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张昆自选集卷四》涵盖新闻史论基础理论、专访及40篇序跋书评,探讨新闻传播教育等议题。

内容简介

《张昆自选集卷四:新闻史论及其他》本卷主题是新闻史论、专访及部分序、跋、书评。关于新闻传播史研究,属于新闻传播思想史的内容已被纳入到第3卷,本卷收入的是关于新闻传播史的基础理论研究,涉及新闻史体系建构、新闻历史规律、新闻史空间、新闻史方法论等议题。4卷的主体部分是作者为自己或他人的著作撰写的序言、跋、书评,这方面的文字一共选出了40余篇。此外,本卷也收录了在过去二十年间,张昆接受一些媒体的专访文章,所谈的内容均涉及新闻传播教育、新闻史研究、新闻学科建设或国家形象传播等,作为学术性专访,文体形式与前面几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一并纳入第4卷。关于新闻史论部分,《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位空间》《新闻传播史演进的三大规律》等文章探讨了新闻传播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作出深层次思考,即使放在当下仍然是极具参考价值。后面的序跋、书评文章虽略显琐碎,但作为作者学术历程的一面镜子,部分文章颇多亮点,值得今天重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编辑委员会
  • 总序
  • 自序
  • 张昆自选集 卷一:新闻传播教育研究
  • 新闻理想与教育情怀
  • 一 关于新闻人才培养
  • 二 关于新闻教学改革
  • 三 关于新闻学科建设
  • 新闻教育应坚持人文精神的主基调
  • 一 敬畏生命
  • 二 服膺真理
  • 三 独立人格
  • 四 社会责任
  • 新闻传播教育的支点错位
  • 一 新闻教育常态下三大支点
  • 二 当下新闻传播教育支点的错位
  • 三 为什么会出现支点错位?
  • 四 复位:新闻传播教育当务之急
  • 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与困惑
  • 一 培养什么样的传媒人
  • 二 传媒教育者的困惑
  • 三 传媒教育者的呼吁
  • 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转型
  • 一 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
  • 二 新时代人才需求、就业去向的变化
  • 三 新闻教育转型的路径选择
  • 铸魂
  • 媒介转型对新闻教育的挑战
  • 一 中国传媒的转型
  • 二 转型背景下新的传媒人才需求
  • 三 新闻教育体制的不适应症
  • 四 改进新闻传播教育的路径
  • 后喻时代新闻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相长
  • 一 “前喻文化”环境下的师生关系
  • 二 “后喻文化”环境下师生关系的变化
  • 三 “后喻时代”新闻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相长
  • 从传播学视角看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缺失
  • 一 传者分析——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规定
  • 二 内容分析——信息价值判断和选择
  • 三 媒介分析——教育者人体的延伸
  • 四 受众分析——“受众中心论”的启示
  • 五 效果分析——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
  • 大变局与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选择
  • 一 大变局对传媒的新期待
  • 二 新闻传播教育的迷失
  • 三 新闻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
  • 略论传媒教育的十大关系
  • 一 教学与科研
  • 二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 三 研究生与本科生,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
  • 四 大规模生产与精细化生产
  • 五 数量与质量
  • 六 同国际接轨与坚持中国特色
  • 七 教师与学生
  • 八 专职教师与管理员工
  • 九 稳定队伍与竞争机制
  • 十 院与系(教研室)
  • 中国传媒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转型
  • 一 从单一到双轨制转型的必要性
  • 二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比较
  • 三 按需生产,双轨并举
  • 关于一流大学传媒教育定位之思考
  • 一 背景与问题
  • 二 一流大学传媒学科定位的内在矛盾
  • 三 一流大学传媒教育应如何定位
  • 四 怎样办好研究型传媒职业教育
  •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困境
  • 一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 二 物质至上与精神贫困
  • 解读中国新闻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 一 模式、新闻教育模式与“华科大模式”
  • 二 新闻教育“华科大模式”的内涵
  • 三 结语
  • 新闻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 新闻评论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 一 网络时代新闻评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二 华科大新闻评论教育的系列创新
  • 三 华科大新闻评论教育改革的成就
  • 四 “华科大模式”的内涵及亮点
  • 三十而立,再创辉煌
  • 固本培元,立德树人
  • 一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特点
  • 二 为什么要以人才培养为本?
