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9千字
字数
2015-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详解存储系统、网络技术及数据保护,涵盖云计算和大数据。
内容简介
本书以IT数据中心开篇,讲述存储、服务器基础架构和IT环境(OS、DB、交换),重点阐述存储系统和网络技术(RAID、FC-SAN、IP-SAN、NAS)及典型场景下最佳实践;上升、扩展到存储虚拟化、分布树对象存储、容灾备份等数据保护技术和应用,再过渡到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综合解决方案概述,最后以IT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结尾。
目录
- 封面
- 目录
- 扉页
- 版权
- 推荐序
- 前言
- 作者简介
- 第1章 IT基础设施
- 1.1 IT基础设施与数据中心
- 1.1.1 IT基础设施——数据中心
- 1.1.2 数据中心的物理环境需求
- 1.1.3 数据中心的发展和趋势
- 1.1.4 大数据时代对数据中心的要求
- 1.1.5 存储在数据中心的作用
- 1.1.6 服务器在数据中心的作用
- 1.1.7 网络在数据中心的作用
- 1.2 云数据中心
- 1.2.1 传统数据中心的挑战
- 1.2.2 云数据中心的主要架构
- 1.2.3 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
- 1.2.4 服务器在ICT背景下的主要需求和应用场景
- 1.2.5 存储在ICT背景下的主要需求和应用场景
- 1.2.6 云计算在ICT背景下的主要需求和应用场景
- 1.2.7 数据中心在ICT背景下的主要需求和应用场景
- 1.3 本章总结
- 1.4 练习题
- 第2章 存储与应用环境
- 2.1 存储的应用环境
- 2.1.1 存储的I/O流程
- 2.1.2 网络存储技术
- 2.2 存储设备
- 2.2.1 机械硬盘
- 2.2.2 固态硬盘
- 2.3 主机与应用
- 2.3.1 操作系统
- 2.3.2 设备驱动
- 2.3.3 卷管理器
- 2.3.4 文件系统
- 2.3.5 集群
- 2.4 大数据应用的挑战
- 2.4.1 大数据的概念
- 2.4.2 大数据应用对存储的挑战
- 2.5 本章总结
- 2.6 练习题
- 第3章 服务器基础
- 3.1 服务器概述
- 3.1.1 服务器简介
- 3.1.2 服务器的主要特点
- 3.2 服务器的分类
- 3.2.1 按照体系架构来划分
- 3.2.2 按应用层次划分
- 3.2.3 按服务器的处理器架构划分
- 3.2.4 按服务器用途划分
- 3.2.5 按服务器的机箱结构划分
- 3.3 处理器的发展与技术
- 3.3.1 处理器概述
- 3.3.2 常见的处理器
- 3.4 内存的发展与技术
- 3.4.1 内存概述
- 3.4.2 常见的内存技术
- 3.5 服务器I/O总线
- 3.5.1 I/O总线概述
- 3.5.2 常见的I/O总线技术
- 3.6 服务器RAID技术
- 3.6.1 RAID概述
- 3.6.2 服务器RAID卡
- 3.7 服务器高级技术与发展
- 3.7.1 服务器的智能监控管理技术
- 3.7.2 服务器的安全保护技术
- 3.7.3 服务器负载均衡技术与应用
- 3.7.4 服务器容错技术与应用
- 3.7.5 服务器虚拟技术与应用
- 3.8 服务器操作系统
- 3.8.1 操作系统概述
- 3.8.2 常见的操作系统
- 3.9 服务器文件系统
- 3.9.1 文件系统概述
- 3.9.2 常见的文件系统
- 3.10 服务器高可用集群技术与应用
- 3.10.1 集群技术概述
- 3.10.2 常见的集群技术
- 3.11 华为服务器产品介绍
- 3.11.1 RH2285 V2
- 3.11.2 RH5885 V2
- 3.11.3 E6000
- 3.11.4 X6000
- 3.11.5 E9000
- 3.12 本章总结
- 3.13 练习题
- 第4章 RAID技术及应用
- 4.1 RAID基本概念与技术原理
- 4.1.1 RAID概述
- 4.1.2 RAID的种类
