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外交官格鲁见证十年亚太震荡

内容简介

1932年的日本已然疯狂: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政治刺杀事件不断,且准备退出国际联盟,撕毁《华盛顿条约》,妄图主宰亚洲和西太平洋。此时,美国需要派遣优秀的外交官力挽狂澜,既坚守美国在远东的权益,又努力避免战争。在这样的风口浪尖,格鲁大使走马上任。格鲁出使日本的十年,正是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十年,他的个人日记及公私文件提供了十分贴近实际外交的观察视角,披露了美日在各领域惊人斗争的内情,也展现了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全过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关于作者
  • 序言
  • 第一章刺杀阴影笼罩下的日本
  • 使日之始
  • 1932年5月14~18日 芝加哥至旧金山横贯大陆的特快列车上
  • 横渡太平洋
  • 1932年5月20日 旧金山
  • 1932年5月20日~6月6日 “柯立芝总统号”上
  • 1932年5月26日 檀香山
  • 抵达东京
  • 1932年6月6日 东京
  • 各家报纸对新大使的评论
  • 1932年6月7日
  • 准备觐见天皇
  • 1932年6月7日
  • 1932年6月9日
  • 给使馆人员的指示
  • 1932年6月13日
  • 觐见天皇
  • 1932年6月14日
  • 工作正式开始
  • 1932年6月15日
  • 日本剧院之夜
  • 1932年6月17日
  • 在美日协会的致辞
  • 1932年6月21日 东京
  • “日本的局势非常严峻”
  • 1932年6月29日
  • 光荣的7月4日
  • 7月4日 独立纪念日
  • 满洲将成为“满洲国”
  • 1932年7月5日
  • 1932年7月6日
  • “开了好头”
  • 1932年7月9日
  • 牧野伯爵说已经是年青一代在管事了
  • 1932年7月13日
  • “危险思想”——反法西斯主义者的专利品
  • 1932年7月15日
  • 折中还是诡辩?
  • 1932年7月16日
  • 日本为什么在“满洲国”问题上闪烁其词
  • 1932年7月18日
  • 1932年7月20日
  • 新闻媒体的外交功用
  • 1932年7月22日
  • 以球会友
  • 1932年8月4日
  • 史汀生国务卿“卑劣的、挑衅的”的演说
  • 1932年8月15日
  • 日本支持战争、反对国联的宣传
  • 1932年9月1日
  • 只有武力才能遏制日本
  • 1932年9月3日
  • 花旗银行事件
  • 1932年9月10日
  • 邀请格拉斯·费尔班克斯来度周末
  • 1932年9月11日
  • 日本在婚姻和政治方面的正统观念
  • 1932年9月20日
  • 德国使馆馆员论日本
  • 1932年9月27日
  • 一个日本男生的来信
  • 1932年9月20日
  • “要么忍着,要么打”
  • 1932年10月7日
  • 记在日本赴宴的经历
  • 1932年10月10日
  • 另一个日本发声了
  • 1932年10月18日
  • 与伍德罗·威尔逊夫人共餐
  • 1932年10月24日
  • 日本的寺院
  • 1932年10月27日
  • 参观日本丝厂
  • 1932年11月2日
  • 罗斯福当选
  • 1932年11月9日
  • 日式晚宴
  • 1932年11月25日 京都
  • 大使的消遣
  • 1932年12月29日
  • 苏俄:给外交礼节添了一个脚注
  • 日本人为什么不善于打扑克牌
  • 1933年1月24日
  • 外交界的座谈
  • 1933年2月14日
  • 日本的交通法规
  • 1933年2月15日
  • 呈国务卿史汀生函件
  • 日本如何仿效德国
  • 满洲与李顿报告书
  • 日本友人论日本陆军对俄国的恐惧
  • 日本政局的片刻平静
  • 史汀生国务卿的复信
  • 1933年1月21日
  • 第二章暴风雨前平静的三年
  • 日本决定退出国联
  • 1933年2月20日
  • 让人民了解实情
  • 1933年2月21日
  • 日本与西方决裂意味着什么
  • 1933年2月23日
  • 有趣的小插曲
  • 真有能维持和平的和约吗?
