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作者综合大量中俄文学交往史料,梳理了从清末直至21世纪的中俄文学译介史,对中俄文学之间的作家作品比较、风格流派、思潮交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内容简介

从清末特别是“五四”以来,中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多次强有力的冲击,国外文学对国内民众思想的启蒙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中俄文学关系是其中重要的一页。

全书分十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中俄文学关系的早期发端—清末民初的文学关系—五四时期的俄国文学热潮—苏联早期文学与中国左翼文学—俄苏文学在四十年代的中国—俄苏文学在五十年代的中国—六十年代的文学关系冰封期—俄苏文学在改革开放初期—苏联解体后的中俄文学—21世纪初的中俄文学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初版)序一
  • (初版)序二
  • 引言
  • 第一讲 中俄文学关系的发端
  • 一、 俄国文学先驱者的东方想象
  • 二、 东学西渐中的俄国汉学家
  • 三、 19世纪俄国作家与中国
  • 第二讲 清末民初的中俄文学关系
  • 一、 从《俄人寓言》到克雷洛夫寓言
  • 二、 “虚无党小说”:清末特殊的译介现象
  • 三、 最早进入中国的俄国文学名家名著
  • 四、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对俄国文学的接受
  • 第三讲 五四时期的“俄罗斯文学热”
  • 一、 “五四”高潮前夕中国文坛视野中的俄国文学
  • 二、 “别求新声于异邦”
  • 三、 俄国文学研究的深化
  • 四、 中国早期的俄国文学史著作
  • 五、 中俄文学比较研究的发端
  • 第四讲 苏联早期文学思想与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 一、 苏联早期文学思想的发展
  • 二、 “普罗文学”时期
  • 三、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
  • 四、 左联时期
  • 第五讲 俄苏文学在“大夜弥天”的中国
  • 一、 艰难岁月中的精神契合
  • 二、 理论译著:中国读者了解俄苏文学的重要途径
  • 三、 在“伟大肥沃的‘黑土’里”开掘
  • 四、 中国现代作家与俄苏文学
  • 第六讲 俄苏文学在1950年代中国的命运
  • 一、 巨大的热情和倾斜的接纳
  • 二、 “日丹诺夫主义”与新中国初期的中国文坛
  • 三、 “解冻文学”思潮在中国
  • 四、 在“反修”和“反右”的大背景下
  • 第七讲 中苏文学关系的冰封期
  • 一、 走向危机的中苏文学关系
  • 二、 排斥时期的逆向对应现象
  • 三、 若即若离:冰封期的尾声
  • 第八讲 俄苏文学在新时期中国的潮起与潮落
  • 一、 令新时期中国读者心仪的名家名著
  • 二、 苏联当代文学在1980年代的中国
  • 三、 新时期的俄苏文学研究
  • 四、 文学思潮的错位对应
  • 五、 新时期中苏文学的主题与风格
  • 第九讲 在调整中走向新的世纪
  • 一、 1990年代中俄文学关系的新格局
  • 二、 俄苏文学研究的拓展
  • 三、 世纪末的反思与前瞻
  • 第十讲 21世纪初期的中俄文学关系
  • 一、 新世纪中俄文学交流
  • 二、 充满活力的俄苏文学研究
  • 三、 生命的视野
  • 初版后记
  • 再版后记
  • 三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