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是法学本科专业“人权法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大学开展人权通识教育的辅助教材。

内容简介

尊重和保障人之尊严和人权,是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求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权。本教材既介绍当代国际人权法中的人权体系和制度,也介绍我国的人权法律制度和人权保障实践;既重点阐述人权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也注重人权的法律制度及实践;尤其注重结合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理解中国的人权保障制度、人权发展道路和人权法治特色。《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人权法》分为三编,主要介绍和探讨人权的基本原理、当代人权法律体系以及人权保障机制等。第壹编为人权的基本原理。其中主要介绍人权的概念、分类及功能,人权的历史发展以及当代西方和中国的主要人权理论。第二编介绍当代人权的体系和框架。其中主要探讨人的尊严权、基本自由权、平等权、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权利、特殊群体权利以及集体人权等。第三编介绍人权保障的体制机制。其中主要介绍国内人权机制、联合国体系的国际人权机制、欧洲等区域性人权机制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及写作分工
  • 编审委员会
  • 主编简介
  • 内容提要
  • 总序
  • 序言
  • 编写说明
  • 绪论
  • 一、人权理论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 二、人权事业的进步和中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
  • 三、人权教育的全球开展
  • 四、人权教育的三个层次:知识、技能和价值
  • 五、本教材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人权的概念
  • 第一节 人权的定义
  • 一、权利的概念
  • 二、人权的定义
  • 第二节 人权的基本属性
  • 一、人权主体的普遍性
  • 二、权利的根本性
  • 三、权利的理想性
  • 四、人权的社会制约性
  • 五、人权的意识形态性
  • 第三节 人权的主体
  • 一、人权主体概述
  • 二、个人作为人权主体
  • 三、集体作为人权主体
  • 四、人权与人性
  • 第四节 人权的几个相关概念
  • 一、自然权利与人权
  • 二、基本权利与人权
  • 第二章 人权的分类
  • 第一节 人权的“三代”论
  • 一、“三代人权”理论
  • 二、“三代人权”理论表明了人权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 第二节 人权的二分法
  • 一、内容二分法的概述
  • 二、内容二分法的争论
  • 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 第三节 人权的其他分类
  • 一、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
  • 二、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
  • 三、原生权利和派生权利
  • 四、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
  • 五、可克减的权利和不可克减的权利
  • 第三章 人权的社会功能
  • 第一节 人权与政治合法性
  • 一、保障人权有助于充实人民主权的国家治理原则
  • 二、保障人权有助于强化对国家权力的监督
  • 三、保障人权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正当强制能力
  • 四、保障人权有助于国家治理意识形态的塑造
  • 第二节 人权与国家治理民主化
  • 一、人民民主的人权维度
  • 二、保障人权有助于推进民主治理的协商化
  • 三、保障人权有助于促进中央向地方和基层的放权
  • 第三节 人权与经济发展
  • 一、以人权看待经济发展
  • 二、保障人权有助于市场经济机制的健康运行
  • 三、保障人权有助于经济的包容性公平发展
  • 第四节 人权与社会福利
  • 一、人权建设有助于国家向社会放权
  • 二、人权建设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福利水平
  • 三、保障人权有助于提升社会公共福利水平
  • 四、人权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整合及和谐
  • 第四章 西方国家的人权历史和人权观
  • 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人权历史和现状
  • 一、西方国家人权的历史发展
  • 二、当代西方国家的人权问题
  • 第二节 当代西方国家的人权观
  • 一、现代天赋人权观