  • 三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队伍
  • 四 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 五 顶层设计,动态管理,环节协调
  • 六 几点建议
  •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多重角色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院院长?
  • 新闻学院院长的四大要务
  • 一 师资建设是根本
  • 二 学生培养是中心
  • 三 条件改善是前提
  • 四 氛围营造是关键
  • 新闻学院院长的战略思维
  • 一 把握战略环境
  • 二 明确战略定位
  • 三 确定战略规划
  • 依托《华中评论》,培养杰出的评论人才
  • 改革新闻教育,培养引领社会的评论员
  • 一 转型的时代呼唤理性的声音
  • 二 一个优秀的评论员应该具备哪些资质
  • 三 培养优秀的新闻评论员是新闻教育的天职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转型时代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问题
  • 开放新闻评论教育,培养新时代舆论领袖
  • 抓住今天,明天将会更好
  • 做最好的自己
  • 一 认识你自己
  • 二 设计你自己
  • 三 走自己的路
  • 18岁的天空
  • 秉中持正,求新博闻,做六星级的卓越传媒人
  • 考量传媒人才的四个维度
  • 培养可爱的人民信赖的传媒人
  • 拓宽视野,扎稳根基,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
  • 一 新闻院系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 二 怎样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 三 发展新闻教育的四条经验
  • 四 两点具体建议
  • 媒介化时代传媒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 一 健全人格
  • 二 人文情怀
  • 三 责任意识
  • 四 协作精神
  • 五 学习能力
  • 六 批判思维
  • 七 全球视野
  • 八 专业技能
  • 从“马航事件”反思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 一 中外记者的差距在哪里?
  • 二 原因何在?
  • 三 新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 记者风度论
  • 一 风度与记者风度
  • 二 记者风度要素
  • 三 记者风度与对象的心理状态
  • 四 如何增强记者的风度
  •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新闻史学术团队
  • 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师资瓶颈
  • 一 师资在传媒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二 新闻院系师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 三 遵循传媒规律,建设一流师资
  • 四 推进配套改革,完善管理机制
  • 关于设立冠名教授席的思考
  • 一 为什么要实施冠名教授制度?
  • 二 怎么实施冠名教授制度
  • 三 实施冠名教授制度需要克服什么难题?
  • 论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
  • 一 教师与教学团队
  • 二 教学团队的功能
  • 三 教学团队的构成要素
  • 四 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 关于编纂《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的思考
  • 一 没有新闻教育就没有新闻业
  • 二 历史是新闻教育的起点
  • 三 时代呼唤《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
  • 四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的架构与不足
  • 见证历史,传承文脉
  • 纪念新闻教育家何微先生
  • 难忘的神农架会议
  • 一 神农架会议的背景
  • 二 会议的主要议题
  • 三 新班子的工作思路
  • 四 神农架会议的历史意义
  • 三生万物,众志成城
  •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 一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的理解
  • 二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新闻传播教育
  • 三 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注意的问题
  • 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设计与展示策略
  • 一 关于内容设计
  • 二 关于内容的表达
  • 高校新闻专业教材建设的误区
  • 一 误以为教材只是教科书
  • 二 误以为教材建设只是教科书编写者的事情
  • 三 误以为教材建设门槛低,人人可编写,社社可出版
  • 四 误用专著的标准,混淆了专著与教材的区别
  • 五 结论
  • 高校文科专业教材建设的辩证思考
  • 一 教材:功能、源流及挑战
  • 二 政治性与专业性
  • 三 管与放
  • 四 统与分
  • 五 编与创
  • 六 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
  • 七 结论
  • 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
  • 一 如何理解当前学科建设的时代环境?
