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卷《李达全集》,汇集李达同志一生的著作、译作、论文、演讲稿和书信。本册是第四卷。

内容简介

李达同志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大师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思想史等众多领域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留下了大量著作、译作、论文、演讲稿和书信,它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天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思想资源。

据初步考证和统计,李达一生撰有25部专著、20部译著、200多篇文章和讲演稿以及大量的书信、诗作等,共约1000万字。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要从理论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不认真研读李达的论著,就必须倍加珍视李达文献这一宝贵的思想资源。

《李达全集》共计20卷,汇集李达同志一生的著作、译作、论文、演讲稿和书信,大体上按时间顺序编排,并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专著,合并为10卷。第二部分为译著,合并为8卷。第三部分为论文、译文、演讲稿和书信,分为2卷,其中,一卷为1919年至1949的论文、译文集,另一卷为1950年至1966年的论文、演讲稿和书信集。

目录

  • 版权信息
  • 现代社会学(1926.6)
  • 第一章 社会学之性质
  • 第一节 社会学之由来
  • 第二节 社会学之趋势
  • 第三节 心理学派社会学之批评
  • 第四节 唯物史观与社会学
  • 第五节 社会学之使命
  • 第六节 社会学与诸科学之关系
  • 第七节 社会学之问题
  • 第二章 社会之本质
  • 第一节 三大历史的社会本质说之检讨
  • 第二节 唯物史观社会说
  • 第三章 社会之构造
  • 第一节 社会构成之基础
  • 第二节 社会之上层建筑
  • 第三节 社会之秩序
  • 第四章 社会之起源
  • 第一节 人类之社会性
  • 第二节 器具之制造
  • 第三节 器具之发明与生活之改变
  • 第四节 言语与思想之功用
  • 第五章 社会之发达
  •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之原因
  • 第二节 劳动之社会化
  • 第三节 劳动手段之发展
  • 第四节 人群之战争
  • 第五节 交换范围之扩大
  • 第六节 文物制度之发达
  • 第六章 家族
  • 第一节 家族之起源
  • 第二节 血族群婚家族
  • 第三节 半血族群婚家族
  • 第四节 对偶婚姻家族
  • 第五节 一夫一妻制家族
  • 第六节 妇女解放与家庭之将来
  • 第七章 氏族
  • 第一节 氏族之界说
  • 第二节 氏族之组织
  • 第三节 氏族之崩坏
  • 第八章 国家
  •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之区别
  • 第二节 国家之本质
  • 第三节 国家之成立
  • 第四节 国家之发展
  • 第五节 国家之消灭
  • 第九章 社会意识
  • 第一节 社会意识之意义
  • 第二节 社会意识之作用
  • 第三节 社会意识之变迁
  • 第四节 社会意识之完成
  • 第十章 社会之变革
  • 第一节 社会变革之概念
  • 第二节 社会变革之观察
  • 第三节 资本社会之崩坏
  • 第四节 阶级斗争之功用
  • 第五节 文物制度之革新
  • 第六节 社会变革之要件
  • 第十一章 社会之进化
  • 第一节 进化之原理
  • 第二节 经济之进化
  • 第三节 政治之进化
  • 第四节 法律之进化
  • 第五节 道德之进化
  • 第六节 宗教之进化
  • 第七节 哲学之进化
  • 第八节 艺术之进化
  • 第十二章 社会阶级
  • 第一节 阶级之概念
  • 第二节 法律上之身份与阶级
  • 第三节 政治的组织与阶级
  • 第四节 现代之阶级分析
  •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 第一节 社会问题之由来
  • 第二节 社会问题之性质
  • 第三节 社会问题之种类
  • 第四节 中国社会问题之特性
  • 第十四章 社会思想
  • 第一节 自由主义
  • 第二节 保守主义
  • 第三节 空想的社会主义
  • 第四节 马克思社会主义
  • 第五节 马克思社会主义之分化
  • 第六节 无政府主义
  • 第七节 IWW
  • 第八节 社会改良主义
  • 第十五章 社会运动
  • 第一节 社会运动之概念
  • 第二节 社会运动之派别
  • 第三节 社会运动之机关
  • 第四节 社会运动之种类
  • 第五节 国际的社会运动
  • 第十六章 帝国主义
  • 第一节 帝国主义之界说
  • 第二节 帝国主义之特征
  • 第三节 帝国主义与中国
  • 第四节 帝国主义之消灭
  • 第十七章 世界革命
  • 第一节 世界革命之意义
  • 第二节 世界革命之对象
  • 第三节 世界革命之目的
  • 第四节 世界革命之方法
  • 第五节 世界革命与国民革命
  • 第六节 国民革命之归趋
  • 第十八章 社会之将来
  • 附录:三版例言
  • 湖南李达号鹤鸣启事(1927.9)
  • 民生史观(1928.5)
  • 土地所有权之变迁(1928.5)
  • 日帝国主义底陆海军现势(1928.6)
  • 民生史观和唯物史观(1928.6)
  • 对日经济绝交之研究(1928.6)
  • 三民主义之社会学的研究(1928.7)
  • 中国所需要的革命(1928.7)
  • 佃租论(1928.7—1928.9)
  • 土地问题研究(1928.8)
  • 完成民主革命!(1928.9)
  • 革命过程中的民主革命(1928.9)
  • 现代中国社会之解剖(1928.10)
  • 中国农业人口之阶级的分析(1928.10)
  • 法理学大纲(1928.11)
  • 绪言
  • 第一章 法理学之意义
  • 第一节 由法律学定义观察之法理学意义
  • 第二节 由法律学研究方法观察之法理学意义
  • 第三节 由法律学范围观察之法理学意义
  • 第二章 法理学之分派
  • 第三章 分析派之法理学
  • 第四章 哲学派之法理学
  • 第一节 纯哲学派
  • 第二节 自然法派
  • 第三节 社会哲学派
  • 第五章 历史派之法理学
  • 第六章 比较法学
  • 第七章 社会学派
  • 第八章 法律之进化
  • 第九章 法律之本质
  • 第一节 通说
  • 第二节 自说
  • 第十章 法律之内容
  • 第十一章 法律之形式
  • 第十二章 法律之本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始建于1921年9月1日,重建于1950年12月1日,是党和国家政治读物出版社,也是我国第一家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出版社。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人民出版社”社名,成为国家和各省级人民出版社最为显著的形象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