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文主义地理学经典入门,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内容简介

段义孚认为:“对一个地方生动或逼真的描述,也许就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最高成就。”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并不研究客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而是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把研究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本书是他作为地理学家所认识和经历的一切的见证,书中他反思了之前所有作品的内容,并将其重新呈现。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人之为人
  • 第一部分 接受教育
  • 第一章 重庆
  • 第二章 悉尼
  • 第三章 牛津
  • 第四章 伯克利
  • 第五章 人文主义、时间方向与进步
  • 第二部分 自我、共同体和世界
  • 第六章 孤立的自我及其联系
  • 第七章 区隔与自我
  • 第八章 作为道德世界的城市
  • 第三部分 弱点和罪恶
  • 第九章 七宗罪
  • 第十章 其他罪恶
  • 第十一章 个人主义
  • 第四部分 人的能力与潜能
  • 第十二章 感官能提供什么
  • 第十三章 心灵能提供什么
  • 第五部分 个体
  • 第十四章 个体与群体:特性与统一
  • 第十五章 我真实存在吗?我重要吗?
  • 第十六章 平等与不平等
  • 第十七章 再谈进步
  • 第十八章 个体的命运:幻想
  • 第六部分 零星的想法
  • 第十九章 成为整体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何以为人

    每日一书:《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于意义的个体追寻》。美籍华裔段义孚认为 “对一个地方生动的描述,是人文地理学的最高成就”。作为个人,我们可以通过追求真善美,通过致力于正当事业 —— 社会公平、文化素养、生态民主等来体现个人价值。人文主义地理学能使我们有效地思考某些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们思考人的成长,并有一种紧迫感,因为作为个体,我们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十分短暂。问题就是:“人,何以为人 —— 人之为人意味着什么?更具体地说,作为人对我意味着什么?”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两个部分 —— 个人和共同体 —— 彼此有些矛盾。某种程度上,我若注重个体,便会淡化共同体,反之亦然。另一对众所周知的反义词来自人以不同规模形成共同体的事实。规模的一端是地方和社群,另一端是世界和世界主义。中国故事趋向于强调道德,西方故事则更注重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笔下的《快乐王子》(The Happy Prince,1888)同时兼具东西方故事的特点。生命本身就是有固定方向且不断前行的。孩子们长大成人,身体和心智都逐渐成熟起来。最后,他们的领悟力会达到一定水平。而这个水平是由社会决定的,一旦达到这个水平,任何人都不会被鼓励再有所提升。在人们成长的最初阶段,进步原本是件好事,现在却走向尽头。超越这种社会规则被视为应受到谴责,是对社会凝聚力和稳定的威胁。家庭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温暖的典范。在家中,人能找到由亲属关系和社会习俗决定的互助和关爱。或许是这样,但若果真如此,那也只是在条件好的现代家庭里,在那些成员年轻、崇尚自由的家庭中不会这样。在需求明显、人类的纽带坚不可破的更古老的世界中,家往往是失意和敌意以暴力形式周期性释放的场所。彼得・拉斯利特(Peter Laslett,1915—2001)曾指出,在前现代时期的世界,“人类中更可怕的暴君、杀人犯和恶棍是嫉妒的丈夫、怨恨的妻子、控制欲强的父母和缺乏教养的孩子…… 男人、女人和孩子必须长期非常紧密地生活在一起才能产生情感力量,使得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或拉辛的那些悲剧作品得以问世”。个体的崛起是所有复杂社会的普遍现象,但在西方达到顶峰,所以我现在转向中世纪至 19 世纪晚期的欧洲。为了便于操作,我将展示个体崛起以及随之而来在以下三个社会文化领域中不断增加的隐私需求:房子和家庭空间,饮食和餐桌礼仪(礼节),以及戏剧世界。餐桌礼仪的进步被视为自我意识及个人尊严感提升的另一标志,这也是一个人远离动物状态的体现。在中世纪,即使是出身高贵的人也用手抓东西吃。16 世纪,优雅的用餐者用三根手指来拿取公共盘子里的食物。意大利最早使用叉子,随后是德国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1533—1603)在餐桌上为用餐者提供叉子这一新奇的餐具,被批评家视为装腔作势。不同于文学或建筑的成就,戏剧从两个方面 —— 戏剧情节和剧场布局 —— 反映着世界,两者相互强化。简言之,戏剧的历史是从宇宙到陆地,从广场到客厅,从参与到旁观,从着眼于罪和救赎的公共仪式 —— 经由反映社会交往的悲喜剧 —— 到沟通交往的无能、自我孤独及绝望。一天之中,我们都是分裂的自我,扮演着各种全然不同的角色。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是生物性自我及社会性自我之间的分割;前者粗俗鄙陋,后者举止文雅。区隔的空间是先进社会的特征。先进社会会鼓励人们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简单社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如我之前所说,角色扮演会侵蚀人诚实的品质。另一方面,先进社会在区隔空间的同时也提供了隐蔽的地方,比如僻静的书房,一个人可以躲在里面思考自己到底是谁。“风景”(landscape)这个词本身就很有启发性。它由两部分组成:“土地”(land)和 “景观”(scape)。“土地” 是共同体所在地,不涉及观点和个人。相比之下,“景观” 是当权者从其特权角度看到的风景或景色。中国人没有这样的区分,他们采用多个视角从而否认了单一的、居高临下的景观。然而,一旦中国人了解西方的风景概念,也开始倾向于单一的视角。显然他们无法抵御追随西方更强的个人主义倾向。中国人与希腊人的观点截然相反。中国人崇尚长寿:长寿的形象(“寿” 字)出现在许多家庭、商店和餐馆中。我能理解中国人对于长寿的渴望,这只是因为,在一两代人之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太短了。古希腊人似乎渴望短寿,这更让我感到不解。其中,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公元前 496— 前 460)曾说过中国圣人从未说过的一句话:“最好的是不要出生,其次是英年早逝。” 英年早逝?童年就逝去?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这令人震惊、反常且不合常规。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并不研究客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而是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将人的种种情性与客观地理环境的丰富关系进行极具智慧的阐发,把研究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文主义地理学,关于人与空间的关系,关于人与空间中其它事物的关联,譬如,善与恶的距离,杀戮和统治以及权势的相对位置。地理,一种心理,一种感情,书中 “感官” 那章尤其精彩。段义孚的地理学不是学术,是散文,非要说,就是地理主义人文学,或者万物政治学。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