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类型
7.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9千字
字数
2015-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注重庆特殊的农民工群体“棒棒” 的研究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个特殊的农民工群体——重庆“棒棒”(以从事人力搬运为主的农民工群体,因其手拿一根用于搬运的竹棒,重庆市民称其为“棒棒”)为研究对象,以其所固有的乡土社会的特质——乡土性为研究主题,从都市感知的视角切入,考察这一群体都市适应的特点,探讨中国农民的乡土性在该群体都市适应中的体现,分析他们所延续的乡土性对其都市感知和都市适应过程的影响,揭示棒棒社会保持乡土性的本质特点,并由此来讨论都市化背景中底层社会的特质。
书中大量第一手的、生动的访谈资料,鲜明生动地呈现了“棒棒”工作和生活的现实场景,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隐秘的内心世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资助项目
- “跨界与文化田野”丛书总序
- 一、“跨界的人类学”将成为人类学学术的重要方向
- 二、关于文化田野
- 序言 “乡土范畴”与“破土而出”
- 一
- 二
- 三
- 重庆市沙坪坝区“棒棒”分布图说明:
- 导言
- 一、 城市融入:论题及其研究路径
- (一)人类学经典论题:乡土性
- (二)城市融入过程中乡土性居于何处?
- (三)“都市感知”与城市融入研究
- 二、 走进“棒棒”:田野与方法
- (一)相约“棒棒”
- (二)我与田野
- (三)研究方法
- 三、 回到书斋:内容与结构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结构安排
- 第一章 从“苦力”到“棒棒”
- 第一节 “苦力”生存的土壤
- 一、山城地理概貌
- 二、移民政策的变迁
- 第二节 历史中的“苦力”
- 一、清代和民国时期
- 二、1949年以后
- 第三节 记忆与现实中“苦力”的交织
- 一、生计方式:“下力”
- 二、组织形式:“野力”与否
- 三、社会地位:“下贱”
- 第四节 定位重庆“棒棒”
- 小结
- 第二章 想象都市:入城动机
- 第一节 都市想象的变迁
- 第二节 都市信息来源
- 第三节 都市想象的图景
- 一、对谋生环境的想象:“容易挣钱”
- 二、对城里人的想象:“城里人很狡猾”
- 三、对现代都市的想象:“城里是精彩的世界”
- 第四节 需求与入城动机
- 一、基于生存的需求:“挣现钱”
- 二、躲避计划生育:“躲娃儿”
- 三、外出务工的驱动力:“打工是潮流”
- 小结
- 第三章 进入都市:都市直感
- 第一节 都市景观直感
- 第二节 城乡差异直感
- 一、生活环境的对比:“很不同”
- 二、感受“他者”:“城里人跟我们很不同”
- 第三节 入城初期的担忧
- 一、陌生的环境:“怕人生地不熟”
- 二、身份的差异:“怕被看不起”
- 第四节 家的慰藉
- 一、家庭责任:“就想挣钱拿回去”
- 二、家的温暖:“还是家里舒服”
- 小结
- 第四章 扛起“棒棒”:谋生的选择
- 第一节 打工历程
- 一、多样的打工形式:“以前哪样都干过”
- 个案一
- 个案二
- 二、成为“棒棒”:“捞棒棒也是打工”
- 第二节 从业空间与行业准入
- 一、行业规模:“形成了气候”
- 二、入行渠道:“一个带一个”
- (二)“带”与回报
- 第三节 生计方式与从业决策
- 一、谋生方式:“下力挣钱”
- 二、报酬方式:“现过现”
- 三、生活方式:“自由”
- 小结
- 第五章 “棒棒”社会:行业与社会
- 第一节 “棒棒”的空间分布:“地盘”
- 一、分布概况:“重庆垰垰角角都是‘棒棒’”
