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汉字与日语出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日本。

内容简介

据说,中国人现在使用的日常汉语中,有三分之一都来自日本人的创造。日语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三个部分组成。对于看惯了中文汉字的人来说,日语汉字中有些汉字让你马上就能猜透它的意思,有些汉字,让你回忆起了古文书上的风景,而有些汉字,却会让你觉得好陌生。

这个让我们备感亲切又陌生的词汇体系中,究竟有哪些造词秘密?日本人又创造了哪些汉字逆输入中国?

《知日·和制汉语》特集,全方位介绍不同类型的日本汉字和词语,带你了解这个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文字体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特集 和制汉语
  • 汉字的基础
  • 日本47府道都县的风土汉字
  • 那些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汉语
  • 日语?汉语?
  • 和制汉语词汇50
  • 造词人物:制度与价值观的概念传递者
  • 明治以前的和制汉语及造词原理:同为汉字,相近却不相同
  • 日本的‘国字’:一个字,也可以表达复杂的含义
  • 生活中での和製漢語:衣食住から生まれた造字の知恵生活中的和制汉语:衣食住中生长的造字智慧
  • 汉字检定、年度汉字:热衷于汉字的日本人
  • 流行文化与和制汉语:最欢快的和制汉语
  • 看板上的和制汉语:边走边拍,路上字体观察
  • 四字熟语:虽然看不明白,但是觉得好厉害!
  • 易错汉字:词义的暗号
  • 名字·姓氏:刻着时代印记的名与姓
  • 动植物的汉字卡片
  • ‘冠婚葬祭’中的和制汉语:汉字堆中的人生行事
  • 日本方言中的汉语:语言中关于风土的记忆
  • 写研:是汉字,也是艺术!
  • 和制外来语:蛋黄酱不够多!
  • 读书:汉字的溯源之旅
  • 造的魅力:笹原宏之的国字研究之路
  • 书道之旅:从文字中发现美
  • 和制汉语VS 中文译词:国力之争
  • 旅情,那些或缱绻或趣致的地名
  • 别册
  • 日和手帖 小袖宽衣,肌触雅趣
  • regulars
  • photographer 滨田祐史:凝视光与影的世界
  • book 人形无言,戏有声
  • magazine 明日的绘本 《真夜中》之《特集:物语与设计》
  • 器 兵左卫门手工漆筷
  • manga 寄生兽:脑与心的战斗
  • 俳句 俳句革命家
  • 料理 寿喜烧
  • 吴东龙の设计疆界 看展第十年的新发现:2014东京设计师周看展笔记
  • 虫眼蟲语 黄支子
  • 告诉我吧:日语老师 浮光掠影看2014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将中文推向全球

    一本有趣的 " 和制汉语 “的普及读物,总体上没有什么深度,当然这只是一本杂志 而不是学术性著作,对于喜欢了解日本汉字文化还是有意义的。汉字作为东亚国家历史上曾使用过的非本国通用文字,在近些年来周边国家开始有意识有系统的在从本国用语中排除掉,如朝韩、越南皆取缔了汉字而重新大力推广本民族的文字,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民族主义对外来文字是否继续沿用的选择,这种行为倒也无可厚非。但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的提升,汉字的影响力也开始慢慢增强,如华人国家新加坡上世纪七十年代选择了大陆简化字和拼音,马来西亚华人也在华人学校、华人报纸选择用简体字,韩国教育部也在小学生中教授汉字。身为中国人的我,当然觉得这是好事。通过本书我们看到之所以” 和制汉语 “能反哺中国汉语,一方面是日本保留了较好的汉文化,使得中国人看见这些” 和制汉语 “便莫名亲切,又因为这些” 和制汉语 “既上溯历史典籍又与时俱进,故而显得不刻板,另一方面则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得其文化影响力也大大提升。中华文化不仅是在中华大地上的才叫中华文化,古人有” 夷夏之论 “,” 礼之失之求诸野 “,正因为日本保存了较好的汉文化且求新求变,汉文化的生命力才日益旺盛。今日之中国是开放性、包容性的,不仅仅从儒家文化圈中相互交流,还要将视野扩展至全球,让许多外来语充实中华文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君の日语一手本当

      还不点进来看看,解字算命啦👻了解亿点点 “霓虹” 不然怎么追番?和《东言西语》同种不同类。一个是语音,一个是字形。互相参照着,就当看一乐。日本所谓的 “全面西化”,其实大大滴狡猾,就是保留了汉子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嘿嘿,韩国越南就上当了,现在都还没有反应过来,还在 “去中国化”🤣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