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试图梳理从郭店儒简到荀子的儒学发展历程。

内容简介

在先秦儒学的发展脉络中,存在着一条隐秘且容易被后人忽视的思想传承路线,即“孔子——郭店儒简——荀子”。本书的主要工作就是结合传统中国哲学的实践性特点,分别从天人观、心性论和政治思想三个方面详尽阐述郭店儒简与荀子的思想关联,并由此梳理出荀子的理论出发点。这对于全面理解郭店儒简的学术价值,以及更加准确地把握荀子思想的内容、来源和特点,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江淮学苑经典文库编委会
  • 引言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郭店儒简与荀子天人观比较
  • 第一节 郭店儒简《五行》的天人观
  • 一 郭店儒简以前“天”的意义演变历程
  • 二 “德”作为天人合一的基础
  • 三 “圣”作为实现“天人合一”的主体内在依据
  • 四 “天人合一”的理想形态是天道主导人道
  • 第二节 《五行》与荀子天人观比较
  • 一 荀子之“天”的德性义
  • 二 “知”作为实现“天人合一”的主体内在依据
  • 三 个人修养与政治关怀:“天人合一”的现实指向
  • 四 小结
  • 第三节 郭店儒简《穷达以时》的天人观
  • 一 《穷达以时》的写作背景
  • 二 “天人有分”的基础是“天人合一”
  • 三 “天人有分”观念的几层意涵
  • 四 “天人合一”是《穷达以时》的理论归宿
  • 第四节 《穷达以时》与荀子天人观比较
  • 一 荀子之“天”的“时”“命”义
  • 二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观
  • 三 “天人合一”是荀子的理论归宿
  • 四 小结
  • 第五节 郭店儒简《成之闻之》的天人观
  • 一 《成之闻之》的思想主题和写作背景
  • 二 天降大常,以理人伦
  • 三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 四 君子治人伦以顺天德
  • 五 慎求之于己
  • 第六节 《成之闻之》与荀子天人观比较
  • 一 “天”是伦理政治关系的起源
  • 二 “天”是伦理政治规范的起源
  • 三 “天”是现实政治秩序合法性的来源
  • 四 “天”是主体内在善性的产生根源
  • 五 小结
  • 第二章 郭店儒简与荀子心性论比较
  • 第一节 郭店儒简《性自命出》的心性论
  • 一 性者,生之:《性自命出》论“性”
  • 二 心无定志、凡心有志、心术:《性自命出》论“心”
  • 三 情生于性:《性自命出》论“情”
  • 四 身以为主心:《性自命出》的身心观
  • 第二节 《性自命出》与荀子心性论比较
  • 一 自然人性论
  • 二 心之三重义
  • 三 自然情感论
  • 四 身心关系说
  • 五 小结
  • 第三节 郭店儒简《五行》的心性论
  • 一 《五行》的认识论
  • 二 《五行》的身心观
  • 第四节 《五行》与荀子心性论比较
  • 一 荀子的认识论
  • 二 荀子的身心观
  • 三 小结
  • 第三章 郭店儒简与荀子政治思想比较
  • 第一节 郭店儒简《尊德义》的教化观
  • 一 是以为政者,教道之取先
  • 二 教非改道也,教之也
  • 三 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
  • 四 德者,且莫大乎礼乐焉
  • 第二节 《尊德义》与荀子教化观比较
  • 一 教化是为政的根本手段
  • 二 教化的人性论基础
  • 三 教化的基本特点
  • 四 教化的具体手段
  • 五 小结
  • 第三节 郭店儒简《唐虞之道》的“禅让”说
  • 一 《唐虞之道》为何要宣扬“禅让”
  • 二 “禅让”的精神实质
  • 三 “禅让”的主体条件
  • 四 “禅让”的具体程序
  • 第四节 荀子对《唐虞之道》“禅让”说的批判
  • 一 荀子对“禅让”说的批判态度
  • 二 从君权合法性来源的角度批判“禅让”说
  • 三 从君权转移过程的平稳性角度批判“禅让”说
  • 四 从自然人性论的角度批判“禅让”说
  • 五 小结
  • 结语 以类行杂:从“礼”看荀子对郭店儒简的批判与继承
  • 一 社会治乱是荀子的关注焦点
  • 二 “礼”是解决社会混乱的根本途径
  • 三 从“礼”看荀子对郭店儒简的批判与继承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