  • 二、新自由主义人权观
  • 三、普遍人权观
  • 第三节 中国同西方国家的人权观分歧
  • 一、生存权与发展权
  • 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 三、人权保障模式与人权发展道路
  • 第五章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人权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理论
  • 一、人权并非“天赋”,而是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地产生
  • 二、人权并非永恒的、普遍的,而是存在于特定时期的阶级权利
  • 三、人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受到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的
  • 四、无产阶级的人权目标: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 第二节 列宁的人权理论
  • 一、建立社会主义是实现人权的前提
  • 二、人权的实现离不开其物质保证
  • 三、人权的实现离不开法律保障
  • 四、一切民族都有平等、自决的权利
  • 五、选举权、罢免权、受教育权和出版自由等个体权利应得到切实保障
  • 第三节 民主社会主义的人权纲领
  • 一、人权的概念
  • 二、违反人权的原因
  • 三、保护人权的建议
  • 第六章 中国的人权发展历程和人权思想
  •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人权状况和人权思想
  • 一、国民党政府统治初期的人权状况和人权思想
  • 二、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人权状况和人权思想
  • 三、国民党政府大陆统治末期的人权状况和人权思想
  •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人权实践
  • 一、中央苏区时期的人权立法与实践
  • 二、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人权立法与实践
  •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权立法与实践
  • 第三节 新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权事业的发展
  •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权事业的发展历程
  •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主流人权思想
  • 一、人权的概念
  • 二、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三、人权的体系
  • 四、生存权和发展权
  • 五、权利与义务
  • 六、人权与稳定、发展和法治的关系
  • 七、人权与主权关系
  • 八、当代中国的人权发展道路
  • 九、当代中国的人权保障模式
  • 十、对话与合作是促进和维护国际人权的正确途径
  • 第七章 人权的法律化
  • 第一节 人权的法律化概述
  • 一、人权法律化的意义
  • 二、人权法律化的途径
  • 第二节 人权的法律渊源
  • 一、人权的国内法渊源
  • 二、人权的国际法渊源
  • 第三节 人权的法律限制
  • 一、公共利益:人权受法律限制的前提条件
  • 二、法律保留:人权受法律限制的形式要件
  • 三、比例原则:人权受法律限制的限度要件
  • 第八章 个人尊严权
  • 第一节 个人尊严权概述
  • 一、人的尊严概念
  • 二、个人尊严权的体系
  • 第二节 生命权
  • 一、生命权的概念
  • 二、生命权的要素
  • 三、生命权的国际法保护
  • 第三节 隐私权
  • 一、隐私权的概念
  • 二、隐私权的要素
  • 三、隐私权的国际法保护
  • 第四节 婚姻家庭自主权
  • 一、婚姻自主权
  • 二、家庭自主权
  • 第五节 免受酷刑权
  • 一、酷刑的概念
  • 二、免受酷刑权及其性质
  • 三、免受酷刑权的国际法保护
  • 第六节 公平受审权
  • 一、公平受审权的内涵
  • 二、公平受审权的国际保护——权利内容
  • 第九章 平等权
  • 第一节 平等权概述
  • 一、平等权的概念和性质
  • 二、平等权的历史发展
  • 三、平等权的价值
  • 四、平等权的类型
  • 第二节 歧视与合理差别
  • 一、歧视的表现形式
  • 二、合理差别
  • 第十章 基本自由权
  • 第一节 自由权概述
  • 一、自由的概念
  • 二、自由权的特点
  • 三、自由权的价值
  • 四、自由权的体系
  • 第二节 思想和宗教自由
  • 一、思想自由
  • 二、宗教自由
  • 第三节 表达自由
  • 一、表达自由概述
  • 二、言论自由
  • 三、集会自由
  • 四、结社自由
  • 五、通信自由
  • 六、学术与艺术自由
  • 第四节 人身自由权
  • 一、人身自由
  • 二、居住自由
  • 三、住宅不受侵犯
  • 第五节 经济自由
  • 一、财产权
  • 二、职业自由
  • 三、契约自由
  • 第十一章 政治权利
  • 第一节 政治参与权
