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16千字
字数
2019-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资本论》15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
内容简介
2017年7月,值《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共同主办的2017年全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讨会在京顺利举行,以“《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研究”为主题,围绕《资本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层次与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等角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书即为会议论文汇编。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研究》编委会
- 序一
- 序二
- 目录
- 《资本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论《资本论》的整体性
- 一 《资本论》第一卷的独立性
- 二 《资本论》第一卷的片面性
- 三 《资本论》后两卷出版过晚的原因
- 四 《资本论》全部三卷的整体性
- 从康德“认识论”到《资本论》的“劳动”
- 一 康德:“二律背反”的形上旨趣
- 二 “二律背反”的现实转向:马克思的“劳动”
- 三 “劳动”的二律背反:“现实性”与“批判性”
- 结语
- 《资本论》中的科学技术思想
- 一 科学技术的一般规定
- 二 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 三 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
- 四 科学技术进步的资本束缚和解决途径
- 当代西方学者《资本论》研究的新趋向
- 西方学者《资本论》研究的主要趋向
- 主要结论
- 马克思资本概念的三重规定与公有制资本的三大特征
- 一 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三重规定
- 二 马克思的理论语境及资本概念释疑
- 三 语境的转换与剥离:从商品、市场到资本
- 四 我国公有制资本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使命
- 《资本论》中的价值体系问题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资本论》中的表现
- 三 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主导社会生活过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构建研究
- 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
- 一 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 二 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及其逻辑结构
- 三 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方法和原则
- 一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概况与构建问题
- 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唯物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
- 三 实践观将唯物观与价值观辩证统一起来,构成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
- 四 以实践观、唯物观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意义
-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前提性思考
- 一 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几种主要观点
- 二 从“体系之思”到“本质之思”
- 三 从“体系自觉”到“方法论自觉”
- 四 从“人为体系”到“科学体系”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的矛盾与求解
-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革命性取向与科学性论证之间的矛盾
-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整体性内涵与体系化表达之间的矛盾
-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理论阐述与具体运用之间的矛盾
- 重思理论与实践的一些问题
- 一 引言:理论与实践相分裂的思想语境
- 二 理论与实践在思辨体系中的一致
- 三 实践与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致
- 四 理性主义之后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 五 不尽的尾声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内容研究
- 恩格斯合力论的唯物史观因素与历史认识价值
- 一 “合力”概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认识价值
- 二 历史合力论视角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 三 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合力并不必然重合在一个方向上
- 马克思论普鲁士市场化初期财产治理失效
- 一 专制威权、市场化、自由报刊与社会贫困
- 二 市场化“启蒙立法”侵蚀贫民习惯权利
- 三 行政官僚治理的失效,行政治理的贫困
- 唯物辩证法的“抽象”审视
- 一 马克思的“抽象”论述和学界的研究
- 二 马克思的逻辑是否要根除一切“抽象”
- 三 辩证法的“抽象”和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问题
- 生产关系范畴的起源
- 一 “发现”市民社会
- 二 解开“私有财产之谜”
- 三 生产关系范畴的确立
-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思考
- 一 政治哲学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超越
-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功能与时代使命
- 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理路和话语体系
- 马克思论“农村公社”的谱系逻辑与价值意蕴
- 一 “农村公社”在人类社会演进谱系中的方位认知
- 二 “农村公社”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知与未来走向
- 三 马克思论“农村公社”的独特意义
- 在场的他者
- 一 存在论上的他者在场
- 二 认识论上的他者去弊
- 三 价值论上的他者意义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研究
- 财富的质的规定性的三重抽离及其现实启示
- 一
- 二
- 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四个关键
- 一 紧紧围绕一个“话语根基”
- 二 深入开展两项“话语内容”
- 三 协同推进三类“话语主体”
- 四 整合构建四种“话语平台”
- 结语
-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 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 二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 将“崩溃论”重新带回分析的中心
- 一 “两个必然”——“崩溃论”的起点
- 二 “最高阶段论”——“崩溃论”的新发展
- 三 “阶段论/模式论”——“崩溃论”的被遗忘
- 四 重拾“崩溃论”——恢复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 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资本主义萌芽在英国和明朝的比较
- 三 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形成的比较
- 四 结论
- 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共享发展的优势及提升路径
- 一 引言
- 二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机理
- 三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共享发展的优势展现
- 四 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共享发展优势的现实路径
- 结语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修筑”当代中国道路的根本指南
-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解决了中国道路的选择困惑
-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奠定了中国道路的坚实基础
-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道路的伟大创举
- 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道路才能在当前运动中代表运动的未来
- 综述
-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研究
- 一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若干问题研究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