  • 1933年2月23日
  • 外交工作与消遣
  • 1933年3月14日
  • 皇家猎鸭会
  • 1933年3月23日
  • 来自赫尔国务卿的好消息
  • 1933年3月23日
  • 日本退出国联
  • 1933年3月27日
  • 日本人赈济加利福尼亚地震难民
  • 附:她没找到工作
  • 松冈汇报日内瓦会议的情况,矛头直指西方
  • 1933年5月1日
  • 演讲的负担
  • 1933年5月21日
  • 华北又有麻烦了
  • 1933年5月23日
  • 来栖评史汀生
  • 应建立一座“国际政治保健学院”
  • 日美关系得以改善的片刻
  • 1933年6月8日
  • 艺妓之夜
  • 1933年6月29日
  • 大使馆里的浪漫
  • 日苏间的紧张局势加剧
  • 1933年7月18日
  • 外交革命与日美关系
  • 俄日战争的谣传越来越多
  • 1933年9月7日
  • 初会广田外相
  • 1933年9月18日
  • 有关满洲的内幕新闻
  • 太平洋上的伟大实验室
  • 婚礼日
  • 1933年10月7日
  • 一位外交官谈泛亚洲运动
  • 1933年11月13日
  • 苏联大使前来致意
  • 1933年11月20日
  • 为什么日本人尊敬罗斯福
  • 1933年11月30日 感恩节
  • 日本式的广告
  • 1933年12月7日
  • 向罗斯福致敬
  • 1933年12月9日
  • 日本皇后产子
  • 1933年12月23日
  • 纳粹外交官的做派
  • 1933年12月28日
  • 日式摔跤——“相扑”
  • 1934年1月15日
  • 日本人在怀疑林德柏格
  • 1934年1月16日
  • 三位日本人救了大使馆的一条狗
  • 1934年1月19日
  • 有音乐助兴的日式家宴
  • 1934年1月20日
  • 荒木辞职,林接任
  • 1934年1月21日
  • 暴风雨前的平静
  • 1934年1月23日
  • 1934年1月24日
  • 三博故事的后续
  • 1934年1月25日
  • 1934年1月30日
  • 苏日紧张关系开始缓和
  • 1934年2月8日
  • 日本宫廷庆祝太子诞生
  • 1934年2月23日
  • 苏联大使认为1934年春季将是关键时刻
  • 1934年3月9日
  • 庆祝日美友谊
  • 1934年4月22日
  • 俄国寓言
  • 局势又突转紧张
  • 1934年4月28日
  • 赫尔国务卿立场坚定
  • 1934年4月29日
  • 日本爱国主义者恐吓荷属东印度
  • 1934年5月14日
  • 日本式的绥靖政策
  • 评价冈田内阁
  • 1934年7月6日
  • 和苏联大使一次有益的谈话
  • 1934年9月7日
  • 总体关系
  • 中东铁路职员被捕事件
  • 《洛迦诺公约》
  • 英日同盟
  • 广田论1934年的海军会议
  • 休假
  • 海军会议
  • “一定要为帝国海军雪耻”
  • 1934年11月2日
  • 接待贝比·鲁思
  • 1934年11月6日
  • 美国在远东为何必须立场坚定
  • 1934年12月27日
  • 有关日记和函电的说明
  • 1935年1月22日
  • 美国为何不应撤销《移民法》
  • 1935年1月27日
  • 我国海军在太平洋演习为何有助于和平
  • 1935年4月1日
  • 德国重整军备,为何有利于日本?
