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7.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4千字
字数
2023-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中国轿车消费第一线,剖析中国私家车产业的发展与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
内容简介
作为现代化的物质载体,汽车曾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机器”,重塑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在当今中国,私家车与住房更是成为“地位性商品”的代表。购买、驾驶私家车,不仅深深改变了私家车车主的日常生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与之社会属性息息相关的空间建构、道德观念和身份意识。可以说,伴随私家车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缩影。
本书根据作者在珠三角地区为期十年的田野调查写成。通过展示受访者的成长背景、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考察私家车“开进”日常生活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呈现了被汽车相关的事物所影响的中产阶级与当前的汽车文化互动共生的现代性场景。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推荐序
-
引言
-
从轿车到中产阶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机动车体制的兴起和轿车所有权的普及
-
社会结构的改变,中产阶级主观性的兴起
-
机动车体制、中产阶级和社会转型
-
序言 从公务用品到消费品
-
汽车工业:从卡车到汽车
-
地方的发展:广州市机动车体制社会的新兴景观
-
结论
-
第一章 各开各车结伴而行
-
社会性、社会凝聚和社会地位
-
日常生活中的便利:可靠度与社会性
-
与朋友和熟人驾车出行
-
车队巡游
-
第二章 家庭用车,孝顺的“消费者—市民”
-
成为得体的中产阶级
-
轿车、人生阶段和家庭经济
-
代际纽带:关怀与情感
-
为家人开车,与孝道有关的妥协
-
将重建家庭价值观作为一种治理策略
-
结论
-
第三章 新兴中产阶级与轿车市场
-
流动与轨迹
-
从贸易公司到经销商
-
从干部到推销员
-
从捡麦穗到经营百万美元营业额的业务
-
结论
-
第四章 汽车碰撞出的空间秩序
-
关于社会流动性的焦虑
-
“上层”和“下层”:空间的划分、工作的惯例和工作的层级
-
素质:歧义与矛盾
-
对社会流动性的忧虑,阶层差异的再生产
-
结论
-
第五章 车牌之争
-
成为自由且理性的消费者的重要性
-
汽车牌照:作为例外的自由选择
-
迷人的车牌,吉祥的数字
-
“吉祥车牌”拍卖会:市场的表演舞台
-
消费的自由,理性的消费者
-
结论
-
第六章 泊车
-
小区的竞争空间
-
封闭式小区的停车问题:积聚的紧张关系
-
为和谐社区而协商
-
疏远的邻居,分裂的社区
-
停车:长期挑战
-
结论
-
尾声
-
转型社会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从中国汽车发展进行的社调
这是一本写给美国人看的中国社会调查,切入的角度是家庭轿车在中国的发展 2003-2017 年这个区间(重点是作者 2006 年 7 月到 2007 年 7 月期间在广州 “汽车之友” 的实习),典型的西方社调,真实,有细节,易读,可惜还没有涉及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网约车部分,当资料回顾。我借此回顾一下,我眼里中国 50 年来的汽车发展:我小时候上世纪 72 年之前,住在北京西四北 6 条,小伙伴最喜欢的是在胡同口,等待看对面毛家湾可能开出的轿车,如果能遇到吉姆或红旗轿车就很兴奋。72 年后回到三里屯的家,夏天院子里的孩子喜欢坐在马路牙子上,看使馆区开出的各种轿车,当时只有这边才能看到新奇的轿车,其他地方除了公交就是卡车,轿车只有伏特加和上海牌。85 年全民倒爷的时候,谁能搞到轿车指标就发财了,一次大学同学说搞到一辆,很兴奋的带一伙人去看车,没想到是个右舵车空欢喜一场。90 年出国,到美国的内弟购买了二手车,写信讲到美国的先进,“中国 100 年也赶不上”。 96 年我随新加坡公司到福建泉州设厂,免税指标的三菱吉普也要 36 万多,当时泉州最好的房子每平米 1500 元。2004 年回国,轿车开始进入家庭,在北京购车款都够半套房子了。2014 年来青岛,网约车解决了我出行的问题。现在我骑电动车,家里领导也不再歧视我不会开车,说幸亏我不会开车,有钱都买房了。
每日一书:《驶向现代性:私家车与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要研究在中国发生的变革,需要细致分析国家与社会之间以及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界限是如何形成和重构的。30 年来,中国推进市场化改革,融入全球产业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许多人脱离了贫困的泥沼,中产阶级冉冉升起。过去,有限的公交车和地铁限制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但现在私家车车主数量激增,人们开车去与朋友会面,开车上下班,探索偏远地带。这些人的经历是怎样的?