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读书》2021年05期收录葛兆光《明清科举的新文化史研究》等作品。

内容简介

本期主要文章:葛兆光《明清科举的新文化史研究》、刘涛《楷书体的古称》、江湄《人心与世局:陈寅恪的“新”史学》、韦森《币制的演变与世界经济新变局(下)》、郭宝昌《京剧现代化,需要“革命派”》等文章。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明清科举的新文化史研究
  • 楷书体的古称
  • 人心与世局:陈寅恪的“新”史学
  • 币制的演变与世界经济新变局(下)
  • 京剧现代化,需要“革命派”
  • 戏剧合为时而作
  • 周礼全先生的四本书
  • 文图共谋的陷阱
  • “抹黑”总统的畅销书是如何闯关成功的
  • 诗 境
  • 道俗之间
  • 无墙之城:美国城市演化的生态悖论
  • 《草枕》:“非人情”与“东洋趣味”、中国趣味
  • 柳田国男的海上心路
  • 百端交集,托意哀丝
  • 布哈拉千年枣
  • 高地龙山社会及其遗产
  • 英国人“有泪不轻弹”?
  • 易碎的提线木偶
  • 医学与温度
  • 轮船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秩序
  • 《马哈只碑》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 福斯特与《霍华德庄园》中的照片
  • 与豹共舞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还是值得一读的

    读书还是很有自己特色,值得一读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明清科举的新文化史研究

      这是一部迟了二十年才译成中文出版的大著作。二〇〇一年,艾尔曼(Benjamin Elman)教授就在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在我看来,它是海外学者有关明清中国科举研究领域第三本标志性著作。如果说,一九四六年的宫崎市定《科举史》从制度史角度描述了中国历史上(主要是清代)的科举,一九六四年的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从社会史角度考察了明清科举与社会流动之关系,那么,艾尔曼的这本书则是从文化史的角度,深入而细致地叙述了明清科举史的变迁、科举如何影响了传统中国皇权与精英士绅、科举文化与社会生活怎样形成复杂关系,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文化史意义上的中国。在科举对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历史意义上,我百分之百地赞同包弼德(Peter K. Bol)在英文版封底中的推荐语:“科举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没有科举的话,或许中国会完全不同。” 没有科举的话,中国确实会完全不同。如果我们隔海看看日本,尽管和中国一样深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的影响,因为没有科举,日本便没有形成文士群体及其文化意识形态(在国家与民众之间,主要是武士阶层),也没有形成把帝国权力渗入社会底层的知识官僚(日本不是官僚管理的郡县制而是分封世袭的封建制),科举之有无,使日本与中国政治文化间有了很大的差异。再转头看看朝鲜,和明清中国同样宗奉朱子之学的朝鲜王朝,虽然也有科举制度,但因为它的科举考试只允许两班士人参与,以李、权、尹、洪、金为首的两班士人家族通过科举垄断了上层权力,这导致了朝鲜精英阶层的意识形态结构多么牢固(朝鲜王朝时期,中进士一百人以上的三十八个家族垄断了七千五百零二个进士,占比三分之二以上,朝鲜两班对朱子之学的极端捍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知识和思想权力的垄断),两班垄断了科举与官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朝鲜王朝所谓 “士林派政权” 的激烈党争(朝鲜王朝士大夫集团如老论、少论、南人、北人的激烈党争,在传统中国政治史上是很罕见的),甚至还因为两班士人对经典知识与思想的垄断,造成社会上下层在文化上的断裂。很显然,就是看似具有文化同一性的东北亚,无论你怎样强调形成这个区域共性的汉字文化、儒家文化和律令制度,但是因科举文化不同,便塑造了彼此巨大的差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明白 “科举” 作为文化史上的重要制度,它对于 “中国” 何等重要。但艾尔曼说,科举并不只是一个制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名实不副

        这本是 2021 年第 1 期,不是第五期!

          转发
          2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