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6千字
字数
2019-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时代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新时代培养青年马克思者的现实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解决问题”为主线,形成四部分内容。导言,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方法和思路等内容。
上篇,基本理论研究,重在阐述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价值意蕴、本质内涵等内容。中篇,基本规律研究,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进程,从“真懂、真信、真用”三个方面深入分析现实要求和运行机理;下篇,基本路径研究,立足新时代深刻剖析培养青年马克思者的成绩和问题,辩证地把握未来趋势和基本原则,系统构建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容体系、方法进路和实践路径,提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参考指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战略任务
- 二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要
- 三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推动青年不断成长的重要保障
- 四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应对西方意识形态威胁的现实选择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 突破瓶颈,为理论拓展和实践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 二 摸清现状,为深化研究和创新决策提供现实依据
- 三 把握规律,为系统运行与破解难题提供对策参考
- 四 打通路径,为模式构建与方法转换提供理想参照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解析
- 一 青年
- 二 马克思主义者
- 三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第二节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一 经典作家关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
- 二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
- 第三节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价值意蕴
- 一 面向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二 坚定信仰:凝聚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三 促进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第二章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本质规定
- 第一节 历史使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第二节 精神标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三节 基本要求: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第四节 素质规定:信仰坚定、素质过硬、堪当大任
- 第三章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历史逻辑
- 第一节 以培养“革命的先锋分子”为核心的时期
- 一 培养“革命的先锋分子”时期的发展历程
- 二 培养“革命的先锋分子”的理论认知
- 三 培养“革命的先锋分子”的主要实践
- 第二节 以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为核心的时期
- 一 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时期的发展历程
- 二 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理论认知
- 三 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主要实践
- 第三节 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的时期
- 一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期的发展历程
- 二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论认知
- 三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实践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经验
-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 二 坚持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基本导向
- 三 坚持以服务党的中心任务为历史担当
- 四 坚持以青年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第四章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要求
- 第一节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本现状
- 一 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抓手,培养格局初步形成
- 二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养内容日趋丰富
- 三 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互为补充,培养形式日趋优化
- 四 通过集中培训模式突出重点培养,阶段性培养效果明显
- 第二节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培养内容与党的理论创新进程同步性不够
- 二 培养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黏合性不足
- 三 培养模式与青年学生思想与行为特点的针对性不强
- 四 理论研究较实践探索进展相对滞后
- 五 红色理论社团的重要作用有待激发
- 六 评价反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三节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面临新的任务
- 二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复杂给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带来新的挑战
- 三 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出新的课题
- 四 当代青年的现实特点及发展需要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 第五章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运行机理
- 第一节 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真懂”的传播转化机理
- 一 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青年认知的要素构成
- 二 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青年认知的实现机理
- 第二节 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真信”的教育信任机理
- 一 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建立信任的主要表现
- 二 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建立信任的实现机理
- 第三节 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真用”的主体接受机理
- 一 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接受结构系统
- 二 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接受实现机理
- 第六章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一”与“多”的辩证思维
- 二 坚持“中”与“外”的战略视野
- 三 坚持“时”与“势”的发展意识
- 四 坚持“度”与“效”的评价标准
- 第二节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方法进路
- 一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 二 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 三 全员培育与典型示范相结合
- 四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第三节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模式
- 一 聚焦立德树人,构建“大青马”工作格局
- 二 强化协同育人,打造主渠道与主阵地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
- 三 坚持因人施策,打造分层次与分阶段相结合的针对性培养方式
- 四 加强自我服务,推进“青马学会”自学组织培养阵地建设
- 五 注重因时而进,持续开展培养质量的动态调研与评价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