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主要依据及重点阐述对象,同时也对重要的物权法理论问题做出了必要的解释说明。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面向法学专业本科学生编写的一本教科书。在内容、方法及体例上,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力求简明扼要地阐明我国物权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在民法中,物权法部分的内容有相当的难度,这也导致一些相关教科书容易给人留下繁杂冗长的印象。作者有意识地限制本教材的篇幅,一方面在论述内容上有所取舍,舍弃与物权法原理关联度较低的内容,另一方面尽量以精炼的语言阐明相关问题。

第二,倡导“问题意识”,致力于培养读者的民法学思维能力。在行文上,传统教科书往往表现为理论与知识点的平铺直叙,使用此种教科书的学生往往也习惯于囫囵吞枣式的抽象识记。作者以为,从具体的生活事实出发提出问题并寻求法律规范层面的回答,这种方法能够引导读者理解抽象规则的实践意义,从而也真正理解规则本身。为此,本教科书在许多章节中增加了“问题”或“导入性问题”的设计,希望读者带着问题阅读,并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答案。这一设计的主要目的并非在于教授解题之道,而是引发读者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旨在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三,以“通说”为主要标准,同时也适当加入作者的独立思考。在一般问题上,本教科书不求标新立异,而以立法、司法及法学上通行的学说为其基本标准。但是,为寻求一种合理的法学,作者也对某些问题(包括我国立法的选择)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与评价能力。

第四,阅读层次的区分。本教科书立足于基本规范、基本知识的阐述和介绍。作者相信,一般读者通过阅读教材的主体部分即能较好地掌握物权法的基本知识。同时,作者也意识到,可能有部分读者希望由本教科书中获得对物权法更深层次的认知。故此,作者不时地在书中加入一些对更具思辨性问题的讨论,并以不同的编辑字体显示。有时,为行文的方便,作者也将某些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说明性脚注加以阐明。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出版说明
  • 第二版说明
  • 编写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物权法的意义与性质
  • 一、物权法的意义
  • 二、物权法的性质
  • 第二节 物权法的体系及其法律渊源
  • 一、《物权法》的制定及其体系
  • 二、物权法的法律渊源
  • 第三节 我国物权法的基本理念
  • 一、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的一体保护
  • 二、从归属到利用
  • 三、自由与效率
  • 四、所有权的社会义务与所有权保护的强化
  • 第二章 物权的客体 ——物
  • 第一节 物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 一、物权的客体
  • 二、物的概念
  • 三、物的法律特征
  • 第二节 物的构成及分类
  • 一、物的成分
  • 二、主物与从物
  • 三、孳息
  • 四、单一物、合成物与集合物
  • 五、不动产与动产
  • 第三章 物权通论
  •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与特性
  • 一、物权的概念
  • 二、物权的特性
  • 第二节 物权的类型
  • 一、物权法定主义
  • 二、物权的分类
  • 第三节 物权的效力
  • 一、排他效力
  • 二、优先效力
  • 三、追及效力
  • 四、物上请求权效力
  • 第四节 物权的变动
  • 一、物权变动的意义
  • 二、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事实
  • 三、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
  • 四、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
  • 五、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
  • 第五节 物权行为
  • 一、物权行为的意义
  • 二、物权行为的类型
  • 三、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理论
  • 第四章 所有权
  • 第一节 概述
  • 一、所有权的意义
  • 二、所有权的特性
  • 三、所有权的类型
  • 第二节 所有权的权能与限制
  • 一、所有权的权能
  • 二、对所有权的限制
  • 第三节 所有权的取得
  • 一、概述
  • 二、先占
  • 三、拾得遗失物
  • 四、添附
  • 五、善意取得
  • 六、时效取得
  • 第四节 相邻关系
  • 一、相邻关系的概念与规范方式
  • 二、相邻关系的法律性质与原则
  • 三、相邻关系的类型
  • 第五节 共有
  • 一、共有的意义
  • 二、按份共有
  • 三、共同共有
  • 第六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 一、概述
  • 二、专有部分
  • 三、共有部分
  • 四、管理组织
  • 第五章 用益物权
  • 第一节 用益物权概述
  • 一、用益物权的意义
  • 二、用益物权的种类与特征
  • 三、用益物权的得丧变更
  •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
  •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意义与法律规范
  •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
  •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
  •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终止
  •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
  •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
  •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内容
  •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
  • 第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
  •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设立
  •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
  • 四、宅基地使用权的终止
  • 第五节 地役权
  • 一、地役权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 二、地役权的功能
  • 三、地役权的分类
  • 四、地役权的设立
  • 五、地役权的效力
  • 六、地役权的消灭
  • 第六章 担保物权
  • 第一节 概述
  • 一、担保物权的意义
  • 二、担保物权的特性
  • 三、担保物权的类型
  • 第二节 抵押权
  • 一、抵押权的意义
  • 二、抵押权的特性
  • 三、抵押权的取得
  • 四、抵押权的效力
  • 五、抵押权的变更与消灭
  • 六、特殊抵押
  • 第三节 质权
  • 一、质权的意义
  • 二、动产质权
  • 三、权利质权
  • 第四节 留置权
  • 一、留置权的意义
  • 二、留置权的构成要件
  • 三、留置权的效力
  • 四、留置权的消灭
  • 第七章 占有
  • 第一节 概述
  • 一、占有的意义与功能
  • 二、占有的分类
  • 第二节 占有的取得、变更与消灭
  • 一、占有的取得
  • 二、占有的变更
  • 三、占有的消灭
  • 第三节 占有的效力
  • 一、占有的保护效力
  • 二、占有的权利推定效力
  • 三、占有的权利取得效力
  • 四、占有人与回复请求权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简明易懂的物权法入门

    刘家安老师的这本小书,短小精悍,基本勾勒出我国现行物权法制的体系架构,言简意赅,立场鲜明。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看到群里说家安老师根据民法典对本书进行了修定,也快要出来了,想着不妨先看下原版。四年前粗略翻过,觉得太过单薄,无甚新意。这几年倒也认真读过物权的书,重看这本书,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而且篇幅虽然很短却节奏相当明快、基本论题非常清晰。对于初学者而言,真的是极其友好,帮助少走弯路。作者反复抱怨的抵押期间未经抵押权人同意抵押物不得转让的规定终于也在民法典中得以纠正。但同时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继续在物权编存在。本次民法典编纂,我特别期待的就是对三权分置的解读,因为中国的土地法制属于全球特例,但又有其基本的价值因循,和新制度经济学所强调的关注使用权、收益权而无需考虑所有权(我国国有 / 集体所有的限制)不谋而合。但土地制度涉及到的用益物权并未在本书中引起足够重视,学界对用益物权的研究也较少有系统成型的专著。土地法制不仅涉及物权私法,更涉及宪法、行政法关于成片开发、土地规划、权属的宪制安排等问题,这些也都是国内学人关注的重点,就学术研究的利益而言,这块成果涉及公共政策制定和学术成果输出。因为土地法制就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重点聚焦于此;而且中国的土地法制研究往往可以输出中国的制度实践,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和优势而言,土地制度的贡献不可谓不大,制度 / 知识成果输出大势所趋。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专业法学图书出版机构,其宗旨为中国的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服务。 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始终把精品法学教材建设放在首位,向广大读者提供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中专等不同层次、多种系列的法学教材,其中不少教材荣获中国教育部、中国司法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的优秀教材奖。 出版社教材读物以及学术著作的规模庞大、品种齐全、质量上乘,被广大读者誉为“中国重要的法学教材出版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