  • 一、参与公共事务权
  • 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三、有平等机会担任公职的权利
  • 第二节 政治监督权
  • 一、批评权和建议权
  • 二、检举权
  • 三、罢免权
  • 第三节 诉愿权
  • 一、申诉权
  • 二、控告权
  • 三、取得赔偿权
  • 第十二章 经济社会权利
  • 第一节 适当的生活水准权
  • 一、适当的生活水准权的内涵
  • 二、我国对适当生活水准权的保障
  • 第二节 工作权
  • 一、工作权概述
  • 二、工作权的内涵
  • 三、我国对工作权的保障
  • 第三节 社会保障权
  • 一、社会保障权概述
  • 二、社会保障权的内涵
  • 第四节 健康权
  • 一、健康权概述
  • 二、健康权的基本内涵
  • 第五节 受教育权
  • 一、受教育权概述
  • 二、受教育权保护的国际标准
  • 三、我国对受教育权的保障
  • 第十三章 特殊群体权利
  • 第一节 特殊群体权利概述
  • 一、特殊群体的含义
  • 二、特殊群体权利的特征
  • 三、保障特殊群体权利的意义
  • 四、特殊群体权利的分类
  • 第二节 妇女的人权
  • 一、妇女人权的概念
  • 二、妇女人权保护的立法框架
  • 三、妇女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 四、妇女人权的国内法保护
  • 第三节 少数人的人权
  • 一、少数人的人权之概述
  • 二、国际人权法中对少数人人权的保护
  • 三、我国法律对少数人人权的保护
  • 第四节 儿童的人权
  • 一、儿童人权概述
  • 二、儿童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 三、中国法律对儿童人权的保护
  • 第五节 残疾人的人权
  • 一、残疾人人权概述
  • 二、残疾人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 三、我国对残疾人人权的保护
  • 第十四章 集体人权
  • 第一节 集体人权概述
  • 第二节 民族自决权
  • 第三节 发展权
  • 一、发展权的产生背景
  • 二、发展权的内涵
  • 三、发展权的实现
  • 第四节 和平权
  • 一、和平权的起源
  • 二、和平权的内涵
  • 三、和平权的性质
  • 第五节 环境权
  • 一、环境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二、环境权的内涵
  • 第十五章 国内人权保护机制
  • 第一节 人权保护机制概述
  • 一、人权保障的必要性
  • 二、人权保障的层次性
  • 三、保障人权的国家义务
  • 第二节 人权的立法保护
  • 一、人权的宪法保护
  • 二、通过立法保障人权
  • 第三节 人权的司法保护
  • 一、司法救济是人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 二、保护人权是我国司法工作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之一
  • 第四节 国家人权机构
  • 一、关于国家人权机构的《巴黎原则》
  • 二、国家人权机构的类型
  • 三、国家人权机构的职责
  • 第十六章 国际人权保护机制
  • 第一节 人权保障机制国际化概述
  • 一、人权保障机制国际化的概念与特征
  • 二、人权保障机制国际化的产生动因
  • 三、人权保护国际机制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联合国框架下的人权保障机构
  • 一、联合国人权保障的主要国际文件
  • 二、联合国的人权保护机构
  • 第三节 国际人权条约的主要监督机制
  • 一、缔约国报告制度
  • 二、国家间指控和和解制度
  • 三、国际调查制度
  • 四、个人来文及申诉制度
  • 五、专题组与专题报告员制度
  • 六、司法解决制度
  • 七、制裁制度
  • 第十七章 区域性国际人权保护机制
  • 第一节 欧洲人权保护机制
  • 一、欧洲机制作为区域性人权保护机制的典范
  • 二、欧洲理事会的人权体系
  • 三、欧洲联盟内部的人权体系
  • 四、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人权保护机制
  • 第二节 美洲人权保护机制
  • 一、美洲人权委员会
  • 二、美洲人权法院
  • 第三节 非洲人权保护机制
  • 一、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委员会
  • 二、非洲司法与人权法院
  • 第四节 亚洲次区域人权保护机构
  • 一、阿拉伯人权委员会
  • 二、东盟政府间人权委员会和东盟促进与保护妇女儿童权利委员会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权法学” 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大学开展人权通识教育的辅助教材。尊重和保障人之尊严和人权,是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求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权。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