  • 二 学科建设及学科评估
  • 三 制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因素
  • 四 发展新闻传播学科的路径
  • 五 结语
  • 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前行
  • 学院文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基
  • 一 文化、校园文化与学院文化
  • 二 学院文化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基
  • 三 建设学院文化的路径
  • 推进品牌传播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推展积极公关,繁荣传播学术
  • 建设好校友的精神家园
  • 论新闻传播教育的产学合作
  • 一 产学合作是促进产学互利双赢的必要举措
  • 二 新闻传播教育的产学合作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 幸运 感恩 期待
  • 张昆自选集 卷二:传播思想史研究
  • 柏拉图的传播思想
  • 一 理念与人性
  • 二 国家与个人
  • 三 政治技艺与说服的技艺
  • 四 自由与控制
  • 五 结论
  • 浅论孟子的传播思想
  • 一 传播功能观
  • 二 传播者及其修养
  • 三 传播的艺术
  •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传播观念
  • 一 人性与政治
  • 二 政治过程中的传播控制
  • 三 政治形象的设计
  • 四 政治传播的谋略
  • 五 结论
  • 约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观念
  • 一 弥尔顿生平及著作
  • 二 人性与自由
  • 三 真理观
  • 四 呼唤出版自由
  • 五 结论
  • 罗伯斯庇尔的新闻思想
  • 一 罗伯斯庇尔生平及思想来源
  • 二 罗伯斯庇尔的新闻观念
  • 三 雅各宾政权的新闻政策
  • 四 罗伯斯庇尔与杰斐逊新闻思想之比较
  • 五 结论
  • 杰斐逊与汉密尔顿出版自由思想之比较
  • 一 杰斐逊与汉密尔顿在出版自由上的对立
  • 二 对立的思想基础与现实原因
  • 三 对立的结局及历史影响
  • 四 结论
  • 杰斐逊与罗伯斯庇尔新闻思想比较研究
  • 一 杰斐逊的自由主义新闻观
  • 二 罗伯斯庇尔之自由主义新闻观
  • 三 “天赋人权”的两种诠释
  • 四 杰斐逊与罗伯斯庇尔的两种自由
  •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传播思想研究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实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报刊思想
  • 三 马克思恩格斯的出版自由观
  • 四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理论
  • 五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专业理想
  • 六 结语
  • 列宁新闻思想研究
  • 一 报刊职能观
  • 二 新闻业务观
  • 三 新闻事业观
  • 四 办报方针
  • 五 党性原则
  • 六 出版自由观
  • 七 宣传策略
  • 八 结论
  • 论空想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思想
  • 一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新闻传播思想
  • 二 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新闻传播思想
  • 三 顶峰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新闻传播思想
  • 四 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新闻传播思想
  • 五 空想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历史意义
  • 梁启超新闻思想体系
  • 一 报刊使命
  • 二 新闻功能
  • 三 出版自由
  • 四 舆论监督
  • 五 宣传策略
  • 六 党报理论
  • 七 新闻史观
  • 八 结论
  • 小野秀雄的新闻思想
  • 一 小野秀雄生平及思想来源
  • 二 小野秀雄的新闻思想
  • 三 结论
  • 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 一 毛泽东党报理论
  • 二 毛泽东宣传谋略
  • 三 毛泽东新闻业务观念
  • 四 结论
  • 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研究
  • 一 新闻宣传工作的性质和使命
  • 二 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 三 新闻舆论监督
  • 四 新闻宣传策略
  • 五 新闻宣传队伍的建设
  • 六 结语
  • 李光耀政治传播思想初探
  • 一 李光耀的媒介观
  • 二 李光耀传播功能观
  • 三 李光耀的传播自由观
  • 四 李光耀的新闻舆论观
  • 五 小结
  •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结与新闻史体系的建构
  • 一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 二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对新闻史体系建构的影响