  • 1935年4月2日
  • 一位伟大的日本绅士论日本
  • 1935年5月22日
  • 美利坚先生和夫人访日
  • 1935年6月20日
  • 苏联大使认为美日关系前景不妙
  • 1935年7月17日
  • 向广田辞行
  • 1935年7月18日
  • 向白宫汇报
  • 1935年8月4~5日 华盛顿
  • 重返东京
  • 1935年12月17日
  • 怨愤的一年开始了
  • 1936年元旦
  • 罗斯福的新年警告如何刺激了日本
  • 1936年1月5日
  • 广田对罗斯福的答复
  • 1936年1月21日
  • 皮特曼参议员严厉谴责日本
  • 1936年2月11日
  • 第三章从未遂政变到公开战争
  • 雷霆一击:值得载入史册的两封电报
  • 斋藤子爵之死
  • 1936年2月27日
  • 拼凑起来的悲剧经过
  • 1936年3月1日
  • 日本新时代开始了
  • 1936年3月1日
  • 冈田首相是如何幸免于难的
  • 1936年3月2日
  • 广田改组内阁
  • 1936年3月5日
  • 广田阐释何为“积极外交”
  • 1936年3月13日
  • 按神道教仪式举行的皇室葬礼
  • 1936年3月26日
  • 两封寄到使馆的信
  • 1.“我想要六十日元的薪水”
  • 2.密探给大使馆内维尔总领事先生的报告
  • 荷兰公使预言日本要“南进”
  • 1936年4月25日
  • 意大利大使庆祝新的罗马帝国
  • 1936年5月9日
  • 日本拒绝我国海军访问其委任统治岛屿
  • 德国在苏日之间制造摩擦
  • 1936年6月18日
  • 二月的叛乱者被判死刑
  • 1936年7月6日
  • 返回东京
  • 1936年11月27日 东京
  • 向广田求证
  • 1936年11月30日
  • 有位大使察觉到德日可能结盟
  • 1936年12月3日
  • 苏联大使论德日协定
  • 1936年12月3日
  • 日本准备与全世界为敌
  • 1937年1月1日
  • 美国
  • 中国
  • 苏俄
  • 德国
  • 意大利
  • 英国
  • 日本国内
  • 陆军
  • 海军
  • 奎松和麦克阿瑟访问东京
  • 1937年2月1日
  • 日美关系从未这样好过
  • 1937年2月12日
  • 当心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 1937年3月19日
  • 日本欢迎海伦·凯勒
  • 1937年4月18日
  • 第四章中国事变
  • 中国事变开始了
  • 1937年7月8日
  • 日本各界一致赞成开战
  • 1937年7月13日
  • 美、英表达意见
  • 1937年7月14日
  • “去问游客吧”
  • 1937年7月17日
  • 中国对日本侵略的回答
  • 1937年7月20日
  • “既然你们拒绝接受我们的观点,那我们之间如何才能妥协呢?”
  • 1937年7月21日
  • 到处都有军队在活动
  • 1937年7月31日
  • 美国仍想维持和平
  • 1937年8月6日
  • 中国人误炸上海
  • 1937年8月29日
  • 与英国新任驻日大使罗伯特·克雷吉爵士首次晤谈
  • 1937年9月8日
  • 警告广田
  • 1937年9月20日 川奈
  • 对无能的政府提出强硬的意见
  • 1937年9月20日
  • 亲善使节
  • 1937年10月5日
  • 九国会议还能有什么用?
  • 1937年10月9日
  • 日本拒绝参加布鲁塞尔会议
  • 1937年10月21日
  • 1937年10月22日
  • 谣传和谈,但好战气焰日甚
  • 1937年10月30日
  • 广田指责美国企图组织反日阵线
  • 1937年11月16日
  • 赫尔否定广田的指责
  • 1937年11月17日
  • 广田为何误解赫尔的意思
  • 1937年11月20日
  • 给一个日本开明人士的信
  • 一个日本极端分子的来信
  • 1937年12月4日
  • 我们接到“帕奈号”沉没的消息
  • 1937年12月13日
  • “帕奈号”沉没以后
  • 1937年12月20日
  • 大使馆致“帕奈号”沉没事件日方调查人员的声明
  • 1937年12月22日
  • “帕奈号”事件告一段落
  • 1937年12月26日
  • 日本教师、小学生寄来的信和诗
  • 日本开始发现中国事变意味着什么
  • 1938年2月10日
  • 日本反对英国、观望美国
  • 1938年3月31日
  • 怀念帕德雷夫斯基
  • 1938年5月15日
  • 首次会晤外相宇垣将军
  • 1938年5月31日
  • 广田外相为什么丢官
  • 1938年6月21日
  • 中国事变演变为中日战争
  • 1938年7月1日
  • 日苏爆发冲突,但避免了战争
  • 1938年8月1日
  • 慕尼黑会议前夕的日本
  • 1938年9月30日
