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318千字
字数
2021-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张昆自选集卷四》涵盖新闻史论基础理论、专访及40篇序跋书评,探讨新闻传播教育等议题。
内容简介
《张昆自选集卷四:新闻史论及其他》本卷主题是新闻史论、专访及部分序、跋、书评。关于新闻传播史研究,属于新闻传播思想史的内容已被纳入到第3卷,本卷收入的是关于新闻传播史的基础理论研究,涉及新闻史体系建构、新闻历史规律、新闻史空间、新闻史方法论等议题。4卷的主体部分是作者为自己或他人的著作撰写的序言、跋、书评,这方面的文字一共选出了40余篇。此外,本卷也收录了在过去二十年间,张昆接受一些媒体的专访文章,所谈的内容均涉及新闻传播教育、新闻史研究、新闻学科建设或国家形象传播等,作为学术性专访,文体形式与前面几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一并纳入第4卷。关于新闻史论部分,《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位空间》《新闻传播史演进的三大规律》等文章探讨了新闻传播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作出深层次思考,即使放在当下仍然是极具参考价值。后面的序跋、书评文章虽略显琐碎,但作为作者学术历程的一面镜子,部分文章颇多亮点,值得今天重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编辑委员会
- 总序
- 自序
- 张昆自选集 卷一:新闻传播教育研究
- 新闻理想与教育情怀
- 一 关于新闻人才培养
- 二 关于新闻教学改革
- 三 关于新闻学科建设
- 新闻教育应坚持人文精神的主基调
- 一 敬畏生命
- 二 服膺真理
- 三 独立人格
- 四 社会责任
- 新闻传播教育的支点错位
- 一 新闻教育常态下三大支点
- 二 当下新闻传播教育支点的错位
- 三 为什么会出现支点错位?
- 四 复位:新闻传播教育当务之急
- 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与困惑
- 一 培养什么样的传媒人
- 二 传媒教育者的困惑
- 三 传媒教育者的呼吁
- 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转型
- 一 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
- 二 新时代人才需求、就业去向的变化
- 三 新闻教育转型的路径选择
- 铸魂
- 媒介转型对新闻教育的挑战
- 一 中国传媒的转型
- 二 转型背景下新的传媒人才需求
- 三 新闻教育体制的不适应症
- 四 改进新闻传播教育的路径
- 后喻时代新闻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相长
- 一 “前喻文化”环境下的师生关系
- 二 “后喻文化”环境下师生关系的变化
- 三 “后喻时代”新闻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相长
- 从传播学视角看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缺失
- 一 传者分析——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规定
- 二 内容分析——信息价值判断和选择
- 三 媒介分析——教育者人体的延伸
- 四 受众分析——“受众中心论”的启示
- 五 效果分析——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
- 大变局与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选择
- 一 大变局对传媒的新期待
- 二 新闻传播教育的迷失
- 三 新闻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
- 略论传媒教育的十大关系
- 一 教学与科研
- 二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 三 研究生与本科生,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
- 四 大规模生产与精细化生产
- 五 数量与质量
- 六 同国际接轨与坚持中国特色
- 七 教师与学生
- 八 专职教师与管理员工
- 九 稳定队伍与竞争机制
- 十 院与系(教研室)
- 中国传媒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转型
- 一 从单一到双轨制转型的必要性
- 二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比较
- 三 按需生产,双轨并举
- 关于一流大学传媒教育定位之思考
- 一 背景与问题
- 二 一流大学传媒学科定位的内在矛盾
- 三 一流大学传媒教育应如何定位
- 四 怎样办好研究型传媒职业教育
-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困境
- 一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 二 物质至上与精神贫困
- 解读中国新闻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 一 模式、新闻教育模式与“华科大模式”
- 二 新闻教育“华科大模式”的内涵
- 三 结语
- 新闻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 新闻评论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 一 网络时代新闻评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二 华科大新闻评论教育的系列创新
- 三 华科大新闻评论教育改革的成就
- 四 “华科大模式”的内涵及亮点
- 三十而立,再创辉煌
- 固本培元,立德树人
- 一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特点
- 二 为什么要以人才培养为本?
- 三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队伍
- 四 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 五 顶层设计,动态管理,环节协调
- 六 几点建议
-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多重角色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院院长?
