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国学研究者华杉,用大白话翻译整部资治通鉴,讲透千年古人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为《华杉讲透〈资治通鉴〉》系列第27册,主要讲述的是唐朝中后期,唐宪宗至唐武宗的32年历史。平定淮西后,唐宪宗日益放纵,不久暴崩。随后的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或无能或软弱,加之内部牛李党争、宦官擅权,外部藩镇割据,朝廷呈现衰落之势。唐武宗即位后,对内起用李德裕等人,打击宦官集团;对外大破回鹘,缓解了朝廷的困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纪五十五 元和七年(812)十月至元和十一年(816),共4年3个月
  • 卷第二百四十 唐纪五十六 元和十二年(817)至元和十四年(819)一月,共2年1个月
  •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纪五十七 元和十四年(819)二月至长庆元年(821)六月,共2年5个月
  • 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纪五十八 长庆元年(821)七月至长庆二年(822),共1年6个月
  • 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纪五十九 长庆三年(823)至太和二年(828),共6年
  • 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纪六十 太和三年(829)至太和七年(833),共5年
  •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纪六十一 太和八年(834)至开成二年(837),共4年
  • 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纪六十二 开成三年(838)至会昌二年(842),共5年
  • 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纪六十三 会昌三年(843)至会昌四年(844)七月,共1年7个月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41209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27 这一本时间线是公元 812 年十月–公元 844 年七月,近 33 年;是 239-247 卷,共 9 卷。主要讲述的是唐朝中后期,唐宪宗至唐武宗的 32 年历史。平定淮西后,唐宪宗日益放纵,不久暴崩。随后的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或无能或软弱,加之内部牛李党争、宦官擅权,外部藩镇割据,朝廷呈现衰落之势。唐武宗即位后,对内起用李德裕等人,打击宦官集团;对外大破回鹘,缓解了朝廷的困境。做一点摘录。一、学习 1. 孟子说:“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 苏东坡说:“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与人相交,忘势很重要。对方的权势很大,我不巴结对方;我的权势比对方大,我也不仗势傲慢或欺人。这就是君子了。仗势欺人是普遍的毛病。有人一旦觉得自己有贵势,就要有特权,就要以破坏规则成就快意人生。一种不对的行事方式:从小被欺负,有权势了就要欺负别人,而对方也认为自己应该被欺负。2.《论语》:“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 是该对什么人、什么事生气,就对什么人、什么事生气,不把怒气撒到其他人、其他事上;“不贰过” 是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不贰过” 是一般人不可能拥有的能力。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样的错误。3.《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就是天性,如树木的天性、人的天性。“率性” 中的 “率”,是遵循,遵循这天命、天性,就是大道。最后实现 “尽性”,让天性得到充分的、完全的发挥,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万物之性。中庸之道修成了,你就能让自己,让他人,让万事万物的天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世界。二、生活 1. 每天都有问题,不要想着急于解决问题。人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待问题要有正确的 “问题哲学”,就是要接受问题,与问题共存,带着问题前进。纵观千年历史,哪一天没有问题?哪一天没有危机?世界本来就是这样,要接受。最愚蠢的态度就是看到问题就想解决,就要出招,却不知道有时解决问题的举措本身又是一个问题,而且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民间有句谚语叫作 “按下葫芦浮起瓢”,宪宗把军队将领这个葫芦按下去了,宦官这个瓢就浮起来了。2. 人要有强烈的初心意识和本谋意识,不能 “随机应变”。不忘本谋,即本来是怎么计划的,就怎么执行,达成预期目标就结束,绝不 “随机应变”。而那些 “有人” 呢,一看形势对自己不利,就想逃走;稍微占点儿便宜,又想扩大战果。这种心态,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人拥有:无论是处理问题还是与人相处,只要对自己有利,就想得到更多,一直到搞砸了才能罢休。记住,绝不 “随机应变”!成功者都是志有定向,一以贯之。3. 做大事的人,只有志向,少有爱好。不要 “兴趣爱好广泛”,不要有太多好奇心。两耳只闻兴亡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王阳明年轻时,兴趣爱好广泛,后来立志做圣贤,棋也不下了,诗也不写了,一心只搞自己的学问。4. 人百分之百会受身边人的影响,“亲贤臣,远小人” 是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话;你只能选择相信谁,而无法分辨每一句话语的真假。公心加事实称为正直,私心加歪曲称为朋党,在于人主自己辨别而已。所以明主在上,度量臣子的品德和能力而授给官职;有功者赏,有罪者刑;奸佞之人不能迷惑明主,使之改变心意。这样,朋党怎么可能产生呢?昏主则不然,有眼不能观察,有权不能判断;邪恶的人和正直的人一并进用,诋毁和赞誉混杂而来;取舍不在于自己,作威作福的权力暗中转移到别人手中,于是谗邪得志,朋党兴起。木头腐朽了就会生出蛀虫,醋馊了就会引来蚊虫,所以朝廷有朋党,君主应当归咎于自己,而不应当归咎于群臣。5. 要注意自己的损失厌恶心理。有一个行为经济学概念:损失厌恶心理。历史上无数人都是因为持有此种心理而掉了脑袋。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带来的正效用的 2.5 倍。当涉及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我们在决策时,一定要注意遏制自己的损失厌恶心理,应悦纳合理的损失,高高兴兴地买单!6.(1)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容易膨胀和腐化。 (2)大体上说,人性天生多欲,欲而不得则怒,怒则争,争则乱,所以家教要有笞尺,国家要有刑罚,朝廷征伐于天下,才能够压制欲望,阻止争斗。(3)世间再也没有比 “诈骗” 更容易的事;弥天大谎只要符合对方的期望,对方就会坚信不疑。三、工作 1. 领导者要指出部属的过错。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在自己身上。人没有绝对的善恶,都是可以善,也可以恶。自己是君子,周围的人也会多向君子转化;自己是小人,小人自然就围拢过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跟别人没关系。李德裕对武帝说:“先帝对大臣比较客气,有一点儿小过,他都包容不说,日积月累,以致祸败。这是误大事的性格,愿陛下引以为戒!如果臣等有罪,陛下就要当面诘问。如果所诘问的并非事实,臣子也能得到机会辩明;如果确有其事,自然理屈词穷。小过则容他改正,大罪则加之惩罚,甚至诛杀,如此,君臣之间就没有隔阂了。” 李德裕说先帝文宗不愿意驳大臣们的面子,有过错不指出来,这是一种领导者的性格弱点。他有错,你不给他指出来,他就越来越放松,然后放纵,最后要么是你不得不处置他,要么是他给你闯出大祸。经常敲打,使部属保持紧张,才是对部属真正的爱护。只顾着维护部属的面子,最后就会害人害己。2. 为臣者,最重要的就是做到 “无我”。为臣者,最重要的就是做到 “无我”,心中只有国家或君王。心中只有国家的,那是孟子说的 “社稷之臣”;心中只有君王的,则是 “事君之臣”。总之,“无我” 就是忠臣,或者忠于国家,或者忠于君王个人。心中 “有我” 的臣子,要么和君王博弈,讲价格,讲条件;要么就是孔子所说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的 “难养” 小人。3. 在一个组织当中,有人为了防止他人立功,千方百计阻挠他人行事,不顾组织事业的成败。对上对下,对内对外,两头封锁信息,隔绝沟通,甚至 “假传圣旨”,自己从中弄权。这样的人是组织中最大的毒瘤。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