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9.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0千字
字数
2016-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世界电影史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生平自述。
内容简介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
《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目录
-
版权信息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英格玛·伯格曼年谱
-
英格玛·伯格曼影片年表及译名对照
-
译名对照表
展开全部
2017年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
假如给伯格曼打标签,我觉得是 “一位忠于自我的不忠者、完美主义者和无师自通的乡村天才”。
这位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导演,你值得了解
▶️ 大概是因为英格玛・伯格曼太老了,老到 “得到” 的同学们都没怎么看过他那些晦涩难懂的黑白片,以至于他这本自传也被选择性的遗忘。这么好的一本书,居然上架以来一个推荐都没有过,着实不该。
⬇️ 接下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英格玛・伯格曼,以及,我为什么推荐你看这本书。
⭕️ 如果瑞典只能有一位导演可以称得上伟大,这个人非英格玛・伯格曼莫属。李安够牛不?见到伯格曼,照样哭的稀里哗啦,原因无它,只是亲眼见到偶像,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情绪。
? 作为瑞典电影人,伯格曼奠定了该国电影的理性精神和 60 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并,极大启发了以戈达尔为代表的法国新浪潮电影人,伍迪・艾伦对《时代》杂志说:“伯格曼的电影是任何一个电影人都想拍摄的,哪怕只拍出其中的一部”。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则表示:“把我和伯格曼相比,是在恭维我”。历史上,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甚至奥斯卡,也都用不同的方式对这位导演有过致敬。
⭕️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电影人,却在自传中描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影迷认知的自己。他酗酒,他虚荣,他脆弱,他不善辞令,他集自大与自卑于一身,有着常人难以启齿的身体病史和精神病史,甚至,曾有今天看来最忌讳的政治不正确性。相比于这本《魔灯》,卢梭那号称最坦诚的《忏悔录》只能算是个被精致打扮过的小姑娘。
⭕️ 他是集冷酷、痛苦与疯狂于一身的存在,并将这些情感毫无保留的投射到了自己的电影作品中。
1⃣️ 在《小丑之夜》里,我们看到了最为凄厉的伯格曼,电影中每一个人物都没有得到救赎,故事的展开,暗示着人生就像一出马戏,男女之间的关系,更是犹如走钢丝,充满危险、挫折和屈辱;
2⃣️ 在《第七封印》中,我们瞧见了企图探索 死 亡以及宗教奥秘的伯格曼,这点从电影的片名就可以看出来,《圣经・启示录》中说到:“羔羊揭开第七印的时候,天上寂静约有二刻”。镜头下,骑士与黑衣死神对弈、苦修者的自我鞭笞游行等,无一例外来自伯格曼的童年记忆,它们是肯定信仰本身力量的存在,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发出拷问;
3⃣️ 等到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野草莓》,伯格曼通过人物的梦幻旅程,借助心理分析与象征隐喻对人类自身作出自我反省的野心一览无余。超现实主义拍摄手法的背后,呈现的却是歇斯底里的不安,让观众不免瞧见自己,瞧见人生。
? 有人说,伯格曼 “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将使他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对此,我深以为然。
⭕️ 然而,以上这一切,如果你不读这本《魔灯》,你恐怕永远都感触不到。
⭕️ 9 岁时候,伯格曼用一整套锡兵玩具换得一个电池式魔灯(magic lantern)式摄影机,这是足矣改变他一生的选择。后来他回忆说,在那一年内,他介由玩这一个 “玩具”,在家里拥有了一个完整的私密世界。
? 有趣的是,在他晚年的作品《芬妮与亚历山大》中,开场第一个正面镜头,就是类似场景 —— 帷幕拉开,小亚历山大在摆弄木偶演员,好像向观众宣布 “我的戏开始了!”
⭕️ 是的,属于我们和伯格曼的一出好戏,也要开始了,从你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开始。英格玛・伯格曼自传《魔灯》,推荐你读。
从电影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说,伯格曼及其艺术创作极具代表性。在动荡变化的 20 世纪,西方导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动摇和摧毁了传统的价值与秩序,导致社会形态和文化思潮经历了巨大变革。而 20 世纪 50 年代成为一个分界岭,伯格曼、费里尼、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戈达尔等一批电影大师恰逢这个过渡时期,在时代需求之下顺势而生。他们的叙事主题超越了电影的情节层面,而与时代变革密切相关,其艺术风格也具有背离或反叛传统的特点;但经历了 60 年代的躁动混乱之后,西方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稳定秩序,一个以高度消费主义为特征的时代,艺术的生存与成长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伯格曼等现代电影作者的主题似乎也逐渐变得无所归依了。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