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8千字
字数
2018-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社会道德冷漠背后的现代化治理
内容简介
社会道德冷漠不仅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缺乏道德的同情心或者在道德实践中的消极和不作为,还应当包括人在社会空间中的道德情感体验和感受,然而,这种体验和感受,不仅来自于他人,还来自于社会整体,即源自社会空间的道德满足感缺失的困惑和焦虑。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疏离与漠视,是基于社会空间中社会经济、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发生的巨大转型。社会转型不仅意味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还意味着社会转型中各类矛盾冲突导致的社会问题频发,以及新的道德需求和道德理念的产生。在单一的社会关系中,个人以美德的方式承载社会价值,但是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社会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需要改变由个人承载社会价值的状况。换而言之,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以社会作为价值主要载体的有机保障体系,使社会秩序得以合理规范,使自为的道德选择摆脱社会不合理因素,使道德意愿得以澄明。唯物史观义认为,任何社会问题的探索解决都应以社会历史条件为出发点。所以,道德现象治理是以现代化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人的社会性”为逻辑起点,旨在探索当代中国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治理方向。
目录
- 目录
- 绪论
- 一 研究时代背景
- 二 研究对象、目的、意义和理论目标
- 三 研究现状述评
- 四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第一章 社会道德现象治理的可为性
- 第一节 现代社会治理理论
- 一 概念提出及其发展
- 二 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内涵
- 三 现代公共行为治理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立场
- 一 道德与社会道德
- 二 道德本质与道德现象
- 三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
- 第三节 社会道德现象的治理逻辑
- 一 社会道德现象治理的逻辑起点
- 二 社会道德现象的治理视角
- 三 社会道德现象治理与道德环境构建的实质理性
- 第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冷漠问题审视
-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道德变迁
- 一 社会转型
- 二 社会转型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 三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之情境
- 第二节 当代中国经济转型与社会道德冷漠
- 一 当代中国经济转型之特质
- 二 当代中国经济转型与道德冷漠之情境
- 三 当代经济转型与道德需求
-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社会道德冷漠
- 一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的特点
- 二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道德冷漠之情境分析
- 三 当代社会结构变动与道德需求
- 第四节 当代中国社会形态变迁与社会道德冷漠境遇
- 一 社会形态变迁及其影响
- 二 当代中国社会形态变迁中道德冷漠之情境解析
- 三 当代中国社会形态变迁与道德需求
- 第三章 规则权威向度:契约治理
- 第一节 社会契约与社会道德
- 一 社会契约
- 二 社会契约的精神实质
- 三 社会契约的道德逻辑
- 第二节 契约治理与现代社会
- 一 契约治理的内在逻辑
- 二 现代社会与契约治理需求
- 三 契约治理与现代社会道德
- 第三节 契约治理与社会道德冷漠
- 一 从身份到契约的文明征程
- 二 契约治理与制度文明
- 三 契约治理与社会道德秩序的建构
- 第四章 多元主体协同的组织机制向度:协同治理
- 第一节 协同的价值逻辑
- 一 协同
- 二 社会协同治理
- 三 社会协同治理的内在逻辑
- 第二节 社会协同治理与现代社会
- 一 协同治理与现代社会的价值理性
- 二 现代社会治理的“协同”需求
- 三 协同治理与现代社会道德秩序
- 第三节 协同治理与社会道德冷漠
- 一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协同治理
- 二 协同治理与社会公共危机
- 三 协同治理与社会道德秩序建构
- 第五章 塑造道德共同体的技术向度:网络治理
- 第一节 网络及其现代社会价值
- 一 网络
- 二 网络的现代性表达
- 三 现代社会网络的价值承载
- 第二节 网络治理与现代社会
- 一 网络治理
- 二 网络的治理逻辑
- 三 网络治理的现代社会价值
- 第三节 网络治理与社会道德冷漠
- 一 转型时期社会公共问题与网络治理
- 二 公共论坛——公共文化层面的治理
- 三 网络治理与当代社会道德秩序构建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