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诗歌研究》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所创办的大型学术丛刊。

内容简介

《中国诗歌研究》自创刊号起,先后设置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诗歌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当代海外华人诗歌研究及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等栏目。

其中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为特色栏目。前者关注学术史和诗学文献的总结整理,包括极有价值但其它刊物很难包容的谱录类成果。后者主要关注年青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积极扶持界后劲的成长,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诗歌研究》学术委员会
  • 《中国诗歌研究》编辑委员会
  • ·《诗经》研究·
  • 海昏汉简《诗》编纂形式及其诗学观念考论
  • 一 海昏《诗》的编纂形式
  • 二 海昏《诗》文本性质与编纂动机蠡测
  • 三 “经义”与“诗意”:海昏《诗》的诗学观念
  • 季本《诗说解颐》在《诗经》学史的价值与意义
  • 一 远溯孔门,辨正汉宋——季本的《诗》学观
  • 二 重视考据训诂,探索诗文原旨——季本的解《诗》方式与实践
  • 三 季本的哲学、经学思想对其《诗经》研究的影响
  • 结论
  •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疏误例说
  • 一 援引成说,不无舛误
  • 二 辗转迭训,未必无失
  • 三 解说经义,容有穿凿
  • 结语
  • ·古代诗歌研究·
  • 谢朓山水诗的瞬间书写与《成实论》的析时法
  • 一 谢朓山水诗的以窗取景与时间深度
  • 二 中国固有哲学的时间观念与佛教哲学的时间意识
  • 三 析时法与谢诗美学风格的生成
  • 四 谢朓与《成实论》关系探析
  • 王维后期“亦官亦隐”说献疑
  • 一 学术史上的王维“亦官亦隐”
  • 二 从仕宦经历看王维的“亦官亦隐”
  • 三 盛唐之世与王维的“亦官亦隐”
  • 结语
  • 宋徽宗朝“诗禁”考论
  • 一 “政和诗禁”施行的具体时间
  • 二 整顿士风:“诗禁”的政治因素
  • 三 士人献诗与徽宗朝的“文忌”
  • 四 宋徽宗整饬文风的意图及影响
  • 耶律铸的燕都题咏及其文化意蕴
  • 一 江山形胜与燕地风景存续
  • 二 王朝遗迹与中都政权兴替
  • 三 园亭别业与大都人事迁转
  • 四 燕都的多维呈现与都城文化建构
  • 匡庐之游与黄梨洲之诗风转变
  • 一 涤汰不平与遗民精神的自我认证
  • 二 《匡庐行脚诗》的过渡特性及诗学意义
  • 三 诗风变迁:从苍凉悲壮到瘦硬冷峭
  • 结语
  • 明清之际的佛门乩诗
  • 一 乩诗酬唱:隐元隆琦与乩诗
  • 二 借乩言志:《颂言》与重临人间的“忠魂”
  • 三 以乩崇佛:《狮子岩志》与神圣空间的建构
  • 余论
  • 黎简诗歌的水影书写
  • 一 黎简对水影之美情有独钟
  • 二 故乡水影:平凡生活的诗意栖居
  • 三 诗中水影:弥补绘画之不足
  • 四 穷形尽相挖掘水影之美
  • 五 水影书写:情感状态与生命激情的呈现
  • ·诗歌文献研究·
  • 元稹《三遣悲怀》旧考补正
  • 一 白居易代答诗的证据资格
  • 二 元稹婚姻子嗣与丙首用典
  • 三 甲乙丙三首诗的作年先后
  • 四 传世本的组诗次序及诗题
  • 结语
  • 《全宋诗》误收明清诗考辨二则
  • 一 《全宋诗》误收明人诗一则
  • 二 《全宋诗》误收清人诗一则
  • 文集改写与文学建构
  • 一 《锦帆集》《解脱集》的文坛定位及其版本体系
  • 二 为谁所改:改写者是袁宏道的蠡测
  • 三 改写特点:语言求俗、破律坏度与突破传统
  • 四 改写作用:文学主张与文坛形象的建构
  • 任道斌《方以智年谱》补正
  • 传略
  • “诗才假戏”:杨凤苞《西湖秋柳词》自注作伪考论
  • 一 《西湖秋柳词》自注的伪撰及作伪方法
  • 二 《西湖秋柳词》的诗学渊源与作伪原因
  • 三 “陌生化”追求下的“用典焦虑”及其影响
  • 结语
  • 澳洲国立大学图书馆藏《康南海先生遗诗手稿》辑佚
  • 一 诗作正文
  • 二 诗注
  • 结语
  • ·诗歌理论研究·
  • 以“意”代“情”
  • 一 以“志”范“情”——缘情传统改造的先声
  • 二 以“意”为策略接续文脉序列
  • 三 从“比兴”到“意”:以复古为创新
  • 四 “意”与“物色”兼好:创作法度的革新
  • 结语
  • “学寒山子”与“情真语自佳”
  • 一 《读寒山子诗》与《学寒山子》
  • 二 “不见少陵老,情真语自佳”
  • 三 王九思的文学史建构与复古困境
  • 黄遵宪“杂歌谣”观念及创作辨正
  • 一 黄遵宪“杂歌谣”观念发覆
  • 二 究竟是“杂歌谣”还是“乐歌”?
  • 三 梁启超、黄遵宪诗歌革新观念之差异
  • 结语
  • ·域外汉诗研究·
  • 桀溺《古诗十九首》法译本前言三篇
  • 译者的话
  • 《前言》
  • 《引言》
  • 新风格与新精神相得益彰
  • 《五十年后》
  • 江户后期七绝新变
  • 一 “假名竹枝”的兴起与他者视角的形成
  • 二 对李白诗风的推崇与“本位”立场的凸显
  • 三 “和风汉体”的新生与七绝功能的转型
  • 结论
  • 日本五山时代“无词”的原因探析
  • 一 五山时代填词痕迹的探索
  • 二 五山“无词”现象的探讨
  • 三 五山“无词”之根本原因
  • ·现代诗歌研究·
  • 胡怀琛“新派诗”思想辨析
  • 一 功夫:“能唱”的白话诗技艺准则
  • 二 “情动”:未曾凝定的诗质所在
  • 三 “新派诗”内在观念的遽变
  • 四 在古的理想与转化的限度
  • 结语
  • 论梁宗岱新格律诗论对瓦莱里“纯诗”理论的本土化实践思路
  • 一 梁宗岱新格律诗论对瓦莱里“纯诗”理论的继承
  • 二 梁宗岱新格律诗论对瓦莱里“纯诗”理论的本土化改造
  • 三 梁宗岱新格律诗论的历史意义
  • 结语
  • 《中国诗歌研究》稿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