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02千字
字数
2017-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弦诵集》:权威阐释文学经典,塑造人文精神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历代文学经典的传承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塑造”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这一项目旨在对历代文学经典进行权威阐释和创新研究,推动文学经典参与当下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文学经典的深刻洞察力和丰厚感染力实现人文精神的塑造。该项目包括历代文学经典研究、历代文学经典的当代传播、中华人文精神塑造等三大层面。本书属于第一层面的成果。本书收录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既有对文学经典生成及传播的考察,也有对文学史发展变迁的深度思考;既力求深入发掘历代文学经典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内涵,也注重以新时代新视角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全新审视。本书“弦诵”之名,取自古代经典。古代教习《诗经》,配弦乐而歌者为弦歌,无乐而朗读者为诵。《礼记》有“春诵、夏弦”之语。《弦诵集》承载的,正是经典传承及当代传播的美好冀望。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前言
- 目录
- 阴阳学说对《毛传》解《诗》的影响
- 一 《诗经》“讹言”解
- 二 阴阳学说的思维模式及其对《毛传》解《诗》的影响
- “九龄风度”与张九龄的经典化
- 一 从《旧唐书》到《新唐书》:“九龄风度”内涵的变化
- 二 改写策略的背后:欧阳修、宋祁对新型文士的期待
- 三 典范的确立:宋人对“九龄风度”的集体性接受
- 杜甫草堂诗的绘画呈现
- 崔徽事迹的文学呈现及其演变
- 一 唐宋诗词中风流忠情的崔徽形象与文人情趣的表现
- 二 明清作品中崔徽故事“向内转”的趋向
- 三 女作家对“崔徽写真”场景的改写及其自我表达
- 四 余论
- 宋太宗朝士大夫文化人格、精神风貌以及诗歌创作的新因素
- 一 言志诗:“康民致尧舜”的抱负与慷慨、磊落的气质
- 二 讽喻诗:关注民生、行以践言
- 三 写景抒情诗:独立人格的投射
- 略论田锡对文学经典的传承和士人精神的塑造
- 一 谏忠直之言
- 二 树君子之党
- 三 复儒术古道
- 四 斯文之先觉
- 五 天下之正人
- 六 余论
- 论王禹偁骈文的“古意”与“独步”
- 一 “犹古意也”
- 二 “贞元、长庆风格”
- 三 再论“五代体”
- 四 论王禹偁的“独步当世”
- 论柳永、周邦彦羁旅词的时空结构
- 一 前言
- 二 柳永、周邦彦羁旅词的时空
- 三 结语
- 由《孙子兵法》注家身份浅析梅尧臣
- 一 “知兵心自许,见谓百夫雄”
- 二 “遗编最爱孙武说,往往曹杜遭夷芟”
- 三 “诗工镵刻露天骨,将论纵横轻玉钤”
- 洛阳少年与少年洛阳:梅尧臣、欧阳修西京书写的历时考察
- 一 唐宋“洛之士大夫”的传统与变格
- 二 少年洛阳的空间生成
- 三 作为集体记忆的洛中生涯
- 不断被讲述的“进奏院狱”
- 一 元丰改制前都进奏院及其制度
- 二 不断被讲述的“进奏院狱”
- 三 宋仁宗与士风整饬
- 论欧阳修之不朽观及其对人生实践的影响
- 一 未来之观众
- 二 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 三 善善恶恶之志
- 四 别来几度春风
- 五 结语
- 刷尽文章色相的诗心雅韵
- 一 黄州散文的丰厚内涵
- 二 黄州散文的艺术特色
- 苏轼诗中的自嘲:举重若轻的自我表达
- 一 自嘲:举重若轻的体验传达
- 二 “吏民笑我”:自我认识的印证与自我定位的低姿态
- 三 回归主体的视角:苏诗中的自嘲之于诗人个体研究的意义
- 朝鲜文人重演“赤壁船游”考论
- 一 绪论
- 二 朝鲜文人重演“赤壁船游”的实际情况
- 三 朝鲜文人重演“赤壁船游”的目的及其意义
- 四 结论
- 中国古代自传文学在北宋政治语境下的变异
- 一 《颍滨遗老传》的创作方式与内容构成
- 二 “颍滨遗老”形象的显与隐——政治符号与个人色彩
- 三 《颍滨遗老传》的精神内涵及所获反响
- 张耒诗典范化的启示
- 论周邦彦词中的“倦客”形象
- 市声:范成大诗歌声音描写的新开拓
- 一 观照世俗生活:现实化的声音描写
- 二 市声:新型意象的生成与深化
- 三 声与梦:对传统诗歌意境的挑战与开拓
- “因地兴感”与“以诗纪行”
- 一 地灵见于人杰
- 二 “早书实历还山考”:宦游影响下的纪行观念与纪行诗
- 杨万里《锦绣策》考
- 一 《锦绣策》之性质
- 二 《锦绣策》之作年
- 三 结语
- 由私人空间到公共话题的文学途径:《雪巢记》与雪巢书写
- 一 雪巢主人林宪生平考
- 二 《雪巢记》:尤袤的慷慨歌颂与雪巢文化意义的彰显
- 三 雪巢书写的多维度延伸
- 王安石诗李壁注引朱熹说小考
- 一 从李壁注、《朱子语类》中的“元丰官制”说起
- 二 李壁注中他处所见《朱子语类》
- 三 李壁注中的《四书章句集注》
- 四 李壁注的诗学阐释方式
- 真德秀文章选本体例的变革及深层诱因
- 一 真德秀《文章正宗》的文体分类根据
- 二 《续文章正宗》的文体分类
- 三 真德秀《文章正宗》《续文章正宗》的编选体例变革的深层诱因
- 张枢倚声改字考论
- 一 张枢审音改字的声律因素
- 二 改字协音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 三 雅词派的审音改字及其倚声新法
- 四 一字一音与南宋词体的格律化
- 地方祠祀规范化背景中的文人化写作
- 一 王朝对地方祠祀的控制与祠祀乐歌的兴盛
- 二 宋代祠祀乐歌文人化写作的分类概况
- 三 士大夫自发写作中的社会关怀
- 论古典诗学中的“事境说”
- 一 “事境”的历史渊源
- 二 清代诗学中的“事境说”
- 三 “事境说”的学术潜力与现代价值
- 宋元话本小说“酒楼茶肆”叙事简论
- 一 酒楼茶肆叙事的日常性
- 二 酒楼茶肆叙事的公共性
- 三 酒楼茶肆的空间叙事意义
- 四 结语
- 论元明杂剧对前代“文学事件”的阐释和演绎
- 一 文学意象的积淀传承:以《王粲登楼》《东篱赏菊》为例
- 二 雅集游赏的搬演再现:以《兰亭会》《赤壁游》为例
- 三 余论
- 《豆棚闲话》与话本小说的革新
- 基督教小说在近代韩国的历史演进
- 一 基督教汉文小说的传入与早期韩国基督教小说的出版
- 二 基督教韩文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 三 近代韩国基督教汉文小说的阶段性特点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