- 二、“散棒棒”的领地:“露天坝”
- 三、两方维护的领地:“缴费办证”
- 四、三方维护的领地:“一块五,各得五角”
- 第二节 “棒棒”社会的内部结构
- 一、“坨”:“棒棒”的群分类概念
- 二、“坨”的划界标准
- 三、“坨”的形成与运行:实践的关系
- 第三节 “棒棒”的合作与冲突
- 一、合作的契机与社会结合的可能:“喊”
- 二、关系拿捏与邀约策略:“喊谁”与“如何喊”
- 三、实践的差序格局
- 四、典型性冲突:“抢业务”
- 小结
- 第六章 应对生计:策略与技巧
- 第一节 身体的经验
- 一、身体能力的获得与实践:“要动脑筋,不能使蛮力”
- 二、“下力”的身体感受:“心得”
- 第二节 揽活策略
- 一、业务与社会关系:“熟人业务”
- 个案一:
- 个案二:
- 个案三:
- 个案四:
- 个案五:
- 个案六:
- 个案七:
- 二、业务与时间感:“时间要算好”
- 第三节 讲价技巧
- 一、讲价时机:“讲好价了再搬”
- 二、技巧与心态:“城市人也有傻的”
- 第四节 收入行情与生活
- 一、工钱与收入:“人工费涨得快”
- 二、收入与心态:“我们自己心里有数”
- 三、生活状况
- 小结
- 第七章 艰难的融入:心态与身份
- 第一节 感知“卑微”
- 一、身份意识:“比叫花子好一点”
- 二、劳动观念与身份意识:“下力好脏人”
- 三、底层服务行业与身份意识:“像听人使唤一样”
- 四、身体标签与身份:“人又生得丑,下力莽起吼”
- 第二节 “羞辱感”体验
- 一、“受辱”的主要途径
- 二、“羞辱”的主要内容
- 三、“羞辱”的归因
- 四、“羞辱感”:一种身份感知
- 第三节 “忍”与身份认同
- 一、忍:应对与都市人的冲突
- 二、忍的目的:为何而忍
- 三、忍的策略:何以能忍
- 四、身份认同:何以能忍的关键
- 小结
- 第八章 情感表述:依恋与向往
- 第一节 与城里人的交情
- 一、“有亲切感”
- 二、“以心换心是少有的”
- 第二节 同行的情谊
- 一、情感的沟通:“摆龙门阵很快乐”
- 二、难言的“患难情”
- 第三节 家的眷恋
- 一、事实的家:家庭迁徙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 二、情感的家:夫妻情感的表达
- 三、家的信念:对子女的期望
- 四、伸缩自如的家:不舍的亲情
- 第四节 迷茫的乡土
- 一、记忆之乡土:“感觉好自在!”
- 二、身后之乡土:“土地是退路”
- 三、未来之乡土:“走一步算一步”
- 小结
- 结论 都市感知与乡土性 ——都市化背景中的底层社会
- 一、 “土气”:乡土性在都市中的延续
- (一)乡土性的延续之于城市融入
- (二)乡土性的延续之于城乡关系
- 二、 都市感知:能动性的体验
- (一)都市感知的表现形式与本质特点
- (二)理性与城市融入的能动性
- 三、 “动”:流动的底层社会
- (一)都市化过程中的底层
- (二)底层的行动者与实践者立场
- 四、 “棒棒”与重庆区域文化特质
- 参考文献
- 译著
- 中文专著
- 期刊文章
- 学位论文
- 典籍方志
- 政府文件和非正式出版物
- 档案资料
- 网址
- 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本文主要报道人名录
- 附录二: 本文部分“棒棒”简历
- 附录三: 一个“棒棒”的日记
- 2009年3月23日 阴
- 2009年3月24日 阴
- 2009年3月25日 小雨转阴
- 2009年3月26日 阴
- 2009年3月27日 阴
- 2009年3月28日 小雨转阴
- 2009年3月29日 阴
- 2009年3月30日 晴
- 2009年3月31日 雨转阴
- 2009年4月1日 小雨
- 2009年4月2日 晴
- 附录四: 重庆火车北站广场管理处人力搬运管理规定
- 附录五: 某新建小区“棒棒”的工天表和收入分配表
- 附录六: 陈定禄的亲属关系图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