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文青必读之书,一代代青年人的阅读“圣经”。

内容简介

1920年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这些后来创造了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年轻作家倍感疏离与压抑,纷纷逃离美国,来到巴黎寻找自由的生活和归属感。

他们便是“迷惘的一代”。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他们与过去脱离了关系,无法接受过去的那套行为规范,是因为他们想生活在流放中。他们向着一个新的人生目标探索,在疑惑、不安与反抗中写作、喝酒、观看斗牛、和情人做爱,同时又依然思念着早已失落的故乡。

《流放者归来》描述了这一代年轻人自我流放与重新归来的冒险历程。它对他们甩掉前人的包袱、开创自己的时代的赞美,激励了此后一代代年轻人。

在中国,《流放者归来》曾多次再版,影响深远,曾入选“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深的100本书(1978-1998)”。此次新版增补了文学评论家唐纳德·福克纳的精彩导读、1934年版的尾声、围绕《流放者归来》的出版史及大事记、作者亲手绘制的1924—1949文艺生活史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美国黄金一代作家的思想历程,以及20世纪上半叶美国历史与文化的变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读
  • 版本说明
  • 序言:迷惘的一代
  • 第一章 空中楼阁
  • 1. 蓝色的朱尼亚塔
  • 2. 大城高中
  • 3. 文艺的学徒
  • 4. 美国学院,1916
  • 5. 救护队
  • 第二章 波希米亚区的战争
  • 1. 漫长的休假
  • 2. 格林威治村的思想
  • 3. 青年社团
  • 4. 法国轮船码头,1921
  • 第三章 旅行支票
  • 1. 币值
  • 2. 相似的历史
  • 3. 《大西洋两岸评论》
  • 4. 形式与内容
  • 5. 家乡的传闻
  • 第四章 巴黎朝圣
  • 1. 考卷
  • 2. 圣徒传选读
  • 3. 巴黎快车
  • 第五章 达达之死
  • 1. 达达简史
  • 2. 墓前布道
  • 3. 个人记录
  • 4. 意味深长的姿态
  • 第六章 愤怒之城
  • 1. 法国轮船码头,1923
  • 2. 有一只乳房的女人
  • 3. 曼哈顿旋律
  • 第七章 岛屿时代
  • 1. 康涅狄格谷
  • 2. 查尔斯顿监狱
  • 3. 吵闹的小子
  • 4. 无路可逃
  • 第八章 自杀的回响
  • 1. 留在梳妆台上的信
  • 2. 太阳之城
  • 3. 文字革命
  • 4. 适时而亡
  • 尾声:除夕
  • 附录:出生年份
  • 编辑附录
  • 附录A:《流放者归来》1934版尾声
  • 附录B:围绕《流放者归来》的出版史及大事记
  • 附录C:文艺生活史表(1924-1949)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总结两个字:糜烂

    “当你走出这个时代时,你还是会感觉到一丝欣慰,就像从一间人声鼎沸的房间里出来,走进了冬天的暖阳里。” 作者马尔科姆・考利在《流放者归来》结尾写下的这句话,像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 1920 年代美国文学群星的大门。这本初版于 1934 年的经典,既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部 “迷惘的一代” 集体精神传记。它以诗意的笔触与冷静的分析,记录下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作家如何从流亡欧洲的叛逆者,蜕变为美国文学的奠基者 —— 而作者本人,正是这场精神奥德赛的亲历者与解码者。“迷惘的一代” 得名自格特鲁德・斯坦因对海明威的断言,却被作者赋予了更深刻的阐释。在他看来,这群中产阶级青年作家的迷惘绝非沉沦的表象,而是文化 “除根” 的必然:教育割裂了他们与地域传统的纽带,战争训练他们享受冒险却无法适应和平,而爵士时代的浮华更让他们在商业文明与清教伦理的夹缝中窒息。于是他们选择 “自我流放”—— 逃离美国,奔向巴黎左岸这座 “文化反叛的基地”。巴黎岁月被作者描摹成一场绚丽的幻梦。达达主义如 “暮色中的萤火虫之舞” 短暂闪耀,汇率差让美元兑换成廉价狂欢,艾略特与乔伊斯的阴影下,年轻作家们既崇拜欧洲大师,又滋生着对美国文学的自省。形式主义的美学实验、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掩盖不住精神归属的焦虑。当欧洲经济危机击碎幻境,他们不得不承认:真正的创作源泉仍在彼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个流放者都能彻底归来吗