他们如何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物理层面的移动如何与社会流动相互作用,又如何影响人们对社会流动的理解?轿车作为一个典型,折射出中国崭新的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本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剖析了像明丽这样自我身份认同为中产阶级者的生活。本书也探索了机动车体制的出现与中产阶级的诞生这二者间错综复杂的联系,记录下身份认同、社会性和物质文化如何被挑战、被协商、被塑造。本书向读者展示出轿车和机动车体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塑造了中产阶级的社会性、凝聚力和主观性,亦展示出机动车体制如何在中产阶级的诞生过程中被赋予意义。历时数十年的改革催生出多种多样的出行方式,其中一种是以轿车为中心。汽车 (automobile)—— 我更愿称之为 “机动车体制 (automotive regime)”,既是社会与技术二者聚合的产物,囊括了 “人类、机械、空间(包括道路及其他)、代理人、监管机构,还有大量的相关行业及基础设施要素”(Edensor 2004, 102;另见 Featherstone 2004;Sheller 和 Urry 2000;Urry 2004)。美国人和欧洲人已经对机动车体制非常熟悉,因为二战之后,轿车已经成了他们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Flink 1988;Lutz 和 Fernandez 2010)。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把轿车比作宏伟的哥特式大教堂,强调了轿车在当代社会中作为符号的重要象征意义:“所有人都把轿车和教堂二者视为具有魔力的物体,就算不是实用消费品,也是被当做一种形象被消费。”(1972, 88) 约翰・厄里 (John Urry) 则考虑到个人的轿车使用体验,提出使用轿车是 “步入成年的象征,是公民身份的标志,是社交和人脉的基础”(2007, 116)。相比之下,中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前禁止个人拥有私家车,轿车直到 21 世纪初才广泛普及。但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 10 年内,中国便以惊人的速度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轿车市场。随着轿车导向型社会的到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得不投入数十亿资金来大范围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网 (Campanella 2008; Zhang Ju. 2016)。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代名词。与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机动车体制促进了社会空间和物理层面的流动(下层阶级从中得到的帮助少于精英和中产阶级),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空间隔离并衍生出结构性的工作机会不平衡。机动车体制重置了城市景观,重新谱写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节奏。保罗・吉尔罗伊 (Paul Gilroy) 曾探讨轿车与非裔美国人之间的关系,他评论说:“非裔美国人有一段独特的历史,历史上他们没有财产权,物质匮乏,使得现在的非裔美国人倾向于对特定形式的财产(如轿车)一掷千金,力求那些财产为人所见,并与他们的地位相衬。”(2001, 84) 在中国,许多渴望买车的人在决定加入有车一族的行列时,其心态与非裔美国人有没有相似之处?如果有,会在哪些方面相似?有车一族的生活方式中不只包含着期待和欲望,也夹带着物质世界和消费自由的承诺所带来的束缚和疲惫 —— 老一辈人没有经历过这些,他们做梦也想象不到。一辆轿车,不只给车主带来吹嘘的权利;在过去几十年中,对社会各阶层的人来说,它本身还成为一种物质、视觉、隐喻的载体,反映一个人社会流动性和空间移动能力的强弱。因此,轿车与中产阶级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由此阐明日常的实践中所蕴含的意义,而正是这些实践让新的社会秩序发挥作用,塑造了用以改造这个国家的多种政府治理策略和政府形象。本书通过仔细分析物理上的移动和社会流动性如何相互交织作用,描绘出一幅更加细致入微的图景,展示了中国这场伟大变革的连续性,还有变革过程中的结构和自主性的辩证关系。
搁哪里都是问题
比较有趣的视角和切入,看似在讲私家车的变迁,更多是作为一个切面,来从中审视中产阶级发展、阶级流动的现象,以及由停车、车牌衍生的权利义务与社会参与等话题。书中的结论和介绍稍微有点直白,可能对于想要了解相关情况的、非本土背景的读者更为受用。另外可能因为作者在做田野调查以及书籍大部分文字完成的时间,距离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变化(像是新能源汽车崛起、限号…… 等等),也遗憾未能收入到讨论中。放在七、八年前,这还能是不错的研究,但搁现在来看就有点弱了。那个时候,中产阶级研究很热,逻辑是中产阶级的活跃能推动社会改革,现在看,不能,或至少不存在这样的简单相关。所以很大一批类似的研究就变得很尴尬。其实以现在的道路真实情况来观察,如何尽量把空间资源利用起来的问题应该是比较迫切的,因为潮汐管理确实是比较难的。
- 查看全部12条书评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