- 新闻学院院长的四大要务
- 一 师资建设是根本
- 二 学生培养是中心
- 三 条件改善是前提
- 四 氛围营造是关键
- 新闻学院院长的战略思维
- 一 把握战略环境
- 二 明确战略定位
- 三 确定战略规划
- 依托《华中评论》,培养杰出的评论人才
- 改革新闻教育,培养引领社会的评论员
- 一 转型的时代呼唤理性的声音
- 二 一个优秀的评论员应该具备哪些资质
- 三 培养优秀的新闻评论员是新闻教育的天职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转型时代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问题
- 开放新闻评论教育,培养新时代舆论领袖
- 抓住今天,明天将会更好
- 做最好的自己
- 一 认识你自己
- 二 设计你自己
- 三 走自己的路
- 18岁的天空
- 秉中持正,求新博闻,做六星级的卓越传媒人
- 考量传媒人才的四个维度
- 培养可爱的人民信赖的传媒人
- 拓宽视野,扎稳根基,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
- 一 新闻院系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 二 怎样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 三 发展新闻教育的四条经验
- 四 两点具体建议
- 媒介化时代传媒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 一 健全人格
- 二 人文情怀
- 三 责任意识
- 四 协作精神
- 五 学习能力
- 六 批判思维
- 七 全球视野
- 八 专业技能
- 从“马航事件”反思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 一 中外记者的差距在哪里?
- 二 原因何在?
- 三 新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 记者风度论
- 一 风度与记者风度
- 二 记者风度要素
- 三 记者风度与对象的心理状态
- 四 如何增强记者的风度
-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新闻史学术团队
- 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师资瓶颈
- 一 师资在传媒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二 新闻院系师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 三 遵循传媒规律,建设一流师资
- 四 推进配套改革,完善管理机制
- 关于设立冠名教授席的思考
- 一 为什么要实施冠名教授制度?
- 二 怎么实施冠名教授制度
- 三 实施冠名教授制度需要克服什么难题?
- 论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
- 一 教师与教学团队
- 二 教学团队的功能
- 三 教学团队的构成要素
- 四 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 关于编纂《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的思考
- 一 没有新闻教育就没有新闻业
- 二 历史是新闻教育的起点
- 三 时代呼唤《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
- 四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的架构与不足
- 见证历史,传承文脉
- 纪念新闻教育家何微先生
- 难忘的神农架会议
- 一 神农架会议的背景
- 二 会议的主要议题
- 三 新班子的工作思路
- 四 神农架会议的历史意义
- 三生万物,众志成城
-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 一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的理解
- 二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新闻传播教育
- 三 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注意的问题
- 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设计与展示策略
- 一 关于内容设计
- 二 关于内容的表达
- 高校新闻专业教材建设的误区
- 一 误以为教材只是教科书
- 二 误以为教材建设只是教科书编写者的事情
- 三 误以为教材建设门槛低,人人可编写,社社可出版
- 四 误用专著的标准,混淆了专著与教材的区别
- 五 结论
- 高校文科专业教材建设的辩证思考
- 一 教材:功能、源流及挑战
- 二 政治性与专业性
- 三 管与放
- 四 统与分
- 五 编与创
- 六 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
- 七 结论
- 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
- 一 如何理解当前学科建设的时代环境?
- 二 学科建设及学科评估
- 三 制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因素
- 四 发展新闻传播学科的路径
- 五 结语
- 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前行
- 学院文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基
- 一 文化、校园文化与学院文化
- 二 学院文化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基
- 三 建设学院文化的路径
- 推进品牌传播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推展积极公关,繁荣传播学术
- 建设好校友的精神家园
- 论新闻传播教育的产学合作
- 一 产学合作是促进产学互利双赢的必要举措
- 二 新闻传播教育的产学合作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 幸运 感恩 期待
- 张昆自选集 卷二:传播思想史研究
- 柏拉图的传播思想
- 一 理念与人性
- 二 国家与个人
- 三 政治技艺与说服的技艺
- 四 自由与控制
- 五 结论
- 浅论孟子的传播思想
- 一 传播功能观
- 二 传播者及其修养
- 三 传播的艺术
-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传播观念
