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上世纪四十年代被称为“四大诗论”之一。

内容简介

《诗论》是美学大家朱光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上兼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诗学论著。《诗论》对诗的起源,诗的境界,诗与音乐、散文、美术的关系,我国诗歌的节奏、韵律、格律等问题作了详尽探讨。朱光潜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全面阐述了新的诗歌美学理念,奠定了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基石。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弥足珍贵的美学探索
  • 抗战版序
  • 增订版序
  • 第一章 诗的起源
  • 一 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尽可凭
  • 二 心理学的解释:“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
  • 三 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
  • 四 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
  • 五 原始诗歌的作者
  • 第二章 诗与谐隐
  • 一 诗与谐
  • 二 诗与隐
  • 三 诗与纯粹的文字游戏
  • 第三章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 一 诗与直觉
  • 二 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 三 关于诗的境界的几种分别
  • 四 诗的主观与客观
  • 五 情趣与意象契合的分量
  • 附: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 第四章 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 一 “表现”一词意义的暧昧
  • 二 情感思想和语言的联贯性
  • 三 我们的表现说和克罗齐表现说的差别
  • 四 普通的误解起于文字
  • 五 “诗意”、“寻思”与修改
  • 六 古文与白话
  • 第五章 诗与散文
  • 一 音律与风格上的差异
  • 二 实质上的差异
  • 三 否认诗与散文的分别
  • 四 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
  • 五 形式沿袭传统与情思语言一致说不冲突
  • 六 诗的音律本身的价值
  • 第六章 诗与乐——节奏
  • 一 节奏的性质
  • 二 节奏的谐与拗
  • 三 节奏与情绪的关系
  • 四 语言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
  • 五 诗的歌诵问题
  • 第七章 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 一 诗画同质说与诗乐同质说
  • 二 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 三 画如何叙述,诗如何描写
  • 四 莱辛学说的批评
  • 第八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论声
  • 一 声的分析
  • 二 音的各种分别与诗的节奏
  • 三 中国的四声是什么
  • 四 四声与中国诗的节奏
  • 五 四声与调质
  • 第九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论顿
  • 一 顿的区分
  • 二 顿与英诗“步”、法诗“顿”的比较
  • 三 顿与句法
  • 四 白话诗的顿
  • 第十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论韵
  • 一 韵的性质与起源
  • 二 无韵诗及废韵的运动
  • 三 韵在中文诗里何以特别重要
  • 四 韵与诗句构造
  • 五 旧诗用韵法的毛病
  • 第十一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赋对于诗的影响
  • 一 自然进化的轨迹
  • 二 律诗的特色在音义对仗
  • 三 赋对于诗的三点影响
  • 四 律诗的排偶对散文发展的影响
  • 第十二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下):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
  • 一 律诗的音韵受到梵音反切的影响
  • 二 齐梁时代诗求在文词本身见出音乐
  • 附:替诗的音律辩护 ——读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后的意见
  • 第十三章 陶渊明
  • 一 陶渊明的身世、交游、阅读和思想
  • 二 陶渊明的情感生活
  • 三 陶渊明的人格与风格
  • 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诗论

    最近两个小外甥在家里比赛背古诗,每次和视频的时候,他们很有感情地给我们表演背古诗这个节目。偶尔家人相聚,兴致上来,也会哄吵着比赛背诗,结果发现小孩子们背的诗又多又好,大人们绞尽脑汁也常常局限在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到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种水平。深感惭愧。诗在我们的求学路上和生活中其实占了很重要的影响。每每有感情想抒发,一句古诗可能就恰到好处地浮现于脑海,如果我们没有把古诗都还给老师的话。我一直默认诗的存在,没有想过去追溯一下诗的历史,这本《诗论》给我补上了这一课。远早于文字的出现,诗就产生了。诗与歌舞的区别分化,汉魏前后诗的变化,中国诗何以走上律诗的路,诗与散文的区别,朱老先生都通过与西方诗的历史发展的对比,一一分析说明,很有见地。抛开专业知识来说,在情感上我对于诗有了更深的体悟。诗重于情感,情感与意象浑然天成时,才能够真正造就一首好诗,写出这样好诗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好的诗人。而陶渊明就是这样子的一位好诗人,他把生活活成了诗,他的诗也如他这样的人朴实又有趣。我们纵使做不了诗人,但也可以多读读这样的诗,体味这样有诗意的生活。如果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品味诗的妙处,那就更好了。读过朱老先生的《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如今读《诗论》,深深感受到老先生对青年的殷殷期盼和谆谆教诲,与这样的先生相遇,常常觉得幸运,倍感温暖而获益匪浅。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出版集团是新闻出版总署1999年批准组建的全国首批7家试点出版集团之一,拥有北京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文津出版社、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和《十月》《父母必读》《少年科学画报》《北京卡通》《夜北京》杂志社。集团前身北京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 集团公司作为北京市最大的综合性出版机构,牢牢把握正确的出版方向,为广大读者奉献了大量优秀的精神食粮,在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50余年来共出版各类图书2万余种、15亿多册,出版物获得多项国家级出版大奖和文学大奖。每年出版图书、音像、电子、网络等出版物近3000种,其中新书约1600种,在销品种约8000种。出版物在全国零售市场持续稳居前列。在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中,北京出版社曾两次获得“最受读者喜爱的出版社”。2009年,集团公司获得“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