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关于女性的12个问题和12种境况。让女性自己发声,讲述女性自己的故事。

内容简介

女性在生育之前,知晓身体可能受到的伤害吗?
养育了3个孩子的22年婚姻,要因为惯性而延续吗?
长期遭遇家庭暴力,靠自己能离得成婚吗?
随先生搬到陌生城市,事业停滞,顺势成为“家庭主妇”是应该的吗?
一个母亲说不爱自己的孩子是被允许的吗?
做试管婴儿是因为想要一个孩子,还是不愿意接受自己是“生殖无能”?
作为一名女性,不想来月经,可以吗?
送给妈妈一个跳蛋作礼物,会怎么样?

22位女性作者,24个真实的生命故事。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说:“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她必须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在《好朝南》里,这些女性写作者用文字构建自己的“朝南房间”。她们大都不以写作为生,把故事写下来的目的,是理解自己。

这些故事是非常私人的个体遭遇,是对个人而言有重大意义的生命片段,是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轻易对别人提起,甚至连亲密的家人朋友也不知晓的经历。

通过写作,她们向身处的境况提问:作为女性,“我”经历了什么?为什么“我”会经历这些?这些经历对“我”意味着什么?它们如何构成了“我”的一部分?

她们写自己的生命,也用生命写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12个问题
  • 一个问题01 女性在生育之前,知晓身体可能受到的伤害吗?
  • 一个问题02 我是女性,我不来月经,可以吗?
  • 一个问题03 究竟什么是“处女情结”,什么是“处女枷锁”?
  • 一个问题04 送给妈妈一个跳蛋作礼物,会怎么样?
  • 一个问题05 一位遭遇性侵谋杀案的女性,如何死里逃生?
  • 一个问题06 养育了三个孩子的二十二年婚姻,要因为惯性而延续吗?
  • 一个问题07 长期遭遇家庭暴力,靠自己能离得成婚吗?
  • 一个问题08 随先生搬到陌生城市,顺势成为“家庭主妇”,是应该的吗?
  • 一个问题09 在婚姻之中,还有可能回到“单身”状态吗?
  • 一个问题10 一个母亲说不爱自己的孩子,是被允许的吗?
  • 一个问题11 做试管婴儿是因为想要一个孩子,还是不愿意接受自己是“生殖无能”?
  • 一个问题12 该如何让伴侣理解,我不想生养孩子?
  • 12种境况
  • 一种境况01 父母沉迷麻将,我曾经是“麻将留守儿童”
  • 一种境况02 从留守女童到乡村教师,我经历过的那些梦魇
  • 一种境况03 菜市场里的姐妹家常菜馆,和进进出出的女人们
  • 一种境况04 走入无边人海里
  • 一种境况05 一间诊所和三段跨国婚姻,我们是同事、姐妹和家人
  • 一种境况06 对相亲对象的要求,家人只有四个字:男的,活的
  • 一种境况07 36岁,我在大厂996,和先生养育“互联网孤儿”
  • 一种境况08 离婚是因为一个妈妈想活着,想活得更自由
  • 一种境况09 一位女性在银行工作十一年的抗争史
  • 一个境况10 35岁未婚女性跳槽,新公司可能会视之为“不稳定因素”
  • 一种境况11 45岁未婚未育,我愿意一直独居
  • 一种境况12 女人一定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最好朝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7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前路何往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人生的,这里需要很多很多的自觉。在自觉之前,是实实在在的经历。如果一段经历,能够使人智慧增长、自觉提高,那么它就是有意义的故事,否则那仅仅是一种感受,甚至是创伤。"24 篇非虚构文章,让《最好朝南》这样一部作品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从开始的无聊到最后被征服,我感受到了这些女性通过笔触想要传递的,也为能有这样的作品问世而感到欣喜,期待中文世界里有更多这样可以抵达读者内心的好作品。1. 性之困惑生育、月经、性欲、性侵、处女情结,诸如此类的话题都围绕着性而展开。这个从生理学上划分男女的基础,却从未做到真正的一视同仁,笼罩在男权等阴影之下。女性的声音不被重视,男权的强势干预让现状更为糟糕。本书开篇所提及到的几个故事里女性视角的讲述让科普知识变得更为具体化,带上凡人的温度。作为一个直男在阅读开头的文字时不免感到有些啰嗦,甚至有些无聊。对于缺乏正确性知识的读者,此类科普很有必要,但此类文风明显更适合女性读者。好在我并没有就此放弃,书中富有魅力的一面也开始崭露头角。2. 三个步骤对于一部作品而言,了解、理解和评价,可以说是极为常见的三个步骤。不过对于非虚构作品来说,尤其是聚焦女性真实处境的,如此行事就显得不妥。了解和理解是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他人的人生,我们没有必要去进行评价。更别提以此做出的评头论足不光失去了对人最基本的尊重,还容易因此造成更多的误解和错误。鉴于此,读完全书之后认为这最后一步换成反思更为妥当。以我个人而言,要对过往的相关行为和认知进行彻底的反思,意识到直男思维和男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不足。这本书是否和 "流量"" 爆款 "有关我不太了解,但我对于这本书的关注一如其他女性主义的书籍,以更新、更科学的思想来进行认知和行为上的更新迭代。