- 一 人性与政治
- 二 政治过程中的传播控制
- 三 政治形象的设计
- 四 政治传播的谋略
- 五 结论
- 约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观念
- 一 弥尔顿生平及著作
- 二 人性与自由
- 三 真理观
- 四 呼唤出版自由
- 五 结论
- 罗伯斯庇尔的新闻思想
- 一 罗伯斯庇尔生平及思想来源
- 二 罗伯斯庇尔的新闻观念
- 三 雅各宾政权的新闻政策
- 四 罗伯斯庇尔与杰斐逊新闻思想之比较
- 五 结论
- 杰斐逊与汉密尔顿出版自由思想之比较
- 一 杰斐逊与汉密尔顿在出版自由上的对立
- 二 对立的思想基础与现实原因
- 三 对立的结局及历史影响
- 四 结论
- 杰斐逊与罗伯斯庇尔新闻思想比较研究
- 一 杰斐逊的自由主义新闻观
- 二 罗伯斯庇尔之自由主义新闻观
- 三 “天赋人权”的两种诠释
- 四 杰斐逊与罗伯斯庇尔的两种自由
-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传播思想研究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实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报刊思想
- 三 马克思恩格斯的出版自由观
- 四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理论
- 五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专业理想
- 六 结语
- 列宁新闻思想研究
- 一 报刊职能观
- 二 新闻业务观
- 三 新闻事业观
- 四 办报方针
- 五 党性原则
- 六 出版自由观
- 七 宣传策略
- 八 结论
- 论空想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思想
- 一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新闻传播思想
- 二 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新闻传播思想
- 三 顶峰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新闻传播思想
- 四 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新闻传播思想
- 五 空想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历史意义
- 梁启超新闻思想体系
- 一 报刊使命
- 二 新闻功能
- 三 出版自由
- 四 舆论监督
- 五 宣传策略
- 六 党报理论
- 七 新闻史观
- 八 结论
- 小野秀雄的新闻思想
- 一 小野秀雄生平及思想来源
- 二 小野秀雄的新闻思想
- 三 结论
- 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 一 毛泽东党报理论
- 二 毛泽东宣传谋略
- 三 毛泽东新闻业务观念
- 四 结论
- 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研究
- 一 新闻宣传工作的性质和使命
- 二 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 三 新闻舆论监督
- 四 新闻宣传策略
- 五 新闻宣传队伍的建设
- 六 结语
- 李光耀政治传播思想初探
- 一 李光耀的媒介观
- 二 李光耀传播功能观
- 三 李光耀的传播自由观
- 四 李光耀的新闻舆论观
- 五 小结
-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结与新闻史体系的建构
- 一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 二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对新闻史体系建构的影响
- 三 坚持自由的民族主义和开放的爱国主义
- 张昆自选集 卷三:政治传播研究
- 宣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 一 宣传、宣传对象、逆反心理
- 二 逆反心理的五种效应
- 三 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机制
- 四 外部环境和诱发外因
- 五 对宣传者的建议
- 政治魅力与大众传媒
- 一 魅力与政治魅力
- 二 当今社会的政治魅力
- 三 大众传媒在塑造政治魅力中的作用
- 媒介发展与政治文明
- 一 媒介发展与政治意识文明
- 二 媒介发展与政治行为文明
- 三 媒介发展与政治制度文明
- 四 结语
- 网络时代的政治认同:进径与危机
- 一 政治认同的内涵
- 二 前网络时代的政治认同
- 三 网络时代公众的政治认同危机
- 四 结论与探讨:社会心理学的再思考
- 政治戏剧化与政治传播的艺术
- 一 政治与政治戏剧化
- 二 政治戏剧化的前提条件
- 三 政治戏剧化背景下的政治传播艺术
- 大众媒介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
- 一 大众媒介的政治属性
- 二 大众媒介的政治功能
- 与时俱进,推动与落实国家传播战略
- 品牌传播与国家传播战略
- 新时代、新传播、新战略
- 时尚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和反思
- 一 研究背景
- 二 辩证性解读时尚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三 结语
- 国家品牌的内涵、功能及其提升路径
- 一 品牌与国家品牌
- 二 国家品牌意识的源流
- 三 理解国家品牌的四个维度
- 四 建构国家品牌的路径
- 国家形象:概念、特征及研究路径之再探讨
- 一 国家形象概念的多种界说
- 二 国家形象的内涵
- 三 国家形象的特征
- 四 国家形象的研究路径
- 国家形象传播的四大原则
- 一 客观性原则
- 二 平衡性原则
- 三 适度性原则
- 四 主动性原则
- 国家形象研究溯源与前瞻
- 一 国家形象研究的古典传统
- 二 国家形象研究的现状
- 三 国家形象研究的前瞻
- 考量国家形象的政治维度
- 一 从政治维度评估国家形象的必要性
- 二 政治维度下评价国家形象的四个视角
- 三 基于文化差异的政治考量
- “共识”与“共识的程度”:国家形象认知的别种维度
- 一 国际合法性理念的提出
- 二 从国际合法性视角研究国家形象的必要性
- 三 “共识”与“表示共识的程度”:基于国际合法性视角的国家形象认知
- 四 结语
- 时空维度下的国家形象模型探析
- 一 国家形象:国家与形象的表征
- 二 国家形象模型:四象限与时空关系
- 三 互动与平衡:国家形象模型解析
- 四 结论与讨论
