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类型
8.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6千字
字数
No.8
自我提升
2025-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揭开“学习”真相,跨越知与行之间的鸿沟。
内容简介
管理大师肯·布兰佳的著作一直被广泛阅读,但他发现,很多人并没有在工作中将他的理念和方法付诸实践。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意识到,自己只是试图从外部改变人们的行为,而持久的改变始于内心,然后逐渐由内而外发生变化,也就是“知道做到”。
为了进行自我提升,我们会阅读大量书籍,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公司也会投入巨额资金,旨在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行为却依旧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让改变坚持下去似乎也非常困难。
在本书中,肯·布兰佳携保罗·梅耶和迪克,卢赫,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揭示人们无法从知识到行动的主要原因,并提供简单、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并确保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阅读本书,你将有效解决“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的难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中国读者的信
-
出品人推荐
-
专家推荐
-
读者推荐 习惯塑造的强大力量
-
思维导图
-
前言 真正的改变从内心开始
-
01 为什么无法学以致用?
-
第1章 知行鸿沟
-
第2章 缺失的一环
-
第3章 间隔性重复
-
02 知识层面的转变
-
第4章 鸿沟1:信息过载
-
第5章 “少而精”地学
-
03 态度层面的转变
-
第6章 鸿沟2:消极过滤
-
第7章 积极聆听
-
第8章 “可能性”思维
-
04 行为层面的转变
-
第9章 鸿沟3:缺少跟进
-
第10章 表扬进步并进行修正
-
第11章 更多指导、支持和问责
-
尾声 学以致用的最佳方法:教授给他人
-
致谢 让我们能够“学以致用”的智囊团成员
-
共读书单
-
关于作者
展开全部
最美不过时间,最狠不过岁月,时间能验证人心,能见证人性。春风十里不如悦己,风吹哪页读哪页,哪页不懂撕哪页。人到一定年纪,不再解释自己,而是活出自己。
从知识到行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获取知识,却又比任何时候都更难将其转化为行动。书架堆满未读的新书,手机塞满未学的课程,培训笔记在抽屉里蒙尘 —— 肯・布兰佳、保罗・梅耶和迪克・卢赫合著的《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正是直指这一现代人集体困境的解剖刀。三位作者(管理思想家、激励机构创始人及天才培训师的组合)以简洁有力的框架,揭示了从 “知道” 到 “做到” 之间缺失的关键环节。一、诊断:知行鸿沟的三重病灶书中犀利指出阻碍知识落地的三大核心症结:信息过载的漩涡:我们沉迷于不断获取新知识,误以为数量等同价值。大脑被迫在信息洪流中疲于奔命,却无法深度消化任何内容。“学习不只是一段在脑子里完成的过程,只有当你真正将自己学会的东西变成实际行动时,你才是在真正地学习”。消极过滤的屏障:面对新知识,大脑本能启动防御机制,用质疑和批判筑起高墙。这种红灯思维(例如传统商家早期对电商的抵触)扼杀创新可能,使有价值的思想被拒之门外。跟进缺失的陷阱:90% 的学习失败源于缺乏系统化的实践机制。人们热衷于参加培训或阅读书籍,却吝于投入时间制定跟进计划,导致知识迅速蒸发,行动原地踏步。二、处方:跨越鸿沟的实践框架针对上述病灶,本书提供了简洁却不简单的解决方案:少而精哲学对抗信息洪流:摒弃 “多而浅” 的学习模式,转向对关键知识的深度咀嚼。如外语学习,选定一套经典教材反复精研,远胜于泛读十本教材。作者提出 “间隔性重复” 技术 —— 在不同时间点多次接触核心内容,使知识从短期记忆锚定为长期行为本能。绿灯思维击穿消极过滤:训练大脑在批判前先寻找价值。面对新观点时,强制列出 1-2 个可取之处(例如:“这个营销思路可能开拓新客户群”)。这种思维转换将人从质疑者变为探索者,为知识进入行动通道打开闸门。跟进计划铸就行动闭环:真正的转化始于学习结束之后。通过 “指导 - 支持 - 问责” 三角模型构建可持续的行动系统:1. 指导(明确怎么做):将大目标拆解为可操作步骤,如 “每周完成 3 次客户沟通实践”;2. 支持(资源与反馈):寻找导师或同伴点评,及时修正偏差;3. 问责(结果追踪):建立监督机制(如学习小组互查),将健身卡式的冲动转化为持久习惯。
强烈推荐,如何把知识赵转化为行动
刷到《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时,我正对着收藏夹里吃灰的 23 篇 “时间管理干货” 发呆 —— 明明看了那么多 “高效方法”,却连每天早起半小时都坚持不了。直到翻完这本书,才惊觉:原来 “知识囤积” 和 “知识变现” 之间,差的是一套能落地的 “转化开关”。 书里最戳我的,是把 “知道” 到 “做到” 的过程拆成了可操作的 “三步引擎”:先给知识 “贴标签”(明确 “这对我有什么用”),再给行动 “定刻度”(把目标拆成 “今天能完成的小事”),最后用 “反馈机制” 给动力 “续杯”(记录进步 + 调整方法)。我照着试了一周:把 “学 PPT 设计” 细化成 “每天临摹 1 页排版案例”,竟真的在两周内独立做出了部门汇报 PPT—— 这种 “知识真的在帮我解决问题” 的踏实感,比收藏 100 篇干货都实在。 更惊喜的是,这本书不是空讲理论。作为被 47 种语言验证过的 “行动指南”,它用超 2800 万读者的实践数据证明:知识的价值,在于被使用的次数。豆瓣 8.0 的高分、“热门电子书 Top100” 的排名,都在说同一件事:想告别 “道理都懂却过不好一生”?这本书能给你答案。
- 查看全部16条书评
出版方
中资海派
从出版第一本书至今,中资海派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感谢大家一路的携手相伴,见证我们从小到大的历程。
多年来,我们以创建“人与知识的美好链接”为己任,紧跟时代脉络,引领阅读风向,出版的图书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人文科普/政史军事、心理励志/生活两性、家庭教育/少儿出版”四大知识领域,总数达千余种。
中资海派擅长打造系列化作品,力图为读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策划出版了“数字新经济全渠道增长”系列、地缘政治三部曲、大航海时代三部曲、二战三部曲、“奇迹”系列、“轻疗愈”系列、“iHappy投资者经典”等优质品种,打造了《魔鬼经济学》《优势谈判》《早起的奇迹》《国家兴衰》《美元陷阱》等现象级畅销书,更有《最寒冷的冬天》《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未来黑科技通史》《躁动的帝国》等获国家奖项,被央视、人民日报等一线媒体报道的作品,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业界同仁的一致肯定。
中资海派一直秉承趋势、洞察、敏捷、向善的准则,与美、英、德、加、法、意、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与传媒机构建立了合作,和国内众多知名企业家、培训机构、媒体保持着良好互动,获得了国内外作者和译者的认可和支持,同国内十余家优秀出版社建立了友好合作的战略联盟,更有国内数十位阅读推广人和数百家经销商成为我们的坚强后盾。
一直以来,我们将在香港金融行业上市公司10年管理经验与出版相结合,带领团队深入研判全球及国内经济趋势、相关产业趋势,在文化产业中寻求创新,未来,我将继续遵循“关联、互动、衍生”的商业生态逻辑,带领中资海派在第二个20年创建新的文化与教育全产业链矩阵,实现内容传播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