- 4.1.3 RAID的原理
- 4.2 RAID级别
- 4.2.1 RAID-0
- 4.2.2 RAID-1
- 4.2.3 RAID-2
- 4.2.4 RAID-3
- 4.2.5 RAID-4
- 4.2.6 RAID-5
- 4.2.7 RAID-6
- 4.2.8 RAID-10
- 4.2.9 RAID级别总结
- 4.3 RAID中的数据保护技术
- 4.3.1 热备
- 4.3.2 重构
- 4.3.3 预拷贝
- 4.4 RAID与LUN
- 4.5 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RAID的发展趋势
- 4.5.1 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RAID面临的问题
- 4.5.2 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RAID发展的实践
- 4.6 本章总结
- 4.7 练习题
- 第5章 存储阵列技术及应用
- 5.1 存储阵列系统的组成
- 5.2 存储阵列系统架构简析
- 5.2.1 控制框
- 5.2.2 硬盘框
- 5.3 存储阵列通用技术
- 5.3.1 磁盘预拷贝
- 5.3.2 LUN拷贝
- 5.3.3 块虚拟化
- 5.3.4 SmartTier
- 5.3.5 SmartQoS
- 5.3.6 SmartThin
- 5.3.7 操作分级
- 5.3.8 硬件冗余技术
- 5.3.9 掉电保护技术
- 5.3.10 保险箱技术
- 5.3.11 镜像通道技术
- 5.3.12 热插拔技术
- 5.3.13 SSD缓存技术
- 5.3.14 多路径技术
- 5.3.15 SAS级联技术
- 5.4 华为存储阵列产品及应用
- 5.4.1 产品定位
- 5.4.2 软硬件形态和组件
- 5.4.3 典型应用
- 5.4.4 产品特点
- 5.5 本章总结
- 5.6 练习题
- 第6章 SAN技术及应用
- 6.1 DAS概述
- 6.1.1 DAS简介
- 6.1.2 DAS技术的发展
- 6.1.3 DAS的分类
- 6.1.4 DAS技术遇到的挑战
- 6.2 使用SCSI实现DAS
- 6.2.1 SCSI协议简介
- 6.2.2 SCSI-3协议简介
- 6.2.3 SCSI-3通信模型
- 6.2.4 SCSI指令模型
- 6.2.5 基于SCSI的DAS应用
- 6.3 SAN的产生与发展
- 6.3.1 SAN概述
- 6.3.2 SAN的产生
- 6.3.3 SAN的发展与主要形态
- 6.4 SAN的组成与部件
- 6.4.1 SAN的结构
- 6.4.2 SAN的连接组件
- 6.4.3 FC-SAN的线缆
- 6.5 FC连接和端口
- 6.5.1 FC架构简介
- 6.5.2 FC拓扑结构与所用端口
- 6.6 FC协议
- 6.6.1 FC层次结构
- 6.6.2 光纤通道编址
- 6.6.3 FC帧
- 6.6.4 FC协议的优劣
- 6.6.5 FCoE技术
- 6.7 SAN与DAS的比较
- 6.8 华为解决方案及其应用场景
- 6.9 本章总结
- 6.10 练习题
- 第7章 IP-SAN技术及应用
- 7.1 IP-SAN的产生和发展
- 7.1.1 IP-SAN概述
- 7.1.2 IP-SAN的发展、趋势
- 7.2 IP-SAN的组成与部件
- 7.2.1 IP-SAN的组成
- 7.2.2 IP-SAN组网连接
- 7.3 iSCSI协议
- 7.3.1 iSCSI协议简介
- 7.3.2 iSCSI协议模型
- 7.3.3 iSCSI体系结构
- 7.3.4 iSCSI的启动器和目标器
- 7.3.5 iSCSI会话连接
- 7.3.6 iSCSI的拓扑结构
- 7.3.7 iSCSI实现方式
- 7.4 FC协议与TCP协议的融合
- 7.4.1 FCIP技术
- 7.4.2 FCIP技术细节
- 7.4.3 基于FCIP的存储方案及其特点
- 7.4.4 iFCP技术
- 7.4.5 iFCP技术细节
- 7.4.6 基于iFCP的存储方案
- 7.4.7 FCoE技术
- 7.4.8 FCoE技术细节
- 7.4.9 基于FCoE的存储方案及其特点
- 7.5 IP-SAN协议的比较
- 7.5.1 FC/iFCP/FCIP协议