女性主义不是以女性为话题就可以,更不是借女性之手完成书写就足够。对于女性以及其身处的具体环境, 必须要有发至内心的尊重和重视。倘若能促使现实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一步就更值得赞赏了。依目前来看,本书做的还算不错。3. 女性之美女性的积极向上非常地酷,糟糕经历让人揪心,彼此之间的友谊更为动容。用简单的文字或者标签来概括全书的内容,是一种偷懒的做法,更是不尊重女性自身价值的表现。仔细阅读完全书后,感慨万千,一时之间竟不知从而说起。与其说是被这本书征服,还不如说是这本书的一众女性击中了我的内心。字里行间的流转,不知不觉中眼眶竟有些湿润。精彩的人生故事,不需要太多华丽辞藻的堆砌,也不必讲究太多的写作技巧。正如女性之美既不用迎合男权社会的刻板印象,也不必以弱势受害者的身份自居。每一个女性都有她独特的美,哪怕不被周围的人所欣赏,也无碍于其绽放光彩。4. 现实之重作为不完美现实中的普通个体,相比于女性主义的观念,现实之重更让人难以承受。比如书中被性侵那位女性尽管被周围人称为幸运,依然要面临和《知晓我姓名》的作者一样的困扰。逃脱魔爪之后仍要一次次将愈合的伤疤撕开给他人看,这对受害者是何等的残忍。不婚不孕保平安,如今似乎变成了流行语。看完书中的诸多案例似乎更再次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尤其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上,不免会对身为丈夫的男性和身边的亲人多了几分愤怒。这些原本应该给予支持的人却总是喜欢上演着" 最亲的伤人最深 "的戏码。当我们鼓励女性不被定义的时候,对于个体寄予厚望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残酷的现实对个体带来的诸多束缚。原本是可以天际翱翔的鸟儿,却在现实中变得伤痕累累,远离天空之后自由似乎成为翅膀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梦。行文至此,不免想起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来。《女性主义 40 年》强调女性的自立要依赖于现实社会的相关支持;《为了活下去的思想》对于弱者的关爱," 逃出去,活下去 "就已经难能可贵;《女生怎样活?》发出的忠告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女性," 不要折断女孩的翅膀 "。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心灰意冷,从而让习得性无助为自我设限。抛开这些不谈,整个社会也应该提供足够的渠道和支持。看见她们的处境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书中的故事包含着更多女性的人生。我们看得见的故事之外还有着更多不被看见的庞大群体。当我们扼腕叹息的时候能否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出现?当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情之后能否将这光亮传递下去?当我们着眼于具体的案例是否可以抽离出来看到更大的世界?5. 代入抽离随着文字的游走,读者很容易与书中的人物共情,甚至会情不自禁地中将自己代入。这样做确实可以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可哪怕我相信书中描述的真实和非虚构也应当在此提个醒,那就是适时的抽离。特别是在阅读全书后感情充沛之时,情感的起伏和牵绊很容易让人失去理性。就某些具体情况而言,很容易错失更为完整和复杂的事实。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如今网络上的小作文,可能会带来一个又一个的热点,却时常会在之后的反转中啪啪打脸。看着书中的内容上头之时,我们心疼和理解女性,却没有必要因此就敌视男性,更没有必要形成所谓的对立。那些打着女性旗号的常常因此被人诟病。好好的性别平等运动被搞成了所谓的网络打拳,着实有些可笑和荒诞。6. 写在最后虽然我特别喜欢书中某些故事和人物,但也没有必要在文中一一列举。不光限于篇幅,还因为一旦展开很容易错失重点,更因为这些个体之中隐藏着更多不被看见的女性。书中的作者非常勇敢,敢于将自己曾经的经历袒露给读者,我佩服她们的勇气。看完书后我知道自己必须要向他人推荐,但在码字的过程中仍略有纠结。一来是如今的舆论环境下性别这种敏感话题再严谨也可能会被网暴;二来是我对于文字的把控能力不尽人意,导致在表达中难免会带来一些误会。然而纵使有再多的理由,如此重要的话题我依然要保持发声。且不说对不对得起我阅读书籍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沉默以对就是对书中女性的不尊重和对更多人的伤害。叶公好龙非我所愿,即便是作为网络小透明终究还是要担点风险。正是由于对译文纪实和这本书的持续关注,让我在微信公众号看到了一些" 三明治 " 发的文章。一篇篇的长文更新中看了几篇之后似乎感觉仍是以女性为主,这倒可以理解。一如我经常提及的观点,不应该局限于性别,应该让更多的男性参与进来,这样在现实中才可以带来更多的改变。不少女性主义的书籍和讨论也有类似的问题,本书也难以幸免。当然这不意味着刻意的迎合,而是尽可能地去扩大目标群体,影响到更多的人。可能每本书有自己的考虑,可就整体而言,女性主义所聚焦的从来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而是对弱者的重视、对个体思想和行动上的解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男女性别平等,但论社会通关难度可一点都不平等

