交通工具
  • 二、又出事了
  • 三、自由市场
  • 四、骚动
  • 五、温室效应
  • 六、躲起来
  • 七、孩子们
  • 八、列车熵
  • 九、气候期货厅
  • 十、人造太阳
  • 十一、颠覆高铁的阴谋
  • 十二、火灾
  • 十三、亚姐
  • 十四、机器
  • 十五、车厢拆除者
  • 十六、“夔门”
  • 十七、九州研究院
  • 十八、父亲
  • 十九、“鹦鹉螺”号
  • 二十、高处不胜寒
  • 二十一、归去
  • 雷霆
  • 一、车顶
  • 二、城市
  • 三、农业
  • 四、藏匿
  • 五、晚霞
  • 六、衰败的世界
  • 七、梦想列车
  • 八、铁道游击队
  • 九、前世
  • 十、天涯海角
  • 十一、卑俗的本性
  • 十二、异物
  • 十三、探险
  • 十四、“西部乐园”
  • 十五、美少女战士
  • 十六、银河
  • 十七、身份
  • 十八、模板
  • 危楼
  • 一、探险者
  • 二、乘客
  • 三、餐车
  • 四、硬座
  • 五、盘陀路
  • 六、“苦海”
  • 七、世界
  • 八、时间与生命
  • 九、水晶花
  • 十、记忆之旅
  • 十一、展品
  • 十二、欧洲
  • 十三、火车迷
  • 十四、地图
  • 十五、前兆
  • 十六、销毁
  • 十七、集便器中的杀伐
  • 十八、观众
  • 后记 未来难以改变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2.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高铁就是道路本身

    “斧头逐次交接下去。最后每人手上都沾上了血。” 充满露骨隐喻的伟大科幻作品。韩松就是中国的卡夫卡 + 略萨。可配合陆川的影射作品《王的盛宴》观看,这俩讲的大概是一个事。韩松的每条微博我几乎都看过,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虚构已经没有力量了”,“最重要的是活下去”。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读来读去不知道为什么能出版

      1、逻辑不严谨,天马行空得左支右绌,架构不出一个说得通的基于人性社会的世界观来;2、虚张声势,开了个大头后面草草收场,添不了曾经挖的坑;3、暴力与性的描写似乎只是为了宣泄某些极端的施虐或暴露狂情态,属变态级别。。。。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