- 疏通渠道 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立体传播
- 一 被窄化的传播渠道
- 二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渠道深描
- 三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渠道关系及其整合
-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误区与问题
- 理想与现实:40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变迁
- 一 40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
- 二 现实形象与理想形象的落差
- 三 建构理想的中国形象的路径
-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 一 企业家是推进公共外交的主体
- 二 企业家是展示国家形象的名片
- 三 企业家的成功是对中国梦的最好阐释
- 四 企业家的声音是理性的声音
- 邮票中国家形象的符号解析
- 一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能以小见大展现国家形象
- 二 邮票的“三大要素”及其符号化过程
-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邮票中国家形象的政治符号解析
- 四 结语
- 中国究竟需要树立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 一 喜爱与畏惧
- 二 理想与现实
- 三 硬实力与软实力
- 对外宣传的辩证思维
- 一 官与民
- 二 自我与忘我
- 三 一种声音与多种声音
- 四 真与假
- 五 虚与实
- 六 利与弊
- 七 典型与一般
- 八 倾盆大雨与毛毛细雨
- 九 定量与定性
- 十 肯定与否定
- 十一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 十二 进攻与防守
- 十三 直接与间接
- 十四 重复与新奇
- 十五 情感与理智
- 十六 放言与沉默
- 十七 严肃与活泼
- 十八 雅与俗
- 十九 问与答
- 二十 快与慢
- 略论对外宣传体系
- 一 对外宣传媒介
- 二 宣传者
- 三 宣传内容
- 四 宣传对象
- 五 反馈
- 六 环境
- 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国家形象
- 讲好中国故事,占领道义高地
- 一 什么故事最感人
- 二 怎样讲才动听?
- 三 谁讲最可信?
-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 一 打造外宣旗舰媒体的时代意义
- 二 建设外宣旗舰媒体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 三 提高旗舰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感召力
- 非职业因素对跨文化传播中“误读”现象的影响
- 一
- 二
- 三
- 四
- 文化多样性与对外传播的差异化战略
- 一 文化与文化多样性
- 二 文化多样性对传播接受的影响
- 三 差异化的对外传播战略
- 四 结语
- 做好议程设置,提高重大活动的对外传播效果
- 一 当前重大活动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 二 做好重大活动传播的设置议程
- 在新闻传播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
- 一 坚持以人为本,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
- 二 在新闻传播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基本要求
- 三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
- 四 如何在新闻传播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 以理性的灵魂引领健全的舆论
- 新闻媒体与未成年人的政治社会化
- 一 人与政治社会化
- 二 未成年期的政治社会化
- 三 媒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 善用新闻媒体 创新社会管理
- 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2015)
- 一 调查的缘起
- 二 研究设计与数据
- 三 调查结果
- 四 讨论与启示
- 政治领袖的形象变迁
- 一 农耕时代的领袖形象
- 二 工业时代的领袖形象
- 三 信息时代的领袖形象
- 四 结论
- 张昆自选集 卷四:新闻史论及其他
- 一 新闻史论
- 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
- 一 整体的新闻传播史体系
- 二 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
- 三 历史进程中三大空间的交织和互动
- 新闻传播史演进的三大规律
- 一 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规律
- 二 纵向与横向发展统一的规律
- 三 螺旋式进化发展的规律
- 新闻史家的使命及其素养
- 一 历史与新闻史家的使命
- 二 新闻史家的修养
- 世界新闻通史体系刍议
- 一 当前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格局
- 二 时代呼唤建立世界新闻通史体系
- 环境要素对传播史演进的影响
- 一 环境与传播
- 二 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
- 三 环境系统对传播发展的制约
- 四 传播发展对环境系统的影响
- 横向发展——新闻史研究的新维度
- 一 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统一
- 二 新闻历史的横向发展
- 三 横向发展观对新闻史研究的意义
- 秉史家笔法,记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当代史
- 一 内容宏富体系完备的大制作
- 二 年鉴成为信史的可能与问题
- 三 秉持史家精神打造教育信史
- 从世界新闻史的视野看中国报业的集团化
- 一 世界新闻媒介产业化集团化的历史背景
- 二 中国报业集团化的进展及局限
- 三 报业集团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 关于中国县域报纸命运的思考
