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63千字
字数
2020-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外交官格鲁见证十年亚太震荡
内容简介
1932年的日本已然疯狂: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政治刺杀事件不断,且准备退出国际联盟,撕毁《华盛顿条约》,妄图主宰亚洲和西太平洋。此时,美国需要派遣优秀的外交官力挽狂澜,既坚守美国在远东的权益,又努力避免战争。在这样的风口浪尖,格鲁大使走马上任。格鲁出使日本的十年,正是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十年,他的个人日记及公私文件提供了十分贴近实际外交的观察视角,披露了美日在各领域惊人斗争的内情,也展现了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全过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关于作者
- 序言
- 第一章刺杀阴影笼罩下的日本
- 使日之始
- 1932年5月14~18日 芝加哥至旧金山横贯大陆的特快列车上
- 横渡太平洋
- 1932年5月20日 旧金山
- 1932年5月20日~6月6日 “柯立芝总统号”上
- 1932年5月26日 檀香山
- 抵达东京
- 1932年6月6日 东京
- 各家报纸对新大使的评论
- 1932年6月7日
- 准备觐见天皇
- 1932年6月7日
- 1932年6月9日
- 给使馆人员的指示
- 1932年6月13日
- 觐见天皇
- 1932年6月14日
- 工作正式开始
- 1932年6月15日
- 日本剧院之夜
- 1932年6月17日
- 在美日协会的致辞
- 1932年6月21日 东京
- “日本的局势非常严峻”
- 1932年6月29日
- 光荣的7月4日
- 7月4日 独立纪念日
- 满洲将成为“满洲国”
- 1932年7月5日
- 1932年7月6日
- “开了好头”
- 1932年7月9日
- 牧野伯爵说已经是年青一代在管事了
- 1932年7月13日
- “危险思想”——反法西斯主义者的专利品
- 1932年7月15日
- 折中还是诡辩?
- 1932年7月16日
- 日本为什么在“满洲国”问题上闪烁其词
- 1932年7月18日
- 1932年7月20日
- 新闻媒体的外交功用
- 1932年7月22日
- 以球会友
- 1932年8月4日
- 史汀生国务卿“卑劣的、挑衅的”的演说
- 1932年8月15日
- 日本支持战争、反对国联的宣传
- 1932年9月1日
- 只有武力才能遏制日本
- 1932年9月3日
- 花旗银行事件
- 1932年9月10日
- 邀请格拉斯·费尔班克斯来度周末
- 1932年9月11日
- 日本在婚姻和政治方面的正统观念
- 1932年9月20日
- 德国使馆馆员论日本
- 1932年9月27日
- 一个日本男生的来信
- 1932年9月20日
- “要么忍着,要么打”
- 1932年10月7日
- 记在日本赴宴的经历
- 1932年10月10日
- 另一个日本发声了
- 1932年10月18日
- 与伍德罗·威尔逊夫人共餐
- 1932年10月24日
- 日本的寺院
- 1932年10月27日
- 参观日本丝厂
- 1932年11月2日
- 罗斯福当选
- 1932年11月9日
- 日式晚宴
- 1932年11月25日 京都
- 大使的消遣
- 1932年12月29日
- 苏俄:给外交礼节添了一个脚注
- 日本人为什么不善于打扑克牌
- 1933年1月24日
- 外交界的座谈
- 1933年2月14日
- 日本的交通法规
- 1933年2月15日
- 呈国务卿史汀生函件
- 日本如何仿效德国
- 满洲与李顿报告书
- 日本友人论日本陆军对俄国的恐惧
- 日本政局的片刻平静
- 史汀生国务卿的复信
- 1933年1月21日
- 第二章暴风雨前平静的三年
- 日本决定退出国联
- 1933年2月20日
- 让人民了解实情
- 1933年2月21日
- 日本与西方决裂意味着什么
- 1933年2月23日
- 有趣的小插曲
- 真有能维持和平的和约吗?
