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世纪伊格尔顿文论研究困惑,亚里士多德思想为主要源头。

内容简介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伊格尔顿文论研究出现了新的困惑,由于伊格尔顿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从神学、形而上学到伦理学,从文化理论到恐怖主义,从悲剧到小说,跨度极大,每当人们试图用某某“转向”为其贴标签时,每当人们基于某个自以为稳健的视角或者支点来审视这位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时,大家都会遭遇到逻辑归纳上的尴尬:概括伊格尔顿的思想简直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本著的主要的观点是,自2000年以来,伊格尔顿对不同学科话题的探讨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有章可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形而上学思想正是新世纪伊格尔顿文论思想的主要源头,他对亚里士多德思想进行了非常明确的借鉴、承续与发展。

目录

  • 目录
  • 导论
  • 一 “可怕的”伊格尔顿
  • 二 如何理解“四面出击”的伊格尔顿
  • 三 回归古典:伊格尔顿与亚里士多德
  • 四 连接亚里士多德与伊格尔顿的“总体性”
  • 五 古典视野的现代意义:从亚里士多德到伊格尔顿
  • 第一章 《理论之后》的后四章解读:亚里士多德的浮现
  • 第一节 “理论”的现状:沉溺于形而下
  • 第二节 批判“理论”的原因:遗忘政治
  • 第三节 伊格尔顿的“形而上”新视角:伦理与政治
  •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浮现: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
  • 第二章 伊格尔顿论“摹仿”与“虚构”
  • 第一节 摹仿是什么?
  • 第二节 伊格尔顿论摹仿与行动的“双重性”困境
  • 第三节 伊格尔顿论虚构:摹仿中的普遍性与必然性
  • 第四节 伊格尔顿论摹仿与虚构:表演、述行与功效
  • 第五节 伊格尔顿论摹仿与虚构的意义
  • 第三章 伊格尔顿论“审美”与“道德”
  • 第一节 悲剧摹仿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 第二节 伊格尔顿论经验主义美学中的“摹仿”
  • 第三节 身体、道德、审美:伊格尔顿的“唯物主义伦理学”
  • 第四节 伊格尔顿论康德美学中的道德与审美
  • 第五节 伊格尔顿对康德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美学解读
  • 第六节 伊格尔顿论德性伦理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 第四章 伊格尔顿论“本质”与“形式”
  • 第一节 新世纪新“转向”:从“反本质主义”到“本质主义”
  • 第二节 伊格尔顿理解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 第三节 重返“本质主义”源头: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与本质主义
  • 第四节 伊格尔顿论文学的“本质”与“功能”
  • 第五节 从亚里士多德视角解读伊格尔顿的文学“本质”与“形式”
  •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视野中的伊格尔顿“神学”
  • 第一节 由隐而显的学术资源:伊格尔顿的“神学”
  • 第二节 对“神学”话语的人文反思
  • 第三节 对“神学”与“形而上学”误读的反思
  • 第四节 余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