  • 两晤有田外相
  • 1938年11月7日
  • 1938年11月21日
  • 回复日本对我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异议
  • 1938年11月21日
  • 外交的核心
  • 一位提供情报的意大利人预言日本海军将挑起战争
  • 1938年11月27日
  • 罗斯福总统出手干预
  • 1938年11月30日
  • 向日方转达总统提出的各项问题
  • 1938年10月3日
  • 日本关上了开放之门
  • 1938年12月5日
  • 大战之年开始了
  • 1939年1月31日
  • 美国大使与“满洲国”使节互访
  • 1939年2月23日
  • 斋藤大使骨灰引发外交问题
  • 1939年4月3日
  • 斋藤大使的骨灰运抵日本
  • 1939年4月17日
  • 1939年4月18日
  • 1939年4月19日
  • 日本离开轴心国的航道
  • 1939年5月15日
  • 第五章一个世界,两场战争
  • 危险期开始
  • 1939年10月10日
  • 波兰大使发现日本有反德情绪
  • 1939年10月12日
  • “根据最可靠的消息来源”发表的演说
  • 1935年10月15日
  • 一次有历史意义的演说的背景
  • 1939年10月19日
  • 有些日本人警觉起来了
  • 1939年10月25日
  • 关键性的两个月
  • 1939年11月1日
  • 美国在对日关系上的抉择
  • 1939年12月1日
  • 与野村外相的三次会谈
  • 1939年12月4日
  • 1939年12月18日
  • 1939年12月22日
  • 米内海军大将领导新阁
  • 1940年1月14日
  • 有田重返外务省
  • 1940年1月18日
  • 英日事件将美国大使挤到暗处去了
  • 1940年1月23日
  • 得到罗斯福的赞许
  • 1940年2月14日
  • 更多的迹象表明日本在犹豫
  • 1940年4月10日
  • 有田终结了始于野村的会谈
  • 1940年4月26日
  • 日本与荷属东印度群岛
  • 1940年5月1日
  • “可以把我看作威尔基最早的支持者”
  • 1940年6月10日
  • 1940年6月18日
  • 日式葬礼使人想起另一个日本
  • 1940年6月11日
  • 德国的胜利搅乱了日美关系
  • 1940年7月2日
  • 与松冈外相第一次会谈
  • 1940年7月26日
  • 松冈寄语罗斯福
  • 1940年7月26日
  • 罗斯福总统答松冈外相
  • 1940年8月3日
  • 日本死心塌地投奔轴心国
  • 1940年8月1日
  • 松冈和斯坦哈特聚会
  • 1940年8月24日
  • 日本加速建立“新体制”
  • 1940年9月1日
  • 一个不为日本重视的警告
  • 1940年9月2日
  • 松冈解释日本何以就印度支那问题发出最后通牒
  • 1940年9月20日
  • 日本成为轴心国的正式伙伴
  • 1940年10月1日
  • 有些日本人对与轴心国结盟心怀疑虑
  • 1940年10月2日
  • 松冈说明日本参加轴心国的理由
  • 1940年10月5日
  • 松冈谈话两小时十五分钟
  • 1940年10月5日
  • 日本害怕美国主动采取措施
  • 1940年10月9日
  • 裕仁和近卫对三国盟约的真实想法
  • 1940年10月22日
  • 趋附亲日活动的美国杂志主编来访
  • 1940年10月24日
  • 重新考虑日本参加轴心国一事
  • 1940年11月1日
  • 野村海军大将被任命为日本驻美大使
  • 1940年11月7日
  • 1940年11月8日
  • 松冈谈罗斯福和野村
  • 1940年11月10日
  • 日本帝国庆祝其诞生两千六百周年
  • 1940年11月10日
  • 1940年11月11日
  • 松冈是三国条约的幕后黑手
  • 1940年11月18日
  • 日本向南看
  • 1940年11月25日
  • “亲善使节”赴美亦徒劳无益
  • 1940年12月7日
  • “轴心国赢不了这场战争”
  • 1941年1月1日
  • 总统对远东危机做出结论
  • 原口将军的节日问候
  • 1941年1月1日
  • 罗斯福对林德伯格
  • 1941年1月2日
  • 德国挑拨日本和美国断交
  • 1941年1月3日
  • 日本报纸预告日美战争
  • 1941年1月7日
  • 与松冈发生争执
  • 1941年1月18日
  • 派野村出使的唯一优点
  • 1941年1月20日
  • 日本的礼貌
  • 1941年1月25日
  • 第一次有偷袭珍珠港之谣
  • 1941年1月27日
  • 日本人视美国为战争贩子
  • 1941年1月31日
  • 日美关系的前景暗淡至极
  • 1941年2月1日
  • 日本继续蚕食活动
  • 1941年2月7日
  • 松冈愿做调人的内幕