- 1933年2月23日
- 外交工作与消遣
- 1933年3月14日
- 皇家猎鸭会
- 1933年3月23日
- 来自赫尔国务卿的好消息
- 1933年3月23日
- 日本退出国联
- 1933年3月27日
- 日本人赈济加利福尼亚地震难民
- 附:她没找到工作
- 松冈汇报日内瓦会议的情况,矛头直指西方
- 1933年5月1日
- 演讲的负担
- 1933年5月21日
- 华北又有麻烦了
- 1933年5月23日
- 来栖评史汀生
- 应建立一座“国际政治保健学院”
- 日美关系得以改善的片刻
- 1933年6月8日
- 艺妓之夜
- 1933年6月29日
- 大使馆里的浪漫
- 日苏间的紧张局势加剧
- 1933年7月18日
- 外交革命与日美关系
- 俄日战争的谣传越来越多
- 1933年9月7日
- 初会广田外相
- 1933年9月18日
- 有关满洲的内幕新闻
- 太平洋上的伟大实验室
- 婚礼日
- 1933年10月7日
- 一位外交官谈泛亚洲运动
- 1933年11月13日
- 苏联大使前来致意
- 1933年11月20日
- 为什么日本人尊敬罗斯福
- 1933年11月30日 感恩节
- 日本式的广告
- 1933年12月7日
- 向罗斯福致敬
- 1933年12月9日
- 日本皇后产子
- 1933年12月23日
- 纳粹外交官的做派
- 1933年12月28日
- 日式摔跤——“相扑”
- 1934年1月15日
- 日本人在怀疑林德柏格
- 1934年1月16日
- 三位日本人救了大使馆的一条狗
- 1934年1月19日
- 有音乐助兴的日式家宴
- 1934年1月20日
- 荒木辞职,林接任
- 1934年1月21日
- 暴风雨前的平静
- 1934年1月23日
- 1934年1月24日
- 三博故事的后续
- 1934年1月25日
- 1934年1月30日
- 苏日紧张关系开始缓和
- 1934年2月8日
- 日本宫廷庆祝太子诞生
- 1934年2月23日
- 苏联大使认为1934年春季将是关键时刻
- 1934年3月9日
- 庆祝日美友谊
- 1934年4月22日
- 俄国寓言
- 局势又突转紧张
- 1934年4月28日
- 赫尔国务卿立场坚定
- 1934年4月29日
- 日本爱国主义者恐吓荷属东印度
- 1934年5月14日
- 日本式的绥靖政策
- 评价冈田内阁
- 1934年7月6日
- 和苏联大使一次有益的谈话
- 1934年9月7日
- 总体关系
- 中东铁路职员被捕事件
- 《洛迦诺公约》
- 英日同盟
- 广田论1934年的海军会议
- 休假
- 海军会议
- “一定要为帝国海军雪耻”
- 1934年11月2日
- 接待贝比·鲁思
- 1934年11月6日
- 美国在远东为何必须立场坚定
- 1934年12月27日
- 有关日记和函电的说明
- 1935年1月22日
- 美国为何不应撤销《移民法》
- 1935年1月27日
- 我国海军在太平洋演习为何有助于和平
- 1935年4月1日
- 德国重整军备,为何有利于日本?