- 7.5.2 分析与应用场景
- 7.6 IP-SAN华为的实现与应用
- 7.6.1 相关华为产品简介
- 7.6.2 IP-SAN解决方案
- 7.7 本章总结
- 7.8 练习题
- 第8章 NAS技术及应用
- 8.1 NAS概述
- 8.1.1 NAS的定义
- 8.1.2 NAS的产生与发展
- 8.2 NAS系统组成与部件
- 8.2.1 NAS的组成
- 8.2.2 NAS的硬件结构
- 8.2.3 NAS的软件组成
- 8.3 NAS文件系统I/O与性能
- 8.3.1 网络文件系统概述
- 8.3.2 CIFS
- 8.3.3 NFS
- 8.3.4 CIFS与NFS的比较
- 8.4 NAS技术
- 8.4.1 NAS技术的实现
- 8.4.2 NAS技术的特点
- 8.5 NAS解决方案
- 8.5.1 NAS的应用
- 8.5.2 NAS的典型应用场景
- 8.6 NAS与SAN的比较
- 8.7 华为NAS产品实现与应用
- 8.7.1 OceanStor N8500集群NAS
- 8.7.2 统一存储
- 8.8 本章总结
- 8.9 练习题
- 第9章 对象存储
- 9.1 对象存储的产生和发展
- 9.1.1 对象存储(OBS)概述
- 9.1.2 对象存储的发展趋势
- 9.2 对象存储模型
- 9.2.1 对象存储体系结构
- 9.2.2 对象存储基本定义
- 9.3 对象存储的实现
- 9.3.1 对象存储系统结构
- 9.3.2 T10与SCSI-3标准命令集
- 9.4 对象存储的优点
- 9.4.1 对象存储解决信息丢失
- 9.4.2 对象存储集合了NAS、SAN的优点
- 9.5 本章总结
- 9.6 练习题
- 第10章 存储虚拟化技术及应用
- 10.1 虚拟化概述
- 10.1.1 虚拟化概念
- 10.1.2 虚拟化的发展和趋势
- 10.2 虚拟化的分类
- 10.2.1 内存虚拟化
- 10.2.2 存储虚拟化
- 10.2.3 网络虚拟化
- 10.2.4 服务器虚拟化
- 10.3 存储虚拟化的类型
- 10.3.1 块级存储虚拟化
- 10.3.2 文件级存储虚拟化
- 10.4 存储虚拟化技术
- 10.4.1 基于主机的存储虚拟化技术
- 10.4.2 块级存储虚拟化技术
- 10.4.3 文件级存储虚拟化技术
- 10.5 云存储虚拟化技术
- 10.5.1 云存储虚拟化的定义
- 10.5.2 云存储虚拟化模型
- 10.5.3 云存储虚拟化的系统构成
- 10.5.4 存储虚拟化的优点
- 10.6 华为存储虚拟化产品与应用
- 10.7 本章总结
- 10.8 练习题
- 第11章 备份与恢复
- 11.1 备份基础
- 11.1.1 数据备份概述
- 11.1.2 备份系统架构
- 11.1.3 备份拓扑结构
- 11.1.4 常见的备份介质
- 11.2 备份策略制定
- 11.2.1 备份的类型
- 11.2.2 备份与恢复操作流程
- 11.3 备份技术
- 11.3.1 常见的备份结构
- 11.3.2 常见的备份技术
- 11.4 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及应用
- 11.4.1 重复数据删除技术概述
- 11.4.2 重复数据删除的应用
- 11.5 华为备份系统及其应用场景
- 11.6 本章总结
- 11.7 练习题
- 第12章 容灾及应用
- 12.1 容灾
- 12.1.1 容灾概述
- 12.1.2 容灾的应用场景
- 12.2 容灾方案涉及的基本概念
- 12.2.1 容灾中数据的一致性
- 12.2.2 容灾指标
- 12.2.3 容灾级别
- 12.3 快照技术
- 12.3.1 快照技术简介
- 12.3.2 常见的快照技术
- 12.3.3 快照技术的应用
- 12.3.4 华为产品中快照技术的应用
- 12.4 镜像技术
- 12.4.1 镜像技术简介
- 12.4.2 镜像技术的应用
- 12.5 复制技术
- 12.5.1 复制技术简介
- 12.5.2 复制技术的应用
- 12.6 容灾技术的实现方式
- 12.7 构建容灾解决方案
- 12.8 华为容灾方案的实现和应用
- 12.8.1 产品介绍
- 12.8.2 容灾方案的应用
- 12.9 本章总结
- 12.10 练习题
- 第13章 大数据存储概论
- 13.1 什么是大数据?