      "优质男性太少了",书中关于相亲现状文章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作为一个男性,其实很同意这个观察。因为据观察,我也觉得优质男性不多,单从行为举止来观察,至少有一半都不太及格。当然了,别人也是有可能把我归在此列的,但这不是我的问题,我只能不断改善我向往的自己。如果大多数男性都有心目中的自己满意的优质男性画像(问题就出在这里),我觉得是不至于让女性朋友得出开头的结论的。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愿每一位女性都能有直面自己的勇气,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这本书每一个故事都是出自普通人之手,有些人可能是第一次提笔写文字,更是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与回忆自己的人生,那些不想被回忆起的片断,或是久违尘封的瞬间。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需的那样,敢于直面就是最好的开始,只有敢于正视才能更好地活出自己。阅读完全书,我才感受到即使身为女性,但其实我真的并不了解女性。确实,女性的很多痛苦都被忽略了。最大的一句让我们无法去辩解话就是:以前都没有这些事,现在的人真的是越来越矫情了。真的是我们越来越矫情了吗?不,绝不是。而是我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关注自己好不好,因为我们要拿回作为女性自己的权利。书中提到了很多是我不曾知晓的部分,这也让我更加真切地意识到关注女性健康,不仅单指身体健康,同时也应该关注心理的健康,关注女性其实也是在关注我们自己。确实我从没有留意到有关于产后康复方面的书,关于漏尿,也是从姐姐那里听到的。不曾想这其实是很多人的困扰。第一次知道原来不来月经是正常的,我只知道我高中时有同学是三个月来一次,医生说只要规律都是正常,不曾想,不来也是正常。那个说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那个想尽办法要离婚的女人在认为离婚就是罪的家庭里的自救,那么触目惊心。那个从小被人欺负的留守儿童,成为了乡村教师,用她自己的经历去救赎与她一样都是留守的孩子。她说:它是个故事,也是我同过往、同父母亲人、同自己和解的宣告。我愿我的孩子们听起这个故事后只会觉得好笑,不会有感同身受,毕竟这个 “狗屎运” 来得实属不易。真的好感动。用自己的艰辛遭遇去换取他人的幸福这是真的伟大。一个曾经爱过一个女性的女孩,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情谊,以为是单恋,或是双向奔赴,但又小心翼翼地守护,彼此找回人生的节奏,渐行渐远。但那份曾经带领彼此走入新世界,体验不一样的勇敢、疯狂的经验,却值得回味一生。很独特的人生经历。生育期女性、高龄未婚女性的职场歧视,不明说,但明里暗里地被边缘化,这些大实话,却不断地” 点醒” 着同样处于相同阶段的人。一位 45 岁未婚未育的女性在买房时,想到的是这是不是就要一个人活到老了,甚至买了电梯房避免未来不方便。这本书不是一本所谓的科谱书,但确实是 24 位女性真实生活的揭示。它是在用自己的过去来警示更多人同类人的感受,值得每一位女性在看他人经历的同时,去洞察自己那些被掩埋的情绪,也值得男性同胞借由文字去窥见女性不会与你言语的部分。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1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