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苏州弹词长篇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长篇是苏州评弹艺术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长篇经历了艺人、文人、听客、出版商等众多群体的集体建构,形成了以相对固定的情节为骨架和开放式的故事框架为编创空间的特殊叙事模式,这使长篇成为一种集文学性、生活性和教化功能于一身的通俗文学样本。

本书以弹词传统长篇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着眼于“书内”,探讨了传统长篇主要情节中衍生出的关于科举、忠奸、两性的话题,并展示了经过艺人二次创作后融入其中的世俗生活图景;另一方面则立足于“书外”,考察了传统长篇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流变历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分序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传统长篇
  • (一)传统评话书目
  • (二)传统弹词书目
  • 二、江南社会
  • (一)地域范围
  • (二)时间界定
  • 三、传统长篇中的共性表达
  • (一)功名热——弹词长篇中的科举观念
  • (二)忠奸斗——弹词长篇中的政治教育
  • (三)情与礼——评弹长篇中的情爱观念
  •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 一、苏州弹词的研究成果
  • 二、其他戏曲、曲艺的研究成果
  • (一)讲唱曲艺的研究成果
  • (二)明清时期地方曲艺的研究成果
  • (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曲艺研究成果
  • 三、江南区域社会史研究成果
  • 第四节 弹词传统长篇与江南社会的互动
  • 第一章 书中骨:传统书目中的官绅生活描写
  • 第一节 书目中的官员群体
  • 一、官员形象
  • (一)“青天”
  • (二)“奸党”
  • 二、忠奸斗争:书目中的官场生态
  • (一)《十美图》其书
  • (二)“忠奸斗争”主题在弹词中多见的原因
  • 1.晚明政治风气的遗留
  • 2.晚明社会舆论的兴盛
  • 3.清代对江南严厉的思想控制
  • (三)“忠奸斗争”主题所反映的大众心态
  • 三、书目中所反映的官员职能
  • (一)听讼断案
  • (二)查核田粮
  • (三)应对灾荒
  • 第二节 书目中的士绅
  • 一、书目中的士绅形象
  • (一)青衿秀才
  • (二)退休仕宦
  • (三)绅衿及仕宦子弟
  • 二、士绅的家庭生活
  • (一)《玉蜻蜓》其书
  • (二)家庭中的女性
  • 1.婚前的女性
  • 2.婚后的女性
  • (三)士绅的婚姻观念
  • 1.以科举为导向的择偶观念
  • 2.士商联姻观念的潜变
  • 3.对婚姻观念商业化的反感
  • (四)士绅的教育观念
  • 1.对子弟的教育观念:一意务科举
  • 2.对女子的教育:重才更重德
  • 三、士绅的权力表现
  • (一)干涉刑狱
  • (二)对财富的控制
  • (三)影响一地风俗
  • 第三节 论功名
  • 一、小民看科举
  • (一)《珍珠塔》其书
  • (二)《珍珠塔》所表现的科举心态
  • 二、明清两代江南地区的科举状况
  • (一)江南地区科举的辉煌
  • (二)学额限制造成各级科举竞争激烈
  • 三、科举对江南区域社会的影响
  • (一)科举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 1.士子登第与家族兴旺
  • 2.科举难继与家族衰落
  • (二)科举对区域社会观念的影响
  • 1.对社会评价体系的影响
  • 2.对社会思想观念的渗透
  • 第二章 众生相:弹词传统长篇中的市井人群和世俗社会
  • 第一节 传统弹词长篇中的浮世众生
  • 一、僧道和民间宗教人群
  • (一)书目中的僧道形象
  • 1.法海形象的变化和“恶僧”形象的广泛出现
  • 2.世俗化的僧道群像
  • 3.巫、道合流的民间宗教群体
  • (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僧道群体
  • 1.明清时期寺观的发展状态
  • 2.明清时期的僧道生活状态
  • (1)迎合世俗权力的僧人
  • (2)逐步化归民间的道士
  • (三)其他民间信仰职业群体
  • 二、市井商贩及相关从业人员
  • (一)传统长篇中的商人及相关群体分类
  • (二)长篇中商贾义利观念的教化
  • 三、婢从仆役
  • (一)《玉蜻蜓》中所反映的仆从分类
  • (二)现实主仆关系的复杂性
  • 1.奴仆群体扩大
  • 2.传统理想主仆关系传导
  • 第二节 弹词长篇中的明清社会风俗
  • 一、岁时民俗:端午节
  • (一)采百草
  • (二)龙舟竞渡
  • 二、宗教风俗:吕仙崇拜和“吕仙诞”
  • (一)苏州“吕仙诞”节日成型时间考察
  • (二)江南社会与吕洞宾的渊源
  • 三、丧葬礼俗
  • (一)长篇中的明清吊奠礼品
  • (二)明清时期的吊祭仪式
  • (三)佛道与丧礼的融合
  • 1.丧礼中的经忏仪式
  • 2.追荐仪式
  • 第三章 压制与适应:弹词传统长篇的演化道路
  • 第一节 受压制的火种:清代说书的表演情况
  • 一、清代说书表演的兴盛
  • 二、清代官府对说书表演的查禁
  • (一)对演艺场所的取缔
  • (二)对相关人员的限制
  • (三)对出版市场的管控
  • 第二节 雅化和转移:弹词艺人和传统长篇的应对
  • 一、雅化的适应:马如飞和《珍珠塔》
  • 二、改头换面和另寻他处:苏州申氏家族与《玉蜻蜓》
  • (一)申时行与苏州申氏家族
  • (二)申氏家族与《玉蜻蜓》
  • 第三节 到上海去:传统长篇的新机遇
  • 一、“吴宫花草移植沪上”
  • 二、租界环境的包容性
  • 三、传统长篇的多形式移植
  • (一)文明戏新剧改良
  • (二)其他戏曲的移植情况
  • 四、弹词文本出版的兴盛情况
  • 结语 “流动”的评弹传统书目
  • 余论 评弹对社会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一)传统长篇、小说类
  • (二)古籍类
  • (三)文人文集、笔记类
  • (四)词典、史料汇编类
  • (五)专著、论文类
  • (六)档案、报刊、家谱类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