  • 1941年2月21日
  • 高尔夫球成了外交的晴雨表
  • 1941年2月22日
  • 回想与松冈的一次谈话
  • 1941年2月26日
  • 日本暴力分子在国内的行为
  • 1941年2月28日
  • 有位日本政治家变得客气了
  • 1941年3月20日
  • 日本自欺欺人的例子
  • 1941年3月26日
  • 向威尔基致敬
  • 1941年3月30日
  • 日本的“南进”暂告停顿
  • 1941年4月10日
  • 盛传日本将进攻新加坡
  • 1941年4月15日
  • 《苏日互不侵犯条约》
  • 1941年4月17日
  • 苏日条约的背景
  • 1941年4月22日
  • 德国会进攻俄国吗?
  • 1941年4月22日
  • 松冈向黑龙会报告
  • 1941年4月25日
  • 松冈的手腕耍过了头
  • 1941年5月2日
  • 谒见皇太后
  • 1941年5月10日
  • 日本外交政策出现明显的分歧
  • 1941年5月15日
  • 1941年5月16日
  • 非正统外交的一章:对松冈的观感
  • 1941年5月27日
  • 德国催逼日本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
  • 1941年6月10日
  • 苏德开战前夕的日本国内情势
  • 1941年6月19日
  • 德国进攻俄国:初步印象
  • 1941年6月22日
  • 俄德开战后日本陷入窘境
  • 1941年6月23日
  • 日本采取观望政策
  • 1941年6月26日
  • 日本否认有反苏企图
  • 1941年7月5日
  • 罗斯福总统要求近卫首相否认日苏即将开战的传说
  • 国务卿特奉总统之命给日本总理大臣近卫文麿公爵阁下的信,1941年7月4日
  • 日本帝国外务大臣奉总理大臣之命复书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昭和十六年(1941)7月7日(译文)
  • 日本在观察德国对苏联的进攻
  • 1941年7月6日
  • 日本加紧动员
  • 1941年7月12日
  • 英国朋友写出了心里话
  • 1941年7月24日
  • 维希政府把印度支那的基地让予日本
  • 1941年7月25日
  • 丰田外相说明日本何以决定保护印度支那
  • 1941年7月25日
  • 美国冻结资产令——适用于日本和中国
  • 日本新外相为何睡不着觉
  • 1941年7月26日
  • 日美和好闪现一线希望
  • 1941年7月27日
  • 日美距战争只有八码远
  • 1941年7月31日
  • 关于日本某些内部弱点的内幕消息
  • 1941年8月7日
  • 从日本看大西洋会议
  • 1941年8月14日
  • 丰田将军的和平建议
  • 1941年8月18日
  • 据传满洲发生中国人骚动
  • 1941年8月20日
  • 1941年8月22日
  • 石油禁运和资产冻结对日本产生了影响
  • 1941年8月29日
  • 与近卫公爵餐叙
  • 1941年9月6日
  • 大使馆参赞与近卫私人秘书的谈话
  • 1941年9月18日
  • 日本提出了与中国媾和的条件
  • 1941年9月22日
  • 日本重述罗斯福与近卫会谈的条件
  • 1941年9月25日
  • 驻日大使呈送国务卿的报告
  • 1941年9月29日
  • 日美最后会谈的背景
  • 1941年9月30日
  • 日本对和平的渴望仍在增加
  • 1941年10月1日
  • 只有近卫公爵能拯救和平
  • 1941年10月3日
  • 沈阳的白俄被动员起来为日本效命
  • 1941年10月6日
  • 杜曼再晤牛场
  • 1941年10月7日
  • 1941年10月8日
  • 冻结信贷使日本濒于破产
  • 1941年10月9日
  • 丰田将军又想促成罗斯福-近卫会谈
  • 1941年10月10日
  • 近卫内阁倒台
  • 1941年10月16日
  • 与近卫公爵通信
  • 1941年10月17日
  • 美国大使馆里的西部风情
  • 1941年10月19日
  • 对东条政府的分析
  • 1941年10月20日
  • 评外务次官西春彦
  • 1941年10月22日
  • “妥协、妥协、再妥协”
  • 1941年10月24日
  • 天皇是如何干预决策的
  • 1941年10月25日
  • 华兹华斯时代的英国和丘吉尔时代的英国
  • 1941年10月27日
  • 德国人对东条内阁的反应
  • 1941年10月29日
  • 东乡外相接见各国使节
  • 1941年10月30日
  • 驻日大使呈送国务卿的报告
  • 民族切腹大有可能
  • 1941年11月4日
  • 来栖准备起程赴美
  • 1941年11月4日
  • 日本新闻界破坏会淡
  • 1941年11月5日
  • 东乡和重光尚可理喻
  • 1941年11月7日