  • 三 坚持自由的民族主义和开放的爱国主义
  • 张昆自选集 卷三:政治传播研究
  • 宣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 一 宣传、宣传对象、逆反心理
  • 二 逆反心理的五种效应
  • 三 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机制
  • 四 外部环境和诱发外因
  • 五 对宣传者的建议
  • 政治魅力与大众传媒
  • 一 魅力与政治魅力
  • 二 当今社会的政治魅力
  • 三 大众传媒在塑造政治魅力中的作用
  • 媒介发展与政治文明
  • 一 媒介发展与政治意识文明
  • 二 媒介发展与政治行为文明
  • 三 媒介发展与政治制度文明
  • 四 结语
  • 网络时代的政治认同:进径与危机
  • 一 政治认同的内涵
  • 二 前网络时代的政治认同
  • 三 网络时代公众的政治认同危机
  • 四 结论与探讨:社会心理学的再思考
  • 政治戏剧化与政治传播的艺术
  • 一 政治与政治戏剧化
  • 二 政治戏剧化的前提条件
  • 三 政治戏剧化背景下的政治传播艺术
  • 大众媒介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
  • 一 大众媒介的政治属性
  • 二 大众媒介的政治功能
  • 与时俱进,推动与落实国家传播战略
  • 品牌传播与国家传播战略
  • 新时代、新传播、新战略
  • 时尚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和反思
  • 一 研究背景
  • 二 辩证性解读时尚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三 结语
  • 国家品牌的内涵、功能及其提升路径
  • 一 品牌与国家品牌
  • 二 国家品牌意识的源流
  • 三 理解国家品牌的四个维度
  • 四 建构国家品牌的路径
  • 国家形象:概念、特征及研究路径之再探讨
  • 一 国家形象概念的多种界说
  • 二 国家形象的内涵
  • 三 国家形象的特征
  • 四 国家形象的研究路径
  • 国家形象传播的四大原则
  • 一 客观性原则
  • 二 平衡性原则
  • 三 适度性原则
  • 四 主动性原则
  • 国家形象研究溯源与前瞻
  • 一 国家形象研究的古典传统
  • 二 国家形象研究的现状
  • 三 国家形象研究的前瞻
  • 考量国家形象的政治维度
  • 一 从政治维度评估国家形象的必要性
  • 二 政治维度下评价国家形象的四个视角
  • 三 基于文化差异的政治考量
  • “共识”与“共识的程度”:国家形象认知的别种维度
  • 一 国际合法性理念的提出
  • 二 从国际合法性视角研究国家形象的必要性
  • 三 “共识”与“表示共识的程度”:基于国际合法性视角的国家形象认知
  • 四 结语
  • 时空维度下的国家形象模型探析
  • 一 国家形象:国家与形象的表征
  • 二 国家形象模型:四象限与时空关系
  • 三 互动与平衡:国家形象模型解析
  • 四 结论与讨论
  • 疏通渠道 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立体传播
  • 一 被窄化的传播渠道
  • 二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渠道深描
  • 三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渠道关系及其整合
  •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误区与问题
  • 理想与现实:40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变迁
  • 一 40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
  • 二 现实形象与理想形象的落差
  • 三 建构理想的中国形象的路径
  •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 一 企业家是推进公共外交的主体
  • 二 企业家是展示国家形象的名片
  • 三 企业家的成功是对中国梦的最好阐释
  • 四 企业家的声音是理性的声音
  • 邮票中国家形象的符号解析
  • 一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能以小见大展现国家形象
  • 二 邮票的“三大要素”及其符号化过程
  •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邮票中国家形象的政治符号解析
  • 四 结语
  • 中国究竟需要树立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 一 喜爱与畏惧
  • 二 理想与现实
  • 三 硬实力与软实力
  • 对外宣传的辩证思维
  • 一 官与民
  • 二 自我与忘我
  • 三 一种声音与多种声音
  • 四 真与假
  • 五 虚与实
  • 六 利与弊
  • 七 典型与一般
  • 八 倾盆大雨与毛毛细雨
  • 九 定量与定性
  • 十 肯定与否定
  • 十一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 十二 进攻与防守
  • 十三 直接与间接
  • 十四 重复与新奇
  • 十五 情感与理智
  • 十六 放言与沉默
  • 十七 严肃与活泼
  • 十八 雅与俗
  • 十九 问与答
  • 二十 快与慢
  • 略论对外宣传体系
  • 一 对外宣传媒介
  • 二 宣传者
  • 三 宣传内容
  • 四 宣传对象
  • 五 反馈
  • 六 环境
  • 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国家形象
  • 讲好中国故事,占领道义高地
  • 一 什么故事最感人
  • 二 怎样讲才动听?
