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卷《李达全集》,汇集李达同志一生的著作、译作、论文、演讲稿和书信。本册是第二卷。

内容简介

李达同志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大师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思想史等众多领域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留下了大量著作、译作、论文、演讲稿和书信,它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天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思想资源。

据初步考证和统计,李达一生撰有25部专著、20部译著、200多篇文章和讲演稿以及大量的书信、诗作等,共约1000万字。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要从理论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不认真研读李达的论著,就必须倍加珍视李达文献这一宝贵的思想资源。

《李达全集》共计20卷,汇集李达同志一生的著作、译作、论文、演讲稿和书信,大体上按时间顺序编排,并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专著,合并为10卷。第二部分为译著,合并为8卷。第三部分为论文、译文、演讲稿和书信,分为2卷,其中,一卷为1919年至1949的论文、译文集,另一卷为1950年至1966年的论文、演讲稿和书信集。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到行动的社会主义(1921.5)
  • 《共产党》第四号短言(1921.5)
  • 无政府主义之解剖(1921.5)
  • “神秘”、“神秘主义”等四个文学名词释义(1921.5)
  • 马克思派社会主义(1921.6)
  • 列宁底妇人解放论(1921.6)
  • “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等七个文学名词释义(1921.6)
  • 《共产党》第五号短言(1921.6)
  • 现代的斯干底那维亚文学(1921.6)
  • 绅士阀与妇女解放(1921.6)
  • 《共产党》第六号短言(1921.7)
  • 世界消息(1921.7)
  • 国内消息(1921.7)
  • 大战与德国国民性及其文化文艺(1921.8)
  • 告诋毁男女社交的新乡愿(1921.9)
  • 社会主义底妇女观(1921.10)
  • 介绍几个女社会革命家(1921.10)
  • 女性中心说(1922.1)
  • 译者序
  • 第一章 男性中心说与女性中心说
  • 第二章 男性中心说之内容
  • 一、动物界之事实
  • 二、人类男女之比较
  • 三、男女精神能力之差异
  • 第三章 女性中心说之历史
  • 一、乌德之新说
  • 二、乌德以前女性中心思想的倾向
  • 三、母权制度之发见及其影响
  • 四、生物学者之态度
  • 五、两性问题的一大革命
  • 第四章 自然之命令
  • 第五章 生殖之方法
  • 一、生殖与发育
  • 二、无性生殖
  • 三、两性的交精作用
  • 四、接合作用
  • 五、男性之起源
  • 第六章 男性是派生的附属品
  • 一、雌雄大小之隔绝
  • 二、植物之雌雄分化
  • 三、生物的根干是女性
  • 第七章 男性之发达
  • 一、男性之欲
  • 二、女性之淘汰力
  • 三、男性体格之强大与美丽
  • 四、女性的趣味性
  • 五、男性开花
  • 第八章 女性仍占优胜
  • 一、动物期和人类期的境界
  • 二、男性脑髓之发达
  • 三、女性支配
  • 四、母权制度之现象
  • 五、母权制度之原因
  • 第九章 男性之优胜
  • 一、为父的意义之要求
  • 二、男性支配
  • 三、妇人被征服
  • 四、男性支配之下妇女之境遇
  • 五、家族的意义
  • 第十章 买卖婚姻及掠夺婚姻
  • 一、结婚的三个意义
  • 二、买卖结婚之变迁
  • 三、掠夺婚姻之起源及其遗风
  • 四、掠夺婚姻之哲理
  • 第十一章 男性淘汰
  • 一、男性美的趣味
  • 二、淘汰的语义
  • 三、男性淘汰之结果
  • 四、女性美之发达
  • 第十二章 历史上的妇人