  • 日本为何宁可静观而不愿与俄国开战
  • 1941年11月7日
  • 日本新闻界谨慎了一些
  • 1941年11月8日
  • 丘吉尔保证立即宣战
  • 1941年11月11日
  • “狗一受惊就会狂吠”
  • 1941年11月13日
  • 东条在国会致辞
  • 1941年11月16日
  • 和平能否维持,取决于美国
  • 1941年11月18日
  • 重新考虑近卫公爵
  • 1941年11月21日
  • 来栖:德国对他赴美深感不安
  • 1941年11月20日
  • 美国的十点建议传到日本
  • 1941年11月29日
  • 日本对美国的建议反应悲观
  • 1941年12月1日
  • 东乡感到失望
  • 1941年12月3日
  • 华盛顿向日本下了最后通牒
  • 1941年12月5日
  • 更多的日本人疑心美国在拖延时间
  • 1941年12月6日
  • 罗斯福向裕仁呼吁
  • 1941年12月7日
  • 第六章一个世界,一场战争
  • 战争
  • 1941年12月8日
  • 日本的俘虏
  • 1941年12月9日
  • 表扬大使馆日籍雇员
  • 1941年12月12日
  • 苦中作乐
  • 1941年12月13日
  • 瑞士使馆负责代管
  • 1941年12月14日
  • 日本下级官吏的行径
  • 1941年12月16日(摘自杜曼的日记)
  • 平安夜和圣诞节
  • 1941年2月24~25日
  • 圣诞节
  • 交换外交人员的事宜已在安排
  • 1941年12月30日
  • 有些日本朋友忠实如故
  • 1941年12月31日
  • 新年伊始
  • 1941年1月1日
  • 一杆进洞
  • 1942年1月4日
  • “让自己忙起来”
  • 1942年1月9日
  • 交换
  • 1942年1月16日
  • 1942年1月18日
  • 1942年1月19日
  • 1942年1月20日
  • 1942年1月22日
  • 1942年1月24日
  • 1942年1月25日
  • 帕布斯特将军的丧礼
  • 1942年1月29日
  • 新加坡陷落
  • 1942年2月15日
  • 1942年2月16日
  • 必须彻底打败日本
  • 1942年2月17日
  • 任驻日大使十周年
  • 1942年2月19日
  • 历史的教训
  • 名副其实的拦路抢劫
  • 1942年2月21日
  • 华盛顿诞辰日
  • 1942年2月22日
  • 日本必败
  • 1942年2月28日
  • 美国佬忆往事
  • 1942年3月10日
  • 大使馆杂记:社交及其他
  • 1942年3月24日
  • 一个美国出生的日本人选择留在日本
  • 1942年3月25日
  • 1942年3月27日
  • 婉拒高尔夫邀约及理由
  • 1942年3月28日
  • 1942年3月30日
  • 1942年3月31日
  • 撤离计划依旧落空
  • 1942年4月1日
  • 1942年4月5日
  • 1942年4月8日
  • 吉米·杜立特空袭东京
  • 1942年4月18日
  • 巴丹和珊瑚海两役之后
  • 1942年5月26日
  • 准备起程
  • 1942年5月29日
  • 1942年5月31日
  • “阵亡将士纪念日”上的讲话:“我们的袓国”
  • 致美国人民的结束语
  • 日本主要官员及各国派驻日本的主要外交使节人名一览
  • 1932年6月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代办
  • 美国大使馆
  • 1933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代办
  • 美国大使馆
  • 1934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代办
  • 美国大使馆
  • 1935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代办
  • 美国大使馆
  • 1936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代办
  • 美国大使馆
  • 1937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美国大使馆
  • 1938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美国大使馆
  • 1939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美国大使馆
  • 1940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美国大使馆
  • 1941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美国大使馆
