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研究魏晋玄言诗的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玄言诗产生的背景,其与传统诗学的比较,玄言诗人群落分析等方面对玄言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辅文
  • 总序
  • 自序
  • 引论
  • 第一节 玄言诗研究史回顾
  • 一、玄言诗流变史研究
  • 二、玄言诗文本研究
  • 三、玄言诗作者研究
  • 四、玄言诗世界研究
  • 五、玄言诗历史地位及与他种诗体关系研究
  •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创见
  • 一、玄言诗的诗学内蕴及其与传统诗学的关系问题
  • 二、玄言诗生成的文化土壤问题
  • 三、玄言诗与世族文化的关系问题
  • 四、玄言诗与诗人生命世界的关系问题
  • 五、玄言诗的宗教情怀与宗教境界问题
  • 六、玄言诗作者与读者产生于特定时空问题
  • 第三节 基本研究方法
  • 一、诗史互证
  • 二、史论结合
  • 三、易辩法
  • 第一章 玄言诗的先声
  • 第一节 什么是玄言诗
  • 第二节 《易经》时代:玄言诗的萌芽
  • 第三节 文化理性化时代:玄言诗的生成
  • 第四节 文化神学化时代:玄言诗的发展
  • 第二章 魏晋世族文化
  • 第一节 历史逻辑运动中的魏晋时代精神
  • 一、文化逻辑
  • 二、权力逻辑
  • 三、战争逻辑
  • 第二节 世族文化的兴起
  • 一、传统两极文化结构的动摇
  • 二、世族社会的形成
  • 三、世族文化是一种贵族文化
  • 四、权力空隙区的精神生长
  • 第三节 正始玄学与玄言诗
  • 一、正始玄学对“三玄”的创造性转化
  • 二、玄学与玄言诗的离合
  • 三、郭象玄学与玄言诗
  • 第三章 玄言诗人群落
  • 第一节 诗人的盛会
  • 一、诗会参与者:名士兼诗人
  • 二、诗会场所:山川胜景
  • 三、诗会场所:佛家寺庙
  • 四、诗会影响:诗性的自觉
  • 第二节 玄言诗人的义利观
  • 一、传统道德中义利的紧张关系
  • 二、玄学世界中义利的和谐
  • 三、在义利而超义利的生命境界
  • 第三节 权力中的诗人
  • 一、被质疑的权力
  • 二、权力中的诗人
  • 三、逸出权力的诗人之歌
  • 四、诗性的隐遁
  • 第四节 哲人对抗诗人
  • 一、建安诗人群体的沉沦
  • 二、玄言诗人群落的兴起
  • 三、哲人群体风范的影响
  • 第四章 玄言诗文本阐释
  • 第一节 得意忘言
  • 一、人格精神的超拔
  • 二、山水世界的描画
  • 三、理感人生的书写
  • 第二节 诗可以群
  • 一、文学自觉与反自觉的博弈
  • 二、文学世俗与反世俗的交叉
  • 三、文学器化与反器化的和合
  • 第三节 天人之际
  • 一、神文文化的净化
  • 二、自然文化的升华
  • 三、人文文化的结晶
  • 第五章 玄言诗的余波
  • 第一节 走向田园的陶渊明诗
  • 一、世族文化的遗风
  • 二、《形影神》的玄思
  • 三、田园诗的玄趣
  • 第二节 面向山水的谢灵运诗
  • 一、玄言山水诗的终结
  • 二、儒释道融合下的新山水诗创作
  • 三、现实冲突中的精神高蹈者
  • 第三节 回归宗教的僧侣诗
  • 一、般若到涅槃的转向
  • 二、会通玄佛的支遁诗
  • 三、归本佛教的僧侣诗
  • 第六章 玄言诗读者群落
  • 第一节 玄言诗读者变迁轨迹
  • 一、玄言诗读者群聚的原因
  • 二、玄言诗读者对于传统审美趣味的接受
  • 三、玄言诗读者的隐退
  • 第二节 玄言诗读者群落变化原因探析
  • 一、传统两极文化结构的恢复
  • 二、世族文化的隐退
  • 三、平民审美趣味的兴起
  • 第三节 呼唤新的玄言诗读者
  • 第七章 诗学精神的突破
  • 第一节 传统诗学精神的通变
  • 一、传统诗学的双层结构
  • 二、玄言诗寓含的诗学新向度
  • 三、玄言诗对传统诗学的挑战
  • 第二节 异域诗学精神的渗透
  • 一、印度佛教诗学精神
  • 二、佛玄诗学精神的契合
  • 三、异域诗学精神的融入
  • 第三节 玄言诗的诗学精神特质
  • 一、易学通感思维与非易学逻辑思辨的结合
  • 二、世俗实惠精神与玄远超越精神的统一
  • 三、传统诗学精神与异域诗学精神的融通
  • 余论 什么?诗?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