  • 一、表现在中世纪文学上的妇人观
  • 二、印度之妇人观
  • 三、欧美近代各国的妇人观
  • 四、妇人之本性与神秘力
  • 五、男女差异发生之原因
  • 六、现今女子心身的缺点
  • 第十三章 妇人之将来
  • 第十四章 摘要
  • 李卜克内西传(1922.1)
  • 俄国的新经济政策(1922.1—1922.2)
  • 平民女学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1922.3)
  • 说明本校工作部底内容(1922.3)
  • 对于全国劳动大会的希望(1922.5)
  • 批评艺术社的洋画展览会(1922.6)
  • 评第四国际(1922.7)
  • 劳农俄国研究(1922.8)
  • 第一章 俄国革命小史
  • 一、革命以前底农民和劳动者
  • 二、三月革命
  • 三、资本阶级共和国之出现
  • 四、第二次临时政府(阶级的对立之发展)
  • 五、第三次临时政府(克伦斯基执政)
  • 六、十一月革命
  • 七、一切权力都归劳动会
  • 第二章 劳农政治底特质
  • 第三章 劳农制度研究
  • 一、劳农俄国之政治组织
  • 二、劳农制度思想的起源
  • 三、劳农会之发达
  • 四、劳农会之组织
  • 五、劳农会底选举权
  • 六、莫斯科劳农会底选举方法
  • 七、劳农大会底组织
  • 八、中央权力底构成
  • 九、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
  • 十、劳农制度之特质
  • 十一、劳农会制度之实际
  • 十二、劳农会制度之将来
  • 第四章 劳动组合之组织与职分
  • 一、国家底一个新模型
  • 二、帝制时代与克伦斯基时代底组合运动
  • 三、劳农治下组合底发达
  • 四、“劳动厅”与组合运动底代表的人物
  • 五、劳动组合底性质与职分的变化
  • 六、成为国家底部门的劳动组合之职分
  • 七、工场管理与劳动组合
  • 八、劳动组合底组织和构造
  • 九、无产阶级国家与劳动组合
  • 十、劳动组合之将来
  • 十一、劳动组合与共产党
  • 十二、赤色国际劳动组合
  • 第五章 农民与革命
  • 一、已经解放的农奴
  • 二、土地之分配
  • 三、帝制时代底农民生活
  • 四、对于土地底“饥饿”
  • 五、农民革命之危机
  • 六、立宪民主党底土地政策
  • 七、社会革命党底政纲
  • 八、多数党与农民
  • 九、无产阶级革命与农民
  • 第六章 劳农俄国底劳动者
  • 一、劳农俄国底劳动法
  • 二、劳动时间
  • 三、妇人劳动
  • 四、童工
  • 五、卫生上及技术上底保护
  • 六、劳动监督制度
  • 第七章 农业底社会主义化
  • 一、土地之收没与分配
  • 二、土地分配底方法
  • 三、土地底使用权
  • 四、农业底社会主义化
  • 五、劳农会底直营地
  • 六、农业自治团
  • 七、农业自治团之实例
  • 八、集合耕作
  • 九、农业之改良
  • 十、农业社会化底手段
  • 十一、农民之向背
  • 第八章 劳农俄国底教育制度
  • 一、无产阶级国家底教育问题
  • 二、一般的教育方针
  • 三、教育机关之组织
  • 四、就学年龄以前之教育
  • 五、初等及中等教育
  • 六、自治团体的学校
  • 七、教员之解放及其自觉
  • 八、高等专门教育
  • 九、通俗教育
  • 第九章 文化底设施
  • 一、艺术拥护宣言
  • 二、劳农会艺术部及其活动
  • 三、美术之保护与民众化
  • 四、演剧与音乐
  • 五、文学与出版
  • 第十章 妇女之解放
  • 一、革命与妇人底解放
  • 二、母亲与儿童之保护
  • 三、结婚制度
  • 四、家庭劳动之社会化
  • 五、劳动妇人之觉悟
  • 日本政党改造之趋势(1922.9)
  • 劳动立法运动(1922.9)
  • 女权运动史(1922.9—1922.12)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始建于1921年9月1日,重建于1950年12月1日,是党和国家政治读物出版社,也是我国第一家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出版社。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人民出版社”社名,成为国家和各省级人民出版社最为显著的形象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