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6.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2千字
                       字数
                        2010-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代关于山水画的论述和阐释,少有对存形于山水中的人物形象的注视和分析,人物似乎只是山水画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景附件。
内容简介
但是在本书作者看来,人物于山水画从来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有明以来,人物在山水画中的存形具有了越来越鲜明的符号特征和结构功能:画家借山水中的人物对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社会族群进行暗示和表征,借山水中的雅集、茶事、送别、卜居等明代文人所心仪的生活方式和趣味来表明心迹、抒发情志;同时,人物存形作为一个潜在的诱因,影响到了画家图绘山水的笔墨选择、风格呈现甚至情绪转换。
因为有了“人迹”,明代山水画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后人借以观照明代社会的图像文本,借助于人物,观者可以从明代山水画的某种带有程式化特征的笔墨趣味、结构方式后面,读出更多社会学、文化学的意涵。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章 山水,画家与画中人
 - 明代以前的山水画
 - 山水画和有人物的山水画
 - 他山之见
 - 人迹于山
 - 第二章 明代山水画与明代文人
 - 身形趋同与身份复制:明代山水画中的文人图像志
 - 明代初期
 - 明“四家”
 - 吴门后学
 - 明代后期
 - 因“人”而异的风景
 - 纪游
 - 送别
 - 茶事
 - 卜居
 - 第三章 “雅集”与明代山水画
 - 兰亭禊集与山水赏会
 - “雅集”与文人结社
 - “西园雅集图”的叙事结构
 - “雅集图”与明代文人
 - 第四章 山水造境与身份书写
 - 审美虚构与传神写照:山水画中的人物分类
 - 仙踪道影
 - 圣贤名流
 - 平民赞词
 - 借景与造境
 - 倪瓒的空亭子
 - 董其昌的无“人”之境
 - 画家的写真、情趣与义务
 - 第五章 人迹与画境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