      引子大门外的流浪者在没有回忆的空虚的景色中我们每人带着一瓮家乡的土很久以前收拢来的能摸得着的两捧土 —— 这一掬让我们沉默地、盲目地带过国界的泥土它是花园中的沃土还是带有新落下的铁衫、松、公主松的针叶的林中之土 —— 一掬泥土,它不够宽阔、不够坚实,不能在上面修建住房它不够深厚不能掘一孔墓穴可是它够阴凉、芬芳能让你埋入鼻孔闻出家乡的气息能让你埋入双耳听到家乡的消息就像听到贝壳里的涛声               —— 摘自《流放者归来》图片知道《流放者归来》这本书,是从读库老六写柴静的一篇小文中。老六的原话如下:有一次我喝多了,忍不住抒发感情:转过一条肮脏的小路或突然出现的山顶,你的童年就显示在眼前。柴姑娘马上接道:你一度赤脚玩耍过的田野,亲切的树木,你用以品评其他景色的美景。 没错,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归来》。六哥和柴静,都是我所喜欢的。前者以虔诚的匠心把读库做得风生水起,后者是新闻主持界罕见的用思想去看见、去记录的有头脑的女性。这些都不重要。图片重要的是他俩一唱一和这两句话,太吸引人了。美到哭。作为骨灰级句子控,我迫切想要看到更多类似的句子。从此我对此书留有好感。无奈忙于各种事情,逐渐淡忘。后来无意间,我发现在茄子无聊 app 里面有个 “卡尔维诺是个书痴” 的荐书号,推荐了不少好书。《流放者归来》再一次映入我的眼帘。其实,人与书的遇合,也需要缘分。这一次我不能再错过了。果断下单,如愿以偿。图片《流放者归来》,书名就很酷吧。其实是一本有关美国文学史的经典著作。讲的是一批美国作家群体逃离与归来,并以各自的才华创造出了一个「迷惘的一代」的国际神话。1920 年代的美国,时值经济大萧条,倍感孤立疏离的美国作家群体,包括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艾略特等在内的一大批有才华以及没有才华而全都有共同想法的人愉快地离弃了美国,“逃往” 欧洲。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他们过的是一种流放的生活,他们是无根之木,他们不接受旧的行为准则。「他们在巴黎或者潘普洛纳,在写作、饮酒、看斗牛、或是谈情说爱的同时,他们一直思念着肯塔基的山中小屋,依阿华或是威斯康星的农舍、密歇根的森林,那蓝色的花,一个他们失去了的国土,一个他们不能回去的家」这些作家文人,以及所谓的 “速朽的诗人,他们不仅赞赏艾略特的《荒原》,而且在精神上居住在荒原上。他们养成了除非是荒芜的海、长着仙人掌的沙漠和老鼠横行、满是灰尘的楼阁,其他地方一概不住的习惯。我们来看看写出了一部杰作的作家是怎样生活的?以当时最著名的流放者乔伊斯为例。乔伊斯写出《尤利西斯》付出了巨大代价 —— 他少吃了多少顿饭,放弃了多少欢乐。这位伟大的作家住在瑞士一家廉价的旅馆里。图片『房间看上去阴郁发霉,红色厚绒的家具在关闭的百叶窗后面的昏暗中好像已经发酵。他面临像荷马一样双目失明的危险,忧郁症加剧了他的病情,他微薄的收入大半用来支付医药』『他没有邮票,身体不好不能出门,又没有人可以替他跑腿。他没有智力上与他相同的人可以做伴。除了与文学和歌剧有关的事情之外,他的见解都是第四五流人士的见解。他似乎达成与浮士德相反的交易,出卖自己的青春、财富和一部分普通人性以求增长他心灵的骄傲』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大文豪,拥有最才华横溢的文学大脑,在流放生涯中的一个生活缩影。苦难在消耗身体的同时,也愈发地磨练一个人的头脑。正如本书作者马尔科姆。考利借用作家之口所说的那样:年轻人,别忙,慢慢来。仔细考虑所有的问题,有的是时间。别弄虚作假;你是在为自己写答案。除了子孙后代,谁也不会来给你打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古代流放

        唐代的岭南地处边远,荒蛮瘴疠,唐人闻之色变,是收纳犯罪或犯错程度严重的流贬官员的重要 “法场”。发展至清朝,流放之刑严苛更甚,国人熟知的宁古塔就是流放之人的栖息地。流放途中,犯人往往死于病重、死于旅途之颠簸,根本撑不到目的地。即使顺利抵达流放地,作为异乡人的犯人也会遭遇当地人的冷眼与讥讽,处境尴尬而凄苦。但是,流放苦的是犯人,喜的是负责押解的差役。而如果犯人足够有钱,能哄得差役足够开心,那么犯人所受的折磨大抵会减轻很多、甚至还能受到额外的照顾。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