- 1935年4月2日
- 一位伟大的日本绅士论日本
- 1935年5月22日
- 美利坚先生和夫人访日
- 1935年6月20日
- 苏联大使认为美日关系前景不妙
- 1935年7月17日
- 向广田辞行
- 1935年7月18日
- 向白宫汇报
- 1935年8月4~5日 华盛顿
- 重返东京
- 1935年12月17日
- 怨愤的一年开始了
- 1936年元旦
- 罗斯福的新年警告如何刺激了日本
- 1936年1月5日
- 广田对罗斯福的答复
- 1936年1月21日
- 皮特曼参议员严厉谴责日本
- 1936年2月11日
- 第三章从未遂政变到公开战争
- 雷霆一击:值得载入史册的两封电报
- 斋藤子爵之死
- 1936年2月27日
- 拼凑起来的悲剧经过
- 1936年3月1日
- 日本新时代开始了
- 1936年3月1日
- 冈田首相是如何幸免于难的
- 1936年3月2日
- 广田改组内阁
- 1936年3月5日
- 广田阐释何为“积极外交”
- 1936年3月13日
- 按神道教仪式举行的皇室葬礼
- 1936年3月26日
- 两封寄到使馆的信
- 1.“我想要六十日元的薪水”
- 2.密探给大使馆内维尔总领事先生的报告
- 荷兰公使预言日本要“南进”
- 1936年4月25日
- 意大利大使庆祝新的罗马帝国
- 1936年5月9日
- 日本拒绝我国海军访问其委任统治岛屿
- 德国在苏日之间制造摩擦
- 1936年6月18日
- 二月的叛乱者被判死刑
- 1936年7月6日
- 返回东京
- 1936年11月27日 东京
- 向广田求证
- 1936年11月30日
- 有位大使察觉到德日可能结盟
- 1936年12月3日
- 苏联大使论德日协定
- 1936年12月3日
- 日本准备与全世界为敌
- 1937年1月1日
- 美国
- 中国
- 苏俄
- 德国
- 意大利
- 英国
- 日本国内
- 陆军
- 海军
- 奎松和麦克阿瑟访问东京
- 1937年2月1日
- 日美关系从未这样好过
- 1937年2月12日
- 当心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 1937年3月19日
- 日本欢迎海伦·凯勒
- 1937年4月18日
- 第四章中国事变
- 中国事变开始了
- 1937年7月8日
- 日本各界一致赞成开战
- 1937年7月13日
- 美、英表达意见
- 1937年7月14日
- “去问游客吧”
- 1937年7月17日
- 中国对日本侵略的回答
- 1937年7月20日
- “既然你们拒绝接受我们的观点,那我们之间如何才能妥协呢?”
- 1937年7月21日
- 到处都有军队在活动
- 1937年7月31日
- 美国仍想维持和平
- 1937年8月6日
- 中国人误炸上海
- 1937年8月29日
- 与英国新任驻日大使罗伯特·克雷吉爵士首次晤谈
- 1937年9月8日
- 警告广田
- 1937年9月20日 川奈
- 对无能的政府提出强硬的意见
- 1937年9月20日
- 亲善使节
- 1937年10月5日
- 九国会议还能有什么用?
- 1937年10月9日
- 日本拒绝参加布鲁塞尔会议
- 1937年10月21日
- 1937年10月22日
- 谣传和谈,但好战气焰日甚
- 1937年10月30日
- 广田指责美国企图组织反日阵线
- 1937年11月16日
- 赫尔否定广田的指责
- 1937年11月17日
- 广田为何误解赫尔的意思
- 1937年11月20日
- 给一个日本开明人士的信
- 一个日本极端分子的来信
- 1937年12月4日
- 我们接到“帕奈号”沉没的消息
- 1937年12月13日
- “帕奈号”沉没以后
- 1937年12月20日
- 大使馆致“帕奈号”沉没事件日方调查人员的声明
- 1937年12月22日
- “帕奈号”事件告一段落
- 1937年12月26日
- 日本教师、小学生寄来的信和诗
- 日本开始发现中国事变意味着什么
- 1938年2月10日
- 日本反对英国、观望美国
- 1938年3月31日
- 怀念帕德雷夫斯基
- 1938年5月15日
- 首次会晤外相宇垣将军
- 1938年5月31日
- 广田外相为什么丢官
- 1938年6月21日
- 中国事变演变为中日战争
- 1938年7月1日
- 日苏爆发冲突,但避免了战争
- 1938年8月1日
- 慕尼黑会议前夕的日本
- 1938年9月30日
- 两晤有田外相
- 1938年11月7日
- 1938年11月21日
- 回复日本对我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异议
- 1938年11月21日
- 外交的核心
- 一位提供情报的意大利人预言日本海军将挑起战争