  • 1942年1月1日
  • 总理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次官
  • 内阁成员
  • 大使
  • 公使
  • 美国大使馆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美国大使眼里的幼稚日本

    美国大使现如今常常沦为政治分肥的战利品,可在过去的历史上也曾发挥过一些相对重要的作用。说是和平年代的第一道战线也是一点都不为过。《使日十年:1932~1942 年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C・格鲁的日记及公私文件摘录》通过驻日大使格鲁的日记让我们看到日美关系的变化,更可以在笔下看到日本这个国家幼稚的一面。1. 身处一线《现场》里战地记者深入一线虽不敢说可以更加了解前方战况,但往往可以掌控第一手的信息。本书中格鲁作为美国驻日大使,他本人更是长期坚守在自己视为第一线的外交战场。“我们的外交是我们国防的第一道防线。只要尚存可能,就必须守住这第一道防线;想要守住,就得去做工作。” 大概也是因为由此信念,他才在外交界服务了三十九年。多年的服务让他养成了一个记录的习惯,“每天都会把当时的情报、观感和想法记录下来”。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本书的问世,在日本十年间的记录很多来源于当时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真诚,根据事后的结果来讲又可以发现其对日本这个国家有着相当准确的判断。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注意这并非是记录原件,中间难免会有事后的美化以及相应的删减,要是考虑到机密等因素,所能呈现的注定只是部分内容。即便如此,在作者的笔下我们不光可以近距离了解发动了侵略战争的日本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癫狂最后和美国兵戎相见。这本书可以和《我的两个祖国》放在一起阅读,在时间上又重合,又有着相对独特的美国大使视角。2. 幼稚日本本书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日本幼稚一面的揭示。书中有多次指名道姓,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 “满洲国” 事件中的滑稽表现,和李顿调查团的举动摆在一起生动告诉了我们什么叫 “弱国无外交”。在日美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幼稚大概要数一方面需要和美国建立良好关系,另一方面在舆论上大发厥词以期施压实现自己的目的。坦白来说,不像现代国家的外交做法,更像是无赖混混的行为。在日美刀兵相向之后,受困于大使馆内,本书作者又一次通过日本下层官吏的荒唐举动看到了日本人的 “优柔寡断、易变以及幼稚”。原本应该保持畅通的外交渠道在军国主义以及军方等影响下早已名存实亡,整个国家彻底陷入到一种全面的疯狂之中。通过读者视角来看,日本在和美国处理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幼稚可能危害不算太大,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它和纳粹德国的缔约。胜败对自己都没有好处,还助长了这位盟友的嚣张气焰,切实损害了自身的利益。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明明有许多正确的选项却总是一次次错过。纵然日本受到个别政客或者某一届政府的误导,在乱局之中还是有些明白人的,可惜这些人一如既往的软弱无力不仅没能表达出内心的想法,还眼睁睁看着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3. 军方主导回顾作者在日本这十年,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军方逐渐掌握话语权的过程。或许可以说军方从最初的某些时刻主导变成了全方位掌控,刚开始还会有各种的冲突,到最后已是到处横行。在作者的叙述下,东条英机作为现役大将出任军人首相确实不同寻常,按道理来说能更好控制陆军中的极端分子,可结果如何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在这个过程中有趣的是天皇的态度,他立场鲜明让陆海军服从其意志,在东条政府的组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陆军第一次为日本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公开承担责任” 听起来更像是曾经搞破坏的极端分子不再需要政府来擦屁股,更彻底撕开了这块遮羞布。