  • 三 谁讲最可信?
  •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 一 打造外宣旗舰媒体的时代意义
  • 二 建设外宣旗舰媒体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 三 提高旗舰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感召力
  • 非职业因素对跨文化传播中“误读”现象的影响
  • 文化多样性与对外传播的差异化战略
  • 一 文化与文化多样性
  • 二 文化多样性对传播接受的影响
  • 三 差异化的对外传播战略
  • 四 结语
  • 做好议程设置,提高重大活动的对外传播效果
  • 一 当前重大活动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 二 做好重大活动传播的设置议程
  • 在新闻传播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
  • 一 坚持以人为本,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
  • 二 在新闻传播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基本要求
  • 三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
  • 四 如何在新闻传播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 以理性的灵魂引领健全的舆论
  • 新闻媒体与未成年人的政治社会化
  • 一 人与政治社会化
  • 二 未成年期的政治社会化
  • 三 媒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 善用新闻媒体 创新社会管理
  • 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2015)
  • 一 调查的缘起
  • 二 研究设计与数据
  • 三 调查结果
  • 四 讨论与启示
  • 政治领袖的形象变迁
  • 一 农耕时代的领袖形象
  • 二 工业时代的领袖形象
  • 三 信息时代的领袖形象
  • 四 结论
  • 张昆自选集 卷四:新闻史论及其他
  • 一 新闻史论
  • 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
  • 一 整体的新闻传播史体系
  • 二 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
  • 三 历史进程中三大空间的交织和互动
  • 新闻传播史演进的三大规律
  • 一 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规律
  • 二 纵向与横向发展统一的规律
  • 三 螺旋式进化发展的规律
  • 新闻史家的使命及其素养
  • 一 历史与新闻史家的使命
  • 二 新闻史家的修养
  • 世界新闻通史体系刍议
  • 一 当前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格局
  • 二 时代呼唤建立世界新闻通史体系
  • 环境要素对传播史演进的影响
  • 一 环境与传播
  • 二 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
  • 三 环境系统对传播发展的制约
  • 四 传播发展对环境系统的影响
  • 横向发展——新闻史研究的新维度
  • 一 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统一
  • 二 新闻历史的横向发展
  • 三 横向发展观对新闻史研究的意义
  • 秉史家笔法,记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当代史
  • 一 内容宏富体系完备的大制作
  • 二 年鉴成为信史的可能与问题
  • 三 秉持史家精神打造教育信史
  • 从世界新闻史的视野看中国报业的集团化
  • 一 世界新闻媒介产业化集团化的历史背景
  • 二 中国报业集团化的进展及局限
  • 三 报业集团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 关于中国县域报纸命运的思考
  • 一 报刊整顿,取消县级党报的必要性
  • 二 县级党报取消后县域单元的市场空白
  • 三 时代呼唤新型县域报纸
  • 四 新型县域报纸的特性
  • 论传播发展的八个维度
  • 一 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
  • 二 开放多元的媒介结构
  • 三 较少的报道禁忌与较大的监督空间
  • 四 经济自给
  • 五 媒介具有一定的公信力
  • 六 从业者的职业意识和专业精神
  • 七 媒介结构合理与较高的普及水平
  • 八 受众信息需求的最大满足
  • 中国报纸的两极化格局及未来走势
  • 一 日益鲜明的两极化格局
  • 二 导致两极化的现实原因
  • 三 两极化格局的未来走势
  • 四 改革是引领未来走势的基本动力
  • 解读新闻观念历史的路径
  • 中国传统新闻学的反思
  • 一 中国传统新闻学的历史回顾
  • 二 中国传统新闻学的重大缺陷
  • 三 中国传统新闻学的出路
  • 二 序跋及书评
  • 《国家形象传播》导论
  • 一 宣传与传播
  • 二 对外宣传与传播
  • 三 对外宣传与传播的使命
  • 四 对外宣传与传播研究的发展
  • 《国家形象研究丛书》总序
  • 一 国家形象及其认知功能
  • 二 反思中国当下的国家形象传播
  • 三 国家形象建构路径的新探索
