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总结河南推进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战略取得的历史成就。

内容简介

本书深刻分析河南实施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意义,并立足省情实际、遵循发展规律、借鉴先进经验、展望未来趋势,提出河南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按照新发展阶段的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从优化新型城镇化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打造城镇高品质生活空间、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打好新时代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牌。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系列丛书编委会
  • 前言
  • 第一章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意义
  • 第一节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
  • 一 新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呈现新特征
  • 二 新发展理念引领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 三 新发展格局激活城镇化发展新动能
  • 四 新质生产力开辟城镇化发展新赛道
  • 五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城镇化发展新内涵
  • 第二节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 一 牢记领袖嘱托、持续“打好四张牌”的具体行动
  • 二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 三 优化“三生”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 四 加速动能转换、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 五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创新驱动的关键变量
  • 六 顺应城市型社会为主体时代、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内在要求
  • 第二章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回顾
  • 第一节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全面部署
  • 一 贯彻新发展理念引导新型城镇化
  • 二 健全规划体系引领新型城镇化
  • 三 深化改革创新赋能新型城镇化
  • 四 构建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新型城镇化
  • 五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撑新型城镇化
  • 六 完善配套政策激活新型城镇化
  • 第二节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就
  • 一 城镇发展格局逐步优化,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 二 城镇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 三 城镇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服务持续完善
  • 四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 五 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 第三节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的重大转变
  • 一 实现乡村型社会为主体向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转变
  • 二 实现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 三 实现量的增长为主导向质与量并重的转变
  • 四 实现分散推进向集聚集中推进的转变
  • 五 实现地方队向国家队的转变
  • 六 实现城乡二元向城乡融合的转变
  • 第三章现代城镇体系加快形成
  • 第一节 现代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 一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日趋合理
  • 二 城镇职能结构分工明确
  • 三 城镇空间结构支撑有力
  • 第二节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进一步优化
  • 一 中原城市群梯次推进融合发展
  • 二 郑州都市圈聚焦聚势提质发力
  • 三 同城化一体化提速发展
  • 第三节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 一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质进位
  • 二 副中心城市能级提升
  • 三 区域中心城市提级扩能
  • 四 县城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作用不断强化
  • 五 小城镇“城尾乡头”纽带作用日益凸显
  • 第四节 区际省际邻接城市竞相协同发展
  • 一 加快推进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
  • 二 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
  • 三 积极促进豫鲁毗邻地区合作
  • 四 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第四章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第一节 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
  • 一 不断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政策
  • 二 稳步提高进城落户便利性
  • 三 突出解决长期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落户问题
  • 第二节 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
  • 一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 二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三 强化住房和教育牵动
  • 第三节 成本分担机制逐步健全
  • 第四节 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 一 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 二 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使用和退出补偿机制
  • 三 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 第五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日益完善
  • 一 不断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
  • 二 持续优化保障性住房和基础教育保障政策
  • 三 建立健全就业和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 第五章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 第一节 产城融合深入推进
  • 一 城市产业提质增效
  • 二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 三 产城关系更加协调
  • 四 试点实践有效实施
  • 第二节 绿色发展全面深化
  • 一 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 二 城市生态有效提升
  • 三 城市发展低碳循环
  • 四 城市生活绿色节约
  • 第三节 智慧建设系统部署
  • 一 基础设施完善提升
  • 二 应用场景全面丰富
  • 三 数字产业加快发展
  • 第四节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 一 创新格局初具形态
  • 二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
  • 三 创新载体日益完善
  • 四 创新成效显著提升
  • 五 创新人才加快汇聚
  • 第五节 人文底蕴愈加彰显
  • 一 城市人文特色日益彰显
  • 二 城市文化事业更加繁荣
  • 三 城市文化产业持续壮大
  • 四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明显提升
  • 第六节 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 一 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 二 基础设施水平有效提升
  • 三 典型城市韧性建设成效凸显
  • 第六章城市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 第一节 城市空间治理持续优化
  • 一 城市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 二 城市土地利用更加高效
  • 三 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调整
  • 第二节 城市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 一 基层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 二 社会组织活力不断激发
  • 三 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
  • 第三节 城市应急治理持续增强
  • 一 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健全
  • 二 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 三 安全生产形势日益向好
  • 四 应急救援体制机制持续深化
  • 第七章城乡贯通发展更加深入
  • 第一节 城乡空间融合化
  • 一 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编制
  • 二 加强规划实施和监管
  • 三 优化城乡空间格局
  • 第二节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 一 持续夯实城乡交通运输发展基础
  • 二 持续推进城乡信息通信网络建设
  • 三 持续增强城乡电网保障能力
  • 第三节 城乡要素流动畅通化
  • 一 拓宽城乡人才交流通道
  • 二 持续深化城乡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
  • 三 推动资金要素在城乡间有效流动
  • 第四节 城乡产业发展链接化
  • 一 加速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 二 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 三 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平台载体
  • 第五节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一 均衡布局城乡教育资源
  • 二 全面提升城乡公共卫生服务