- 1938年11月27日
- 罗斯福总统出手干预
- 1938年11月30日
- 向日方转达总统提出的各项问题
- 1938年10月3日
- 日本关上了开放之门
- 1938年12月5日
- 大战之年开始了
- 1939年1月31日
- 美国大使与“满洲国”使节互访
- 1939年2月23日
- 斋藤大使骨灰引发外交问题
- 1939年4月3日
- 斋藤大使的骨灰运抵日本
- 1939年4月17日
- 1939年4月18日
- 1939年4月19日
- 日本离开轴心国的航道
- 1939年5月15日
- 第五章一个世界,两场战争
- 危险期开始
- 1939年10月10日
- 波兰大使发现日本有反德情绪
- 1939年10月12日
- “根据最可靠的消息来源”发表的演说
- 1935年10月15日
- 一次有历史意义的演说的背景
- 1939年10月19日
- 有些日本人警觉起来了
- 1939年10月25日
- 关键性的两个月
- 1939年11月1日
- 美国在对日关系上的抉择
- 1939年12月1日
- 与野村外相的三次会谈
- 1939年12月4日
- 1939年12月18日
- 1939年12月22日
- 米内海军大将领导新阁
- 1940年1月14日
- 有田重返外务省
- 1940年1月18日
- 英日事件将美国大使挤到暗处去了
- 1940年1月23日
- 得到罗斯福的赞许
- 1940年2月14日
- 更多的迹象表明日本在犹豫
- 1940年4月10日
- 有田终结了始于野村的会谈
- 1940年4月26日
- 日本与荷属东印度群岛
- 1940年5月1日
- “可以把我看作威尔基最早的支持者”
- 1940年6月10日
- 1940年6月18日
- 日式葬礼使人想起另一个日本
- 1940年6月11日
- 德国的胜利搅乱了日美关系
- 1940年7月2日
- 与松冈外相第一次会谈
- 1940年7月26日
- 松冈寄语罗斯福
- 1940年7月26日
- 罗斯福总统答松冈外相
- 1940年8月3日
- 日本死心塌地投奔轴心国
- 1940年8月1日
- 松冈和斯坦哈特聚会
- 1940年8月24日
- 日本加速建立“新体制”
- 1940年9月1日
- 一个不为日本重视的警告
- 1940年9月2日
- 松冈解释日本何以就印度支那问题发出最后通牒
- 1940年9月20日
- 日本成为轴心国的正式伙伴
- 1940年10月1日
- 有些日本人对与轴心国结盟心怀疑虑
- 1940年10月2日
- 松冈说明日本参加轴心国的理由
- 1940年10月5日
- 松冈谈话两小时十五分钟
- 1940年10月5日
- 日本害怕美国主动采取措施
- 1940年10月9日
- 裕仁和近卫对三国盟约的真实想法
- 1940年10月22日
- 趋附亲日活动的美国杂志主编来访
- 1940年10月24日
- 重新考虑日本参加轴心国一事
- 1940年11月1日
- 野村海军大将被任命为日本驻美大使
- 1940年11月7日
- 1940年11月8日
- 松冈谈罗斯福和野村
- 1940年11月10日
- 日本帝国庆祝其诞生两千六百周年
- 1940年11月10日
- 1940年11月11日
- 松冈是三国条约的幕后黑手
- 1940年11月18日
- 日本向南看
- 1940年11月25日
- “亲善使节”赴美亦徒劳无益
- 1940年12月7日
- “轴心国赢不了这场战争”
- 1941年1月1日
- 总统对远东危机做出结论
- 原口将军的节日问候
- 1941年1月1日
- 罗斯福对林德伯格
- 1941年1月2日
- 德国挑拨日本和美国断交
- 1941年1月3日
- 日本报纸预告日美战争
- 1941年1月7日
- 与松冈发生争执
- 1941年1月18日
- 派野村出使的唯一优点
- 1941年1月20日
- 日本的礼貌
- 1941年1月25日
- 第一次有偷袭珍珠港之谣
- 1941年1月27日
- 日本人视美国为战争贩子
- 1941年1月31日
- 日美关系的前景暗淡至极
- 1941年2月1日
- 日本继续蚕食活动
- 1941年2月7日
- 松冈愿做调人的内幕
- 1941年2月21日
- 高尔夫球成了外交的晴雨表
- 1941年2月22日
- 回想与松冈的一次谈话
- 1941年2月26日
- 日本暴力分子在国内的行为
- 1941年2月28日
- 有位日本政治家变得客气了
- 1941年3月20日
- 日本自欺欺人的例子
- 1941年3月26日
- 向威尔基致敬
- 1941年3月30日
- 日本的“南进”暂告停顿
- 1941年4月10日
- 盛传日本将进攻新加坡
- 1941年4月15日
- 《苏日互不侵犯条约》
- 1941年4月17日
- 苏日条约的背景
- 1941年4月22日
- 德国会进攻俄国吗?
