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国内首份以评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刊,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本册是第4辑。

内容简介

本刊力图以评论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本辑设置了“热点评论”“专题评论”“学术书评”“议题述评”“思想对谈”“佳作短评”等栏目,每个栏目有不同的定位,如“学术书评”栏目主要是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著作所作的评论;“议题述评”栏目主要刊发对某个产生较大影响的议题进行评论,比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历史进程中有影响的论争、人物或事件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
  • 编者手记
  • 评论就是好话要说透,批评要深刻
  • 热点评论
  •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及其所有制问题探析
  • 一 从历史运动的角度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二 正确理解市场化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
  • 三 我国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四 正确理解市场化改革中的所有制问题
  • 卢卡奇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型对象化的“总体”
  • 一 “总体”决定着不同层次的对象及其相互关系
  • 二 物化逻辑在1920年代的呈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场
  • 专题评论
  • “靶子”、“灵魂”和“血肉”
  • 一 《哲学通论》的“靶子”
  • 二 《哲学通论》的“灵魂”
  • 三 《哲学通论》的“血肉”
  • 《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的未来
  • 一 哲学教育面临的困难
  • 二 《哲学通论》的不懈追问
  • 三 《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的未来
  • 《哲学通论》与哲学创新的理论自觉
  • 一 自觉追问哲学的思维方式
  • 二 自觉阐释哲学的理论价值
  • 三 自觉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 论趣味
  • 诠释深邃思想的大众化尝试
  • “可爱又可信”的马克思
  • 学术书评
  •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新探讨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马克思哲学仍然是新的
  • 经济学与哲学的对话
  • 一 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重新关注历史唯物主义
  • 二 “有机生产方式”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 三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造性转化”
  • 四 作为哲学概念的剩余价值
  • 如何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深处?
  • 实践唯物主义之后的理论创新
  • 一 作为认知型的双重逻辑
  • 二 生产逻辑的限度与资本逻辑的出场
  • 三 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重新讨论哲学
  • 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
  • 一 马克思的时代并未结束
  • 二 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暴力和贫困
  • 三 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宿命论
  • 四 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乌托邦主义
  • 五 马克思主义不等于经济决定论
  • 六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并不排斥精神生活
  • 七 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并未过时
  • 八 马克思主义并不等同于暴力斗争
  • 九 共产主义并不消除个人自由
  • 十 马克思主义与政治激进主义的关联
  • 余论
  • 回归历史与实践的辩护
  • 一 从宗教到历史:写作的语境、意图和结构
  • 二 补充性辩护:马克思
  • 三 实践性辩护与现实危机:恩格斯和列宁
  • 思想对谈
  • 马克思哲学与时代精神的批判反思
  • 一 时代精神的表征: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
  • 二 时代与哲学精神之间:断裂还是连续
  • 三 哲学与时代关系的思想史考察:问题与视角
  • 四 资本时代的哲学:反思与批判
  • 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及当代价值研讨会对话录
  • 第一场
  • 讨论
  • 评论
  • 第二场
  • 讨论
  • 评论
  • 第三场
  • 讨论
  • 评论
  • 第四场
  • 讨论
  • 第五场
  • 讨论
  • 第六场
  • 讨论
  • 评论
  • 博文锐评
  • 新马克思阅读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范式
  • 一 政治经济学批判:当前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中缺失的线索
  • 二 新马克思阅读的兴起及其脉络
  • 三 新马克思阅读所揭示的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传统
  • “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
  • 一 国内研究《雾月十八日》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式
  • 二 国外学界解读《雾月十八日》的多元视角
  • 三 革命、政治与唯物史观:再次激活《雾月十八日》的理论遗产
  • 结语
  • 佳作短评
  • 《大国话语》等书评5篇
  • 短评一:《大国话语》
  • 短评二:《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 短评三:《改革的逻辑》
  • 短评四:《农民的政治》
  • 短评五:《不够专业》
  • 征稿启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顾党百年辉煌历史,高瞻远瞩、举旗定向,让我心潮澎拜、倍感鼓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百年前的中国,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现在的中国已实现小康;百年前的中国经济衰败,如今的中国可以在疫情期间实现经济正增长,如今的中国令人瞩目。这百年间的进步,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带领和奋斗。如今,正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新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要更加努力奋斗,发扬革命先辈的 “红色 " 精神,扬起时代风帆,去乘风破浪,描绘新中国的新蓝图!

      1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