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6千字
字数
2013-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文学丛书(第3辑):历史诗学通论,全面深刻分析历史诗学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人文学丛书(第3辑):历史诗学通论》在跨学科、时代、国别界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对历史诗学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其总体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有利于我们系统把握历史诗学这一概念及其发展现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人文学丛书(第3辑):历史诗学通论》试图打通学科界限、时代界限和国别界限,对古今中外的“历史诗学”思想资源做比较综合和通化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介绍
- 总序
- 导论 通向一种历史诗学
- 第一章 历史诗学的内涵特征
- 第一节 历史诗学的概念内涵
- 第二节 历史诗学的坐标图式
- 一、历史诗学的历史图式
- 二、历史诗学的诗学坐标
- 第二章 历史诗学的多样形态
- 第一节 历史诗学形态
- 第二节 思辨历史诗学
- 第三节 批判历史诗学
- 一、深化历史主义
- 二、反叛历史主义
- 第四节 话语历史诗学
- 第三章 英美历史诗学
- 第一节 英美历史诗学的总貌
- 一、主导符码:“权力关系”
- 二、基本参照:历史性和文本性
- 三、历史观念:小写复数化、对话过程化、偶然即兴化
- 四、具体转换:转向表述、主体、“增补”和话语分析
- 五、批评趋势:“五个假设”
- 第二节 “元史学”历史诗学
- 一、话语转义模式:一切历史的深层基础
- 二、情节编排:历史事件变成“故事”并显出意义的审美性环节
- 三、论证解释:历史叙事解释过程的认识性环节
- 四、意识形态含义: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立场以及所遵守的规则
- 五、总体对应图式中各种模式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历史诗学
- 一、历史性与文学本质功能论
- 二、历史性与作家主体论
- 三、历史性与文本理论
- 四、历史性与文学批评论
- 第四章 俄苏历史诗学
- 第一节 俄苏历史诗学的历时风貌
- 一、俄苏历史诗学的奠基
- 二、俄苏历史诗学的演替
- 三、俄苏历史诗学的整体特色
- 第二节 巴赫金的时空体历史诗学
- 一、时空体:历史与文学沟通的本体依托
- 二、历史性:文学体裁与人的形象的关联中介
- 三、多语杂语狂欢: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途径
- 四、对话性:历史性与文本性的沟通
- 第三节 洛特曼的符号学历史诗学
- 一、走向结构文艺符号学
- 二、开放艺术文本的结构
- 三、动态的文化符号学
- 第五章 中国历史诗学
- 第一节 中国历史诗学范式
- 一、文史话语:语言的诗性虚构
- 二、“诗具史笔”:文学话语的历史性
- 三、“史蕴诗心”:文史话语的文本性
- 第二节 “史传”的历史诗学
- 一、史传文学的叙事性
- 二、史传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 三、史传文学的虚构形态
- 第三节 “诗史”的历史诗学
- 一、“诗史”说发展历程
- 二、“诗史”说的结构和范式
- 三、“诗史”说的文史关系
- 第六章 历史诗学的当代转向
- 第一节 历史诗学的语言转向
- 第二节 历史诗学的空间转向
- 一、从平面的横向超越模式解释文学发展
- 二、从横向的群体商讨角度解释作家
- 三、从横向的文化互文性来解读文本
- 四、从文化共鸣角度解释阅读接受
- 第三节 历史诗学的文化转向
- 结论 历史诗学的洞见与盲视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