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罗辑思维推荐,杨照解读《荀子》,在大一统气氛笼罩的时代,荀子才是儒学的主流。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经常和儒家被等同看待。不论称赞还是批判中国文化,很自然都会拿儒家的主张、信念作为代表。更进一步,儒家往往也就和孔孟画上等号。儒家相信什么、主张什么,也就理所当然认为是孔子和孟子所说、所主张的。

这种常识态度,在历史上不只不精确,而且带着许多误会。那些想当然对儒家的种种说法,其实里面来自《荀子》的部分可能多过来自《孟子》的。孟子名气大,和孔子并称,荀子的名字往往被湮没在背景里,但若从思想内容及表达形式上来看的话,荀子对于后世建立的儒家传统,影响恐怕大过孟子。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今天,我们怎样读中国传统经典
  • 第一章 还给荀子公正的评价
  • 在历史脉络中掌握经典
  • 以礼为核心的孔孟哲学
  • 各自诠释孔老师
  • 向“大势底定”的时代转变
  • 重新思考“礼”与“法”的关系
  • 两千年儒学真正的主流
  • 第二章 儒者的变貌
  • 荀子重视位分和实用
  • 治国之道:群天下之英杰而教之以至顺
  • 礼之不及,以法续之
  • 贱儒和君子儒
  • 由王官学向诸子学转移
  • 第三章 儒家有什么用
  • 不实用就淘汰
  • 大儒典范——周公
  • 儒者无所不适
  • 评量、选择和分配的艺术
  • 人皆可以为尧舜
  • 荀子的理想社会:恰如其分地安排秩序
  • 儒者积极进取
  • 第四章 不学无以成君子
  • 学习讲究环境
  • 专注坚持的力量
  • 附录 《荀子》选读
  • 杨照
  • 杨照 解读·经典里的中国系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一统气氛下的儒学实践

    我对《荀子》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中课文的劝学篇,通篇论述勤奋学习。虽然劝学篇留下不少名句,但荀子容易被遗忘,因为他去除了礼和法的界限,这就和孔孟之道大相径庭。劝学篇出发点是性恶论,也讲究实用主义,将礼往法的方向推了一大步。大一统趋势日渐明显的背景下,荀子才是儒学实践的主流,荀子的思想抛弃了一部分礼教观念,接受法家。荀子教出了李斯,所以在秦帝国昌盛时期荀子的声望显赫,但是秦灭亡以后荀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往后他的思想也不入流,核心思想实在和孔孟之道相去甚远。其实,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对于人的品行一直有很高要求,对社会治理也坚持民本原则,保持着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追求,引导人往这个方向奋斗。单论一些做人的君子之道,《荀子》放在今天可供学习借鉴。虽然继续论述了儒家核心的仁义思想的重要性,但在人性假设前提和治理方法上和先前的儒家有分歧。统治者不说,但治国理政需要用到一些无形的智慧,实践性强的规律,只是荀子能明说而已。孔孟主张以仁义治国,宣扬这种观念对统治有利,也能最大程度引导人向善向好。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人不是那么有正气,靠道德教化没法感化很大一部分群体,他们还是会作恶,于是就需要强力纠正、规范、警醒。荀子主张人勤奋学习来克服天性的不良习气。只有接受良好教育,才会懂得遵守社会秩序,让社会变得更好。也只有接受良好教育,人才有可能超越天生的局限,成为君子。劝学篇也强调学习环境的因素,也坚信专心学习、做事能让人和社会变得更好。专注和坚持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类似于复利,累积小的进步到达一个阈值以后,再持续投入努力就会取得质的飞跃,释放巨大能量。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个系列最后一本书,居然收获是最大的!这个系列疯狂安利,而且肯定要重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个时代的儒家都会调整自身理论以回应各自时代的挑战。本书介绍了荀子所做的回应 —— 面对战国后期法家坐大、世人普遍认为儒生无用的环境下,荀子挽狂澜于既倒,将儒学拉回主流。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