天皇的尊崇让他的军方和政府以及各方势力的混乱中处于一种较为超然的地位,甚至可以像外界展现一种温和爱好和平的形象。可在战事的推进中不再满足于幕后的干预,更像是《“无责任” 的帝国》里的罪魁祸首。言及至此,我们与其说军方主导了战争,倒不如说它更好贯彻了天皇的意志,带领着整个国家朝着侵略战争一路狂奔。战后的处理办法却通过赦免的形式让其残留的军国主义得以在当下的右翼势力中死灰复燃。4. 日美之间很显然日本和美国之间有各种的冲突,也有着需要进行合作的需求。其中之一的冲突可能是来源于中国以及所谓的 “满洲国”。说白了就是日本的疯狂侵略影响到了美国。按照作者的记录,当时的美国还力图在中国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换句话来说,日本对中国的土地和各种资源进行疯狂掠夺,而美国更加在意的是开放市场。在这位美国大使看来,自己以及其国家可以说是好人,甚至算主持正义的一方。可对于当时的中国和普通百姓来说就未必了,甚至可以说只是换个思路罢了。美国对于蒋介石以及其政府的支持和扶持,日本通过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来参与游戏,似乎双方曾有机会实现所谓的和平,可最终的不欢而散更像是利益之间的冲突,而非是对和平的真正热爱。这就像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展了一场代理人的战争,真正承受代价的中国民众没有发言权。在牌桌上各怀鬼胎,彼此的谈判破裂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5. 日本必败当日本采取闪电战袭击美国之时,作者就断言日本必败。“狠揍日本人一顿” 可能只是美国参议员放的狠话,作为大使他明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短期内可能还要承受巨大损失。“美国人民一旦愤起,就绝不会善罢甘休。” 说起来有些道理,但更为重要的恐怕还是 “美、英、澳、荷属东印度,甚或苏俄、中国都终于起来反对它”。在这场全世界反对法西斯的战争中,日本的落败早已注定。日本不断扩张的疆域,让反法西斯同盟似乎显得倍觉艰难,可在作者看来日本的必败就像引力定律一般。未经事实证明确实更像是痴人说梦。不过作者对于最后结果的预想倒是让人看到了日本以及它的狐朋狗友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随时会走向终点。从结果来看的话,书中作者对于日本以及局势的判断可以说相当准确,可多少有些事后诸葛亮的嫌疑。不过根据作者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判断的思路来说倒有一定的合理性。身处战争之中,高层向下传递出来的坚定信念确实可以提升士气,就像最后他被迫离开美国驻日大使馆一样。他做了一切可以做的努力,至于结果就听天由命。6. 写在最后作为中国读者,我们可能更关注自身国家的历史。光看书名未必会了解到这方面太多信息,可一旦打开就会发现在日美之间的外交游戏中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我们习惯于用熟悉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历史,切换到不一样的视角看似司空见惯的历史也变得别有一番滋味。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代入作者的视角,但切勿以为其就是客观中立且真实可信的。将信将疑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意味着我们既要选择相信书中的内容,又随时保留对其进行质疑的权利。在事实和证据面前,书中再言之凿凿的都需要进行反复检验。作为普通读者,我们不需要进行严谨的考证,但依然可以从中对日本和美国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换言之,我们可以更为理解其在当下的互动。历史中那些事情可能早已天翻地覆,可其留下的巨大惯性还是会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实,甚至存在于当下的某些角落之中。面对如今蠢蠢欲动的近邻日本也好,摩拳擦掌的美国也罢,我们的地位和势力今时不同往日却依然需要警惕其曾经的所作所为以及由此导致的系列后果。政策和执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历史在自己的惯性运行中难免会压着相同的韵脚出现。我们不可以忘记那段令人不快的历史,更不能浪费其留下的宝贵教训。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