  •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序言
  • 《三思新闻教育》补记
  • 《新闻教育改革论》后记
  • 《中外新闻传播史》前言
  • 《中外新闻传播史》后记
  • 《华大博雅·新闻系列“十三五”规划教材》总序
  • 《新锐新闻传播学者论丛》总序
  • 《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
  • 《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研究》序
  • 《中国传媒组织治理模式创新研究》序
  • 《中国近现代漫画新闻史》序
  • 一 漫画新闻是近现代新闻传播的核心要素
  • 二 中国漫画新闻史的研究维度与历史价值
  • 三 中国漫画新闻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 《中国网络社群政治参与》序言
  •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序言
  • 记录历史,引领未来
  • 一 没有先进的传媒教育就没有发达的传播业
  • 二 应该关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
  • 三 时代呼唤《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
  • 四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解析
  •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8》序言
  • 《中国新闻界职务犯罪研究》序
  • 《外国新闻传播史》后记
  • 《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后记
  • 《新闻与信息传播论坛》主编致辞
  • 《新闻评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前言
  • 一 网络时代新闻评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二 华科大新闻评论教育的系列创新
  • 三 华科大新闻评论教育改革的成就
  • 四 “华科大模式”的内涵及亮点
  • 《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序
  •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验课程——荟萃篇》前言
  • 《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第二版后记
  • 《战后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研究》序言
  • 《网络舆情平抑的修辞策略》序
  • 《晚明商业出版》序
  • 《全球媒体伦理规范译评》序
  • 一 后真相时代:专业伦理准则更显重要
  • 二 新媒体环境:更需可操作性的伦理准则
  • 三 过去与未来:《全球媒体伦理规范译评》的启示
  • 《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一种政治文化的视角》序
  • 《青少年的手机使用与家庭代际传播研究》序
  • 《媒介批评学》序言
  • 《欧亚新闻案——中国事件见证与亲历》跋
  •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序言
  •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序
  • 《1949~1966年中国对外宣传史研究》序言
  • 《35年回眸》序
  • 《组织传播行为》序
  • 评《日本在华首家政论报纸〈汉报〉(1896~1900)研究》
  • 评陈世华新作《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
  • 一 十年的坚守铸就诚心之作
  • 二 批判传播学术史的价值
  • 三 学术史的创新书写
  • 四 学术史的写法创新
  • 五 白玉微瑕可为进
  • 结语
  • 评刘家林新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
  • 一 拓展了新闻传播史的研究空间
  • 二 材料翔实与体例创新
  • 三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中美两国公众的世界观念与国家印象研究报告(2017~2018)》卷首语
  • 拥抱人类传播史上的新时代
  • 一 “云传播”理论体系的建构
  • 二 《云传播时代》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三 专访
  • 一个好的新闻学院,总有一个优秀的院长
  • “他关于学科发展建设的思路很清楚”
  • “新闻学院历史不长但做到了异军突起”
  •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新闻教育中的问题”
  • “我的梦想是推出一个全球民意指数”
  • 张昆:卸任华科新闻学院院长,安心做个教书匠
  • 携理念与时俱进,倾思想铸就华章
  • 特色办学显实力 锐意进取求发展
  • 努力践行“秉中持正,求新博闻”
  • “伯乐奖”获得者张昆:事师如亲,爱生如子
  • “伯乐奖”张昆:抓住白驹过隙的人生
  • 成为教师:从被动到主动
  • 伯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 老师:一个大写的“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