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5千字
字数
2020-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J省T市26名社区矫正假释犯出狱前后心理变化和角色适应特征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J省T市26名社区矫正假释犯出狱前后心理变化和行为转变历程的深度访谈,归纳了他们角色适应的四个阶段:即将出狱前的角色中断与角色想象;出狱初期的角色认知与定位;探索期的角色冲突、领悟与调整;重整期的角色实践与整合。
同时,本书还阐述了每个阶段角色适应的阶段性特征,发现了两种角色适应模式,即建构型适应和顺应型适应。这种基于假释人员自身角度对其角色适应过程与模式的提炼,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既有的罪犯再社会化理论,对于矫正社会工作实务亦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不但有助于矫正社会工作者根据社区矫正假释犯角色适应的阶段性特征和需求开展针对性的矫正帮扶工作,对于其他社区服刑人员的适应性帮扶工作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编委会名单
- 丛书序
- 本书序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角色
- 二、适应
- 三、角色适应
- 第三节 理论视角与结构安排
- 一、理论视角
- 二、结构安排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方法论及研究方式
- 二、研究对象及其选取
- 三、资料收集方法
- 四、资料分析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角色理论研究回顾
- 一、结构角色理论
- 二、过程角色理论
- 第二节 罪犯角色适应研究回顾
- 一、国外有关出狱人社会适应的研究
- 二、国内有关罪犯社会适应的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 第三章 隔离期:角色中断与角色想象
- 第一节 监狱行刑社会化匮乏与角色中断
- 一、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含义及典型形式
- 二、我国监狱行刑社会化匮乏与假释人员的角色中断
- 第二节 社会化匮乏下的行动选择:角色想象
- 一、“不敢想象”型
- 二、“美好憧憬”型
- 三、“矛盾冲突”型
- 第四章 “半隔离”期:角色认知与定位
- 第一节 结构制约下的“半隔离”
- 一、环境制约:回归文化休克
- 二、健康制约:监狱规训的身体烙印
- 三、经济制约:贫困的排斥效应
- 四、人际制约:社会网络断裂
- 五、心理制约:身份认同焦虑
- 第二节 “半隔离”:与社会的有限接触
- 一、文化休克的初步复苏
- 二、社会网络的选择性链接
- 第三节 有限接触中的角色认知与定位:准确抑或错位
- 第五章 探索期:角色冲突、领悟与调整
- 第一节 角色冲突:行动与主客观环境结构的失衡
- 一、角色期望与配置性资源条件冲突:经济资本匮乏或运作场域缺失
- 二、“罪犯角色”与“职业角色”冲突:规范性规则的刚性制约
- 三、个体内部新旧角色冲突:身份优越感的延迟效应
- 四、罪犯与公众角色间冲突:表意性规则的隐形制约
- 五、角色冲突的结果:个体能动性难以发挥效用
- 第二节 角色领悟:对角色冲突的反思性监控
- 一、反思性监控的意涵
- 二、角色领悟:反思性监控与角色再定位
- 第三节 角色调整:对结构的能动运作、顺应服从或另类抗争
- 一、谨慎开拓经济资本运作场域
- 二、人力资本的充分挖掘及职业惯习再生产
- 三、特殊主义信任及弱者武器的运用
- 四、隐忍自勉及重建圈子
- 五、“糊糊拉倒”或重新犯罪
- 第六章 重整期:角色实践与整合
- 第一节 工作整合:平稳型整合或发展型整合
- 一、无工资性收入的劳动者:从苦闷到释然
- 二、打工者:从“生存”到“生活”
- 三、先打工后创业者:从生存到发展
- 四、创业者:从“谨慎起步”到“做大做强”
- 第二节 人际整合:退缩型整合或拓展型整合
- 一、退缩型人际整合
- 二、拓展型人际整合
- 第三节 心理整合:自我认同的重塑
- 一、意义探究
- 二、控制感重塑
- 三、自尊重建
- 第七章 社区矫正假释犯角色适应的模式
- 第一节 建构型角色适应模式
- 一、“自截再生”型建构
- 二、“跨界再生”型建构
- 三、“死而复生”型建构
- 第二节 顺应型角色适应模式
- 一、顺应型角色适应模式的主要表现面向
- 二、顺应型角色适应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社区矫正假释犯角色适应的过程
- 二、假释人员角色适应的模式
- 第二节 讨论
- 一、假释人员的弱势性与主体能动性
- 二、假释人员的角色适应与社会工作干预策略
- 三、研究局限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受访社区矫正假释犯基本情况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自1986年11月成立之日起,就秉承母体华东理工大学格物穷理、励志勤学的学术传统和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着力把自己铸造成为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