- 一 报刊整顿,取消县级党报的必要性
- 二 县级党报取消后县域单元的市场空白
- 三 时代呼唤新型县域报纸
- 四 新型县域报纸的特性
- 论传播发展的八个维度
- 一 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
- 二 开放多元的媒介结构
- 三 较少的报道禁忌与较大的监督空间
- 四 经济自给
- 五 媒介具有一定的公信力
- 六 从业者的职业意识和专业精神
- 七 媒介结构合理与较高的普及水平
- 八 受众信息需求的最大满足
- 中国报纸的两极化格局及未来走势
- 一 日益鲜明的两极化格局
- 二 导致两极化的现实原因
- 三 两极化格局的未来走势
- 四 改革是引领未来走势的基本动力
- 解读新闻观念历史的路径
- 中国传统新闻学的反思
- 一 中国传统新闻学的历史回顾
- 二 中国传统新闻学的重大缺陷
- 三 中国传统新闻学的出路
- 二 序跋及书评
- 《国家形象传播》导论
- 一 宣传与传播
- 二 对外宣传与传播
- 三 对外宣传与传播的使命
- 四 对外宣传与传播研究的发展
- 《国家形象研究丛书》总序
- 一 国家形象及其认知功能
- 二 反思中国当下的国家形象传播
- 三 国家形象建构路径的新探索
-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序言
- 《三思新闻教育》补记
- 《新闻教育改革论》后记
- 《中外新闻传播史》前言
- 《中外新闻传播史》后记
- 《华大博雅·新闻系列“十三五”规划教材》总序
- 《新锐新闻传播学者论丛》总序
- 《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
- 一
- 二
- 三
- 《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研究》序
- 《中国传媒组织治理模式创新研究》序
- 《中国近现代漫画新闻史》序
- 一 漫画新闻是近现代新闻传播的核心要素
- 二 中国漫画新闻史的研究维度与历史价值
- 三 中国漫画新闻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 《中国网络社群政治参与》序言
-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序言
- 记录历史,引领未来
- 一 没有先进的传媒教育就没有发达的传播业
- 二 应该关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
- 三 时代呼唤《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
- 四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解析
-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8》序言
- 《中国新闻界职务犯罪研究》序
- 一
- 二
- 三
- 四
- 《外国新闻传播史》后记
- 《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后记
- 《新闻与信息传播论坛》主编致辞
- 《新闻评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前言
- 一 网络时代新闻评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二 华科大新闻评论教育的系列创新
- 三 华科大新闻评论教育改革的成就
- 四 “华科大模式”的内涵及亮点
- 《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序
-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验课程——荟萃篇》前言
- 《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第二版后记
- 《战后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研究》序言
- 《网络舆情平抑的修辞策略》序
- 《晚明商业出版》序
- 《全球媒体伦理规范译评》序
- 一 后真相时代:专业伦理准则更显重要
- 二 新媒体环境:更需可操作性的伦理准则
- 三 过去与未来:《全球媒体伦理规范译评》的启示
- 《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一种政治文化的视角》序
- 《青少年的手机使用与家庭代际传播研究》序
- 《媒介批评学》序言
- 《欧亚新闻案——中国事件见证与亲历》跋
-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序言
-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序
- 《1949~1966年中国对外宣传史研究》序言
- 《35年回眸》序
- 《组织传播行为》序
- 评《日本在华首家政论报纸〈汉报〉(1896~1900)研究》
- 一
- 二
- 三
- 评陈世华新作《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
- 一 十年的坚守铸就诚心之作
- 二 批判传播学术史的价值
- 三 学术史的创新书写
- 四 学术史的写法创新
- 五 白玉微瑕可为进
- 结语
- 评刘家林新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
- 一 拓展了新闻传播史的研究空间
- 二 材料翔实与体例创新
- 三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中美两国公众的世界观念与国家印象研究报告(2017~2018)》卷首语
- 拥抱人类传播史上的新时代
- 一 “云传播”理论体系的建构
- 二 《云传播时代》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三 专访
- 一个好的新闻学院,总有一个优秀的院长
- “他关于学科发展建设的思路很清楚”
- “新闻学院历史不长但做到了异军突起”
-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新闻教育中的问题”
- “我的梦想是推出一个全球民意指数”
- 张昆:卸任华科新闻学院院长,安心做个教书匠
- 携理念与时俱进,倾思想铸就华章
- 特色办学显实力 锐意进取求发展
- 努力践行“秉中持正,求新博闻”
- “伯乐奖”获得者张昆:事师如亲,爱生如子
- “伯乐奖”张昆:抓住白驹过隙的人生
- 成为教师:从被动到主动
- 伯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 老师:一个大写的“人”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