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读懂中国王朝的结构性死结,探究死结现象的规律与动因。

内容简介

两晋是黑暗、屈辱、不幸的朝代?晋朝如何突破二世而亡的历史瓶颈期?皇室与士族共治秩序的产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本书是一本完整的两晋政治史读物,全面揭示了两晋兴衰背后的深层次治理逻辑与历史因果,多角度透视了晋王朝的困境。书中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出发,结合人物个案和家族研究,剖析了导致晋王朝衰败的死结现象,并关联东汉与三国时代的历史经验,指出北朝、隋唐兴起背后的机理,揭示晋朝在中国历史上两次绝无仅有的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绪章 晋王朝何至于此?
  • 第一章 司马懿父子的代魏接力
  • 第一节 系统的死结是怎样形成的?
  • 第二节 司马懿:双面人革命
  • 第三节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两手策略
  • 第四节 当儒学遭遇玄学
  • 第二章 晋武帝,儒家理想社会的布局
  • 第一节 恢复周制的政治实践
  • 第二节 天下重现大一统
  • 第三节 共治结构的平衡安排
  • 第三章 大一统时代的终结
  • 第一节 杨、贾外戚势力出局
  • 第二节 宗室诸王的混战
  • 第三节 统治集团外部的挑战
  • 第四节 宗室、士族大败局
  • 第四章 建康,共治的新起点
  • 第一节 王马共治与东周模式
  • 第二节 皇权与当权士族的冲突
  • 第三节 共治实践的游戏规则
  • 第四节 渡江名士的选择
  • 第五章 桓温独大的时代
  • 第一节 恢复神州的价值付诸实践
  • 第二节 桓温主导共治的开始
  • 第三节 桓温的两难困局
  • 第四节 江左名士:隐逸或出仕
  • 第六章 苻坚与谢安的解决方案
  • 第一节 混合秦周胡三制的前秦政权
  • 第二节 谢安主导士族联合专政
  • 第三节 淝水之战的胜负与天命所在
  • 第七章 刘裕引领百年变局
  • 第一节 武人势力挑战士族政治
  • 第二节 晋室的实际统治是怎样被终结的?
  • 第三节 刘裕重建集权专制的统治
  • 第四节 首开禅代杀害前朝君主的恶例
  • 余论 历史为何选择北朝?
  • 后记 我写晋朝那些事
  • 参考文献
  • 附录 晋大事年表
  • 十六国一览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9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的时候,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原因,让我疯狂爱上了这段历史,但是也因为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加工小说,所以因为对刘备的喜欢,自然就讨厌了已经被刻画成反面角色的曹操。当然哪个整天跟着曹操,一直和诸葛亮作对的司马懿,就更加是不喜。连带着,最后也忽略了晋朝这个启动了中华南北融合、胡汉融合、宗教冲撞、文化冲撞的大时代。幸运的是这本书将一个真实的时代带到了我们眼前,这是一部深刻剖析晋朝历史与社会矛盾的著作,也是一段中华名族不断打磨自身文明的艰难行程。这本书看完,我大概提炼出以下的 5 点核心内容,挂一漏万,希望激发大家的阅读好奇心:1、晋朝的政治斗争与家族权力的纠葛书中详细描述了晋朝时期司马家族如何通过政治斗争巩固权力,并与其他士族家族产生复杂的权力纠葛。这一点在晋朝的 “八王之乱” 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各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长达十六年的内战,这场内战不仅消耗了晋朝的国力,也导致了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在很多朝代都有发生,如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明朝的靖难之役等,这些事件都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2、晋朝的士族文化与社会阶层的固化《晋朝的死结》中对晋朝士族文化的分析,揭示了士族阶层在社会中的固化现象。晋朝的士族文化强调门第和血统,导致社会流动性降低,寒门子弟难以通过个人努力跻身上层社会。这种现象在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有出现,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九品中正制”,以及后来的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士族势力的一种制衡。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士族文化的影响。3、晋朝的宗教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书中对晋朝宗教与哲学思想的融合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是玄学与道教、佛教的互动。晋朝时期,士族阶层中流行玄学清谈,这种思潮与道教的自然无为和佛教的出世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宗教与哲学的融合在历史上的其他时期也有出现,如宋朝的理学与佛教禅宗的结合,明朝心学的发展等,这些思想的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晋朝的外交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处理《晋朝的死结》中详细分析了晋朝不同时期的对外策略。西晋时期,晋武帝通过婚姻联姻策略与北方鲜卑、南方吴越等地区建立了婚姻联姻关系,以巩固国家的边疆稳定。同时,晋武帝采取宽容政策,接纳前秦攻陷的中原地区的人民和移民,实现了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然而,这种对外策略的优势在于短期内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但长期来看,由于缺乏有效的军事防御和对边疆民族的深入了解,导致了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和外族的频繁侵扰。东晋时期,晋朝与北魏之间虽时有军事冲突,但也通过签订《永和乐福和议》等协议,维护了边疆的和平。晋朝的民族关系和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稳定,同时也通过开展对南方民族的征服和统一,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5、北方胡人国家的兴衰与总结东晋和西晋时期,北方地区的胡人势力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西晋时期,由于内乱和外患的双重打击,最终被游牧民族所灭,这标志着胡人势力的兴起和中原地区的动荡。东晋时期,北方的民族已经被统一为北魏,东晋与北魏之间虽时有军事冲突,但也通过签订协议,维护了边疆的和平。这一时期的胡人势力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及变革表现在,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模仿汉族的制度,还在文化上吸收儒家思想,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推动了胡人政权的汉化进程。然而,这么多胡人国家最后衰败的关键因素在于,他们在吸收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失去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和战斗力,如北魏后期的腐化和内乱,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衰败。这些历史事件表明,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需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和发展。这是一本了解历史的好书,在我读过的历史书中,特别有启发意义。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