- 13.1.1 大数据概述
- 13.1.2 大数据产生的背景
- 13.1.3 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 13.1.4 大数据的应用场景
- 13.2 大数据的特点和要求
- 13.2.1 大数据的特点
- 13.2.2 大数据的核心技术
- 13.2.3 大数据存储与管理的技术要求
- 13.3 存储系统如何应对大数据
- 13.4 华为针对大数据存储的实践与应用
- 13.4.1 华为OceanStor 9000
- 13.4.2 华为OceanStor UDS
- 13.4.3 华为FusionInsight大数据处理平台
- 13.5 本章总结
- 13.6 练习题
- 第14章 云计算基础
- 14.1 云计算介绍
- 14.1.1 云计算概念
- 14.1.2 云计算的特点
- 14.1.3 云计算的应用
- 14.2 云计算的现状
- 14.2.1 Google云计算
- 14.2.2 亚马逊云计算
- 14.2.3 微软云计算
- 14.3 云计算的架构
- 14.3.1 云计算架构的基本层次
- 14.3.2 公有云
- 14.3.3 私有云
- 14.3.4 混合云
- 14.4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 14.4.1 虚拟化技术
- 14.4.2 数据存储技术
- 14.5 华为云计算解决方案
- 14.5.1 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
- 14.5.2 融合一体机FusionCube
- 14.5.3 桌面云FusionAccess
- 14.6 本章总结
- 14.7 练习题
- 第15章 数据中心方案
- 15.1 数据中心的产生与发展
- 15.1.1 数据中心的产生背景
- 15.1.2 数据中心的发展历程
- 15.1.3 数据中心的结构
- 15.1.4 数据中心的应用
- 15.2 数据中心的现状
- 15.2.1 传统数据中心的问题
- 15.2.2 云数据中心的诞生
- 15.2.3 云数据中心的应用
- 15.2.4 云数据中心的优势
- 15.3 数据中心的构建
- 15.3.1 数据中心的分类与分级
- 15.3.2 数据中心机房构建
- 15.3.3 数据中心功能构建
- 15.4 数据中心的关键技术
- 15.5 华为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 15.5.1 数据中心整合解决方案
- 15.5.2 MicroDC解决方案
- 15.5.3 云园区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 15.6 本章总结
- 15.7 练习题
- 第16章 IT运维管理
- 16.1 IT运维管理挑战
- 16.1.1 IT运维管理概述
- 16.1.2 传统数据中心面临的挑战
- 16.2 IT数据中心统一运维管理
- 16.2.1 运维管理的标准
- 16.2.2 运维管理的实现
- 16.3 华为ICT管理的实现与应用
- 16.3.1 ICT管理的实现
- 16.3.2 下一代数据中心管理方案——ManageOne
- 16.4 本章总结
- 16.5 练习题
- 附录 缩略语和术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