  • 三 不断丰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 四 持续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 第八章综合配套改革持续深化
  • 第一节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
  • 第二节 城市治理体系持续完善
  • 一 深入推进城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 二 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三 全面优化提升城市营商环境
  • 第三节 投融资机制不断健全
  • 一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政策机制改革
  • 二 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完善建设投融资路径
  • 三 培育壮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 四 不断提升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功能
  • 五 深化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 第四节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突破
  • 一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 二 强化各级各类规划管控要求
  • 三 细化土地征收程序
  • 四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 第五节 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更加完善
  • 一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地方法规制度
  • 二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 三 部署实施重点环境整治行动
  • 第六节 市场化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形成
  • 一 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 二 引导劳动力要素畅通有序
  • 三 发挥资本市场配置功能
  • 四 激发技术要素的市场活力
  • 五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 六 加强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
  • 第九章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河南实践的典型探索
  •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省辖市探索
  • 一 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实践
  • 二 洛阳市新型城镇化实践
  •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的济源实践
  • 一 全域式城镇化
  • 二 均衡式城镇化
  • 三 一体式城镇化
  •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的县域实践
  • 一 长垣市新型城镇化实践
  • 二 兰考县新型城镇化实践
  • 第十章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阶段、新趋势
  • 第一节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阶段
  • 一 城镇化进入量质并重发展阶段
  • 二 城镇化进入新阶段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趋势
  • 一 城镇常住人口将持续增加,城镇化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二 创新和开放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城镇化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 三 要素加快向中心城市和县城两端集聚,城镇化格局进入重塑优化期
  • 四 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宜居、韧性、智能、低碳,城市发展方式加速转型
  • 五 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和要素流动趋势更加明显,城乡关系加速融合
  • 第十一章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新目标
  • 第一节 以稳业安居为方向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 一 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
  • 二 强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 三 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 四 加强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
  • 五 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条件
  • 第二节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
  • 一 完善城市群运行协调机制
  • 二 推动城镇空间布局优化
  • 三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第三节 以全生命周期理念为指引推进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
  • 一 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引领
  • 二 坚持规划统领城市建设和治理
  • 三 提升大城市资源配置能力和协调带动能力
  • 四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
  • 第四节 以有机结合为目标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 一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 二 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 三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 四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
  • 五 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 第十二章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任务、新举措
  • 第一节 加快构建“一主两副、四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城镇化新格局
  • 一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能级
  • 二 提速郑州都市圈建设
  • 三 培育壮大副中心城市
  • 四 强化区域发展多极支撑
  • 第二节 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
  • 一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二 持续增强“一县一省级开发区”载体功能
  • 三 推动县城扩容提质
  • 四 深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
  • 第三节 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 一 畅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性通道
  • 二 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三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
  • 四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
  • 第四节 加快打造城镇居民高品质生活空间
  • 一 建设便捷舒适的宜居城市
  • 二 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 三 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城市
  • 四 建设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
  • 五 建设美丽低碳的绿色城市
  • 六 建设极富魅力的人文城市
  • 第五节 加快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 一 推动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配置
  • 二 提升乡村建设与治理水平
  • 三 扎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
  • 第六节 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一 加强城市空间治理
  • 二 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
  • 三 深化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
  • 第十三章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改革、新保障
  • 第一节 创新现代人口服务管理制度
  • 一 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二 加强和改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 三 积极应对少子化、老龄化挑战
  • 四 提高人口服务管理数字化水平
  • 第二节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 一 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二 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 三 加快盘活城市低效用地
  • 第三节 构建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 一 加快完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环境
  • 二 积极推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
  • 三 引导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健康发展
  • 第四节 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 一 持续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
  • 二 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
  • 三 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 第五节 凝聚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 一 把党的领导贯穿河南新型城镇化全过程
  • 二 推进政府与市场形成驱动合力
  • 三 激发新型城镇化共建共治共享新活力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