- 1941年4月22日
- 松冈向黑龙会报告
- 1941年4月25日
- 松冈的手腕耍过了头
- 1941年5月2日
- 谒见皇太后
- 1941年5月10日
- 日本外交政策出现明显的分歧
- 1941年5月15日
- 1941年5月16日
- 非正统外交的一章:对松冈的观感
- 1941年5月27日
- 德国催逼日本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
- 1941年6月10日
- 苏德开战前夕的日本国内情势
- 1941年6月19日
- 德国进攻俄国:初步印象
- 1941年6月22日
- 俄德开战后日本陷入窘境
- 1941年6月23日
- 日本采取观望政策
- 1941年6月26日
- 日本否认有反苏企图
- 1941年7月5日
- 罗斯福总统要求近卫首相否认日苏即将开战的传说
- 国务卿特奉总统之命给日本总理大臣近卫文麿公爵阁下的信,1941年7月4日
- 日本帝国外务大臣奉总理大臣之命复书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昭和十六年(1941)7月7日(译文)
- 日本在观察德国对苏联的进攻
- 1941年7月6日
- 日本加紧动员
- 1941年7月12日
- 英国朋友写出了心里话
- 1941年7月24日
- 维希政府把印度支那的基地让予日本
- 1941年7月25日
- 丰田外相说明日本何以决定保护印度支那
- 1941年7月25日
- 美国冻结资产令——适用于日本和中国
- 日本新外相为何睡不着觉
- 1941年7月26日
- 日美和好闪现一线希望
- 1941年7月27日
- 日美距战争只有八码远
- 1941年7月31日
- 关于日本某些内部弱点的内幕消息
- 1941年8月7日
- 从日本看大西洋会议
- 1941年8月14日
- 丰田将军的和平建议
- 1941年8月18日
- 据传满洲发生中国人骚动
- 1941年8月20日
- 1941年8月22日
- 石油禁运和资产冻结对日本产生了影响
- 1941年8月29日
- 与近卫公爵餐叙
- 1941年9月6日
- 大使馆参赞与近卫私人秘书的谈话
- 1941年9月18日
- 日本提出了与中国媾和的条件
- 1941年9月22日
- 日本重述罗斯福与近卫会谈的条件
- 1941年9月25日
- 驻日大使呈送国务卿的报告
- 1941年9月29日
- 日美最后会谈的背景
- 1941年9月30日
- 日本对和平的渴望仍在增加
- 1941年10月1日
- 只有近卫公爵能拯救和平
- 1941年10月3日
- 沈阳的白俄被动员起来为日本效命
- 1941年10月6日
- 杜曼再晤牛场
- 1941年10月7日
- 1941年10月8日
- 冻结信贷使日本濒于破产
- 1941年10月9日
- 丰田将军又想促成罗斯福-近卫会谈
- 1941年10月10日
- 近卫内阁倒台
- 1941年10月16日
- 与近卫公爵通信
- 1941年10月17日
- 美国大使馆里的西部风情
- 1941年10月19日
- 对东条政府的分析
- 1941年10月20日
- 评外务次官西春彦
- 1941年10月22日
- “妥协、妥协、再妥协”
- 1941年10月24日
- 天皇是如何干预决策的
- 1941年10月25日
- 华兹华斯时代的英国和丘吉尔时代的英国
- 1941年10月27日
- 德国人对东条内阁的反应
- 1941年10月29日
- 东乡外相接见各国使节
- 1941年10月30日
- 驻日大使呈送国务卿的报告
- 民族切腹大有可能
- 1941年11月4日
- 来栖准备起程赴美
- 1941年11月4日
- 日本新闻界破坏会淡
- 1941年11月5日
- 东乡和重光尚可理喻
- 1941年11月7日
- 日本为何宁可静观而不愿与俄国开战
- 1941年11月7日
- 日本新闻界谨慎了一些
- 1941年11月8日
- 丘吉尔保证立即宣战
- 1941年11月11日
- “狗一受惊就会狂吠”
- 1941年11月13日
- 东条在国会致辞
- 1941年11月16日
- 和平能否维持,取决于美国
- 1941年11月18日
- 重新考虑近卫公爵
- 1941年11月21日
- 来栖:德国对他赴美深感不安
- 1941年11月20日
- 美国的十点建议传到日本
- 1941年11月29日
- 日本对美国的建议反应悲观
- 1941年12月1日
- 东乡感到失望
- 1941年12月3日
- 华盛顿向日本下了最后通牒
- 1941年12月5日
- 更多的日本人疑心美国在拖延时间
- 1941年12月6日
- 罗斯福向裕仁呼吁
- 1941年12月7日
- 第六章一个世界,一场战争
- 战争
- 1941年12月8日
- 日本的俘虏
- 1941年12月9日
- 表扬大使馆日籍雇员
- 1941年12月12日
- 苦中作乐
- 1941年12月13日
- 瑞士使馆负责代管
- 1941年12月14日
- 日本下级官吏的行径
- 1941年12月16日(摘自杜曼的日记)
- 平安夜和圣诞节
- 1941年2月24~25日
- 圣诞节
- 交换外交人员的事宜已在安排
- 1941年12月30日
- 有些日本朋友忠实如故
- 1941年12月31日
- 新年伊始
- 1941年1月1日
- 一杆进洞
- 1942年1月4日
- “让自己忙起来”
- 1942年1月9日
- 交换
- 1942年1月16日
- 1942年1月18日
- 1942年1月19日
- 1942年1月20日
- 1942年1月22日
- 1942年1月24日
- 1942年1月25日
- 帕布斯特将军的丧礼
- 1942年1月29日
- 新加坡陷落
- 1942年2月15日
- 1942年2月16日
- 必须彻底打败日本
- 1942年2月17日
- 任驻日大使十周年
- 1942年2月19日
- 历史的教训
- 名副其实的拦路抢劫
- 1942年2月21日
- 华盛顿诞辰日
- 1942年2月22日
- 日本必败
- 1942年2月28日
- 美国佬忆往事
- 1942年3月10日
- 大使馆杂记:社交及其他
- 1942年3月24日
- 一个美国出生的日本人选择留在日本
- 1942年3月25日
- 1942年3月27日
- 婉拒高尔夫邀约及理由
- 1942年3月28日
- 1942年3月30日
- 1942年3月31日
- 撤离计划依旧落空
- 1942年4月1日
- 1942年4月5日
- 1942年4月8日
- 吉米·杜立特空袭东京
- 1942年4月18日
- 巴丹和珊瑚海两役之后
- 1942年5月26日
- 准备起程
- 1942年5月29日
- 1942年5月31日
- “阵亡将士纪念日”上的讲话:“我们的袓国”
- 致美国人民的结束语
- 日本主要官员及各国派驻日本的主要外交使节人名一览
- 1932年6月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代办
- 美国大使馆
- 1933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代办
- 美国大使馆
- 1934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代办
- 美国大使馆
- 1935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代办
- 美国大使馆
- 1936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代办
- 美国大使馆
- 1937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美国大使馆
- 1938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美国大使馆
- 1939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美国大使馆
- 1940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美国大使馆
- 1